出品|汽车大观
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即将落幕的2022,是一个充斥着动荡与变局的特殊之年。
这一年,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原材料持续涨价、以及尚未解决的缺芯问题,对汽车市场供给端、消费端和营销端均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车市的高速增长,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30%,整个态势发展高于预期;
这一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并在实现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这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年,得益于中国车企在研发及创新上的投入,主要企业纷纷进军国际市场,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幅增长,助力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这一年,汽车产业格局在加速重构,中国成为全球车企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多家外资企业纷纷加速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布局。
这一年,在动荡与变局中,车企艰难前行而又充满力量。
站在2022年岁尾,这一年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如何?新旧势力车企未来如何发展?自动驾驶如何破局?
新能源获得一席之地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浪潮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持续提速,年产销量和保有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2022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606.7万辆,市场占有率总体达到25%。另外,今年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更是首次超过30%,达到31.8%,成为行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实现这个结果主要得益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力支持以及产品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很大,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新能源汽车,将免征车购税政策延至2023年底,继续予以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路权、牌照等支持。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明确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除购置补贴之外,国家在运营补贴、科技研发、充电设施建设等新能源汽车整套体系提供政策支持。
在核心技术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电控“三电”等关键技术不断创新,动力电池产业迅速崛起,技术水平居全球前列,车型也从初期的油改电转变为全新平台,全新设计,吸引了广大消费者。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多的车型选择、更智能的智能网联辅助功能,使国内新能源企业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上动力电池和原材料等相关产业市场的持续增长。在接下来的几年,新能源市场依旧充满发展机会,伴随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不断演变,新能源汽车厂商需要建立更高的技术及品牌壁垒,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拥挤的赛道上获得一席之地。
自主品牌异军突起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节节攀升,自主品牌成为了最大赢家。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新能源汽车前11个月份产销量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其中比亚迪以累计近160万辆的销量成绩一骑绝尘。
比亚迪作为第一家停售燃油车的车企,随着元、唐、e1、e2等车型的相继入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纯电布局。近年来,刀片电池、CTB技术、e平台3.0等耳熟能详的名字构建了比亚迪的技术堡垒。
2021年,比亚迪推出了e平台3.0,解决了安全、尺寸重量、低温续航方面的问题;2022年,比亚迪又在全新推出的(丨)上,首次搭载了最新研发的CTB技术,使其在安全、操控、高效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持续领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的核心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则是全球车企自备动力电池的最大厂家。自主品牌对于动力电池的掌控已经远远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除特斯拉外,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已占据新能源排行前十中的九席。
自主品牌更大优势在于对于新能源的重视程度,当合资品牌迫于形势不得不推出新能源车型,并且将新能源作为燃油车补充的时候,自主品牌已经推出了新能源独立品牌。长城、长安、吉利等分别推出了欧拉、阿维塔、极氪等全新品牌。
另外随着技术的更迭进步,自主品牌开始定位高端新能源汽车,加快品牌向上的战略步伐。例如,蔚来汽车ES8等纯电动车型在40万元以上的细分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广汽埃安AION LX Plus中高配置版本的车型售价突破40万元大关;比亚迪宣称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发布全新高端品牌,新车价格将超过100万元。
海外掘金动力强劲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出海销售成为广大车企的必然选择。
中汽协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企业1-11月累计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今年8月,我国汽车出口就首度突破3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9月,我国汽车出口量以30.1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从燃油车时代的市场换技术‘引进来’,再到现在新能源汽车的‘走出去’畅销海外,体现着中国高端制造业新的崛起”。
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不仅已经成为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市场地位也正因此发生改变。以前,我国汽车主要出口区域为亚洲、南美洲的欠发达国家,但在今年,欧洲成为众多新能源车企的必争之地。得益于国家战略扶持、供应链相对稳定、技术提升和品质优良,我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乘用车具备的竞争优势,正在快速提升。
在美国、英国、比利时、德国、挪威等发达国家的销量和售价,都实现了强势增长。分析人士认为,国内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力度远超跨国车企,国内车企依托新能源车型发力智能网联技术,凭借新能源车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的领先优势,国产新能源车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趋势将有望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均价也在持续走高,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出口均价为1.29万美元,到今年8月,出口均价已提升至1.89万美元。其中纯电动车的均价提升尤为明显,从2018年的0.2万美元提升至今年8月的2.59万美元。
当然,中国汽车出口越来越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做得好,主要还是归功于相关车企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行业研究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纯电汽车销量将超过3500万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潜力巨大。
造车势力格局重构
国内汽车行业可观的市场规模,吸引了科技公司、手机厂商等一众造车新势力的陆续入局。2021年,“蔚小理”月销破万,率先打开造车新势力的市场局面。但是到2022年,随着广汽埃安、上汽智己等传统企业独立新能源品牌的迅猛发展,新旧势力进入了新一轮的交锋。
造车新势力中“蔚小理”前期发展势头迅猛,在成长过程中收到数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并且陆续完成了上市梦。但到2022年下半年,三家企业的表现并不是太好。有研究表示,即便“蔚小理”单月销量突破万元,依然扭转不了卖一量亏一辆的现状。今年第三季度,蔚来汽车净亏损27.57亿元,同比增长369.6%;小鹏汽车净亏损为27.09亿元,同比增长126.1%;理想汽车净亏损为6.41亿元,同比增长172.2%。
不过,在2022年“蔚小理”掉出前三阵营,传统车企及新势力中之前第二梯队的哪吒等车企迅速占领排行榜。
比亚迪战略的成功转型,已使之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圈的核心。就市场体量而言,几家造车新势力交付新车总和也打不过一个比亚迪。
除此之外,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加速攻城略地,广汽埃安1~11月累计销量241149辆,提前实现全年销量翻倍的目标。今年10月,极氪也凭借单车型实现当月销量首次突破万辆。
当然造车新势力凭借先进的技术理念、丰富的配置、贴心的服务,树立了品质和科技的全新形象,帮助中国车企实现了品牌定位的突破,也倒逼传统车企的迅速改革。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竞争白热化阶段,销量屡屡增高的比亚迪、埃安、极氪等传统整车企业,以及大众、通用、丰田等传统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的攻势也在逐渐加强,新能源汽车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期,2023年,“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自动驾驶注定坎坷
随着自动驾驶的迟迟不能落地,众多企业估值缩水、业务收缩,企业进入淘汰赛。
10月底,由大众和福特共同参股支持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Argo AI,突然官宣倒闭。
Robotaxi业务迟迟不能落地,大笔资金投入“血本无归”,福特和大众两大靠山停止继续注资,没有“造血”能力的Argo AI,最终成为了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牺牲品。
同样,自动驾驶明星企业Aurora作为自动驾驶卡车方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初创公司到SPAC上市。2021年,更是耗资40亿美元收购了Uber ATG,估值最高时,达到100亿美元。而到现在,Aurora的市值仅仅剩下23.5亿美元,相较其最高点跌落了近90%。为了控制成本,Aurora不得不通过内部裁员、减薪等措施来减少庞大的支出。
另外,国内企业小马智行近期也传出人员调整的消息。自8月赴美上市搁浅之后,小马智行就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自动驾驶行业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技术公司的高额薪资及频繁的人员变动也带来了挑战。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Argo AI的关闭或是整个自动驾驶领域的重大转折点,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开启了“大浪淘沙”模式。
商业化落地成为了悬在自动驾驶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阶自动驾驶长期面临商业化落地难题。前华为智能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苏菁曾公开表示“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中国市场打车体验已经很好,自动驾驶并不会让这个体验更好”。究其商业化难以落地原因,主要是存在技术、法规、消费者等多重原因。
总体来看,自动驾驶行业研发成本较高,近年来赛道趋于拥挤,倒闭、裁员现象频发,再叠加当前资本市场低迷,疫情虽推进了产业落地,但也遭遇了资金、产业链的重重难关。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背靠巨头,实现短期“不愁吃穿”,但若不能实现快速量产落地,也很难长久发展。自动驾驶的未来是光明的,但其发展道路也是艰辛和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