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如何一步步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19 12:10

合肥近年来一跃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匹黑马,更是以稳、准、狠的投资眼光被誉为“风投之城”。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可谓大手笔押注招揽了蔚来、大众、比亚迪等一众龙头企业,奠定其在新能源时代的产业地位。

2019年,蔚来股价一度暴跌至2美元,全年亏损112.9亿元,资金链几近断裂。当时的蔚来,就像一只嗷嗷待哺的“小狮子”,找不到“奶”喝就会饿死。蔚来创始人李斌不得不四处奔走,不仅找了长城吉利等一众传统车企,也与北京亦庄、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洽谈融资,但最终都无疾而终。拯救一家亏损巨大的公司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最终,合肥市政府成为蔚来的“白衣骑士”。2020年春天,合肥市投资蔚来70亿元,为几乎已经弹尽粮绝的蔚来“续命”。

从2008年投资京东方,到2011年押注半导体陆续引进长鑫、兆易创新等企业,培育科大讯飞,打造新兴科技产业链,再到引入蔚来,布局新能源汽车,合肥以稳、准、狠的投资眼光被誉为“风投之城”。

这一次,合肥似乎又“赌”对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无论是大众还是蔚来,抑或是去年在合肥投资建设新基地的比亚迪,都算得上是实力派或者潜力股。

需要指出的是,汽车工业一直以来都是合肥市的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2016年时,合肥市汽车产量一度达到83.41万辆,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合肥市汽车产量也开始逐年下滑。

大手笔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让合肥市汽车产业迎来转折点。近三年,合肥累计签约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158个,总投资1411亿元。合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合肥将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力争实现整车350万辆、电池300GWh、产业规模超万亿的目标。

合肥模式

合肥之所以被称为“风投之城”,不仅是因为合肥市招商引资的成功,更是因为合肥通过“合肥模式”扶植头部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引入产业,进而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合肥的显示面板和半导体行业,都是通过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如今这种模式被应用到新能源汽车领域。

合肥新能源汽车的故事,历史传承源自江淮,高光时刻来自大众,舆论谈资在蔚来。三家背景与风格完全不同的企业,组成一个极具多样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雏形。

江淮是土生土长的合肥国企,上世纪90年代,江淮以客车专用底盘和轻卡起步,后进军重卡、货车、各类商用车。然而,江淮汽车的商转乘之路并不太顺利。

2016年,没有造车资质、因节省资金没有自建工厂的蔚来找到江淮,与江淮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当时,一些国内的一线主机厂并不愿为其他品牌代工,江淮是蔚来几个有限选项之一。正是源于江淮代工,才成就了后来蔚来和合肥的缘分。

然而,2019年蔚来陷入低谷,李斌四处寻找投资之时,合肥并不是蔚来的首选。这家定位高端市场的企业,首先对接了北京亦庄以及江浙一带的城市。合肥,是蔚来接连被拒之后对接的第19个城市。

在2020年初的一个多月,合肥对蔚来进行了密集的调研与评估。很快,合肥与蔚来签订了“高业绩对赌”协议,然后迅速注资,蔚来由此迎来新生。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提及投资蔚来时曾评价,“先跟人家共患难,才能同富贵。”

2021年4月,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NeoPark开始动工。合肥市希望将NeoPark建成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并开展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创新性研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性的创新链;引入数百家关键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与高度聚集的产业链。按照规划,NeoPark产业园将形成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

城市与企业的招商关系很微妙。企业想挑条件最好的城市,城市也想挑条件最好的企业。雪中送炭的情谊往往弥足珍贵。后来,无论是蔚来还是合肥政府,都对双方的合作关系作出很高评价。李斌更是戏称“自己是合肥的兼职招商顾问”。

合肥与大众的牵手同样缘起江淮。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放开限制,允许外资企业在已经拥有两家合资车企的情况下,新建纯电动合资公司。2017年,大众在中国成立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江淮与大众各持股50%。

2020年5月,大众汽车宣布入股总部位于合肥的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同年11月,大众汽车宣布增持江淮大众股权至75%,公司的名称也随之变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安徽”),大众安徽研发中心在安徽合肥落成。大众安徽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股比调整,由外方控股的乘用车合资企业。据悉,大众安徽目前正在建设年产35万辆新电动车的生产基地。2023年,大众(安徽)将推出第一款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电动车。

除了蔚来和大众之外,合肥还“光速”牵手比亚迪。2021年5月,合肥市相关部门在得知比亚迪有意扩产之后,立刻邀请比亚迪来到合肥进行考察,当年7月,比亚迪与合肥正式签署合作,8月工厂开工,一期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23天,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今年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整车下线。

从开始接触到工厂生产仅仅用时1年,项目推进速度惊人。这背后离不开合肥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决心以及强大执行力。

除了整车企业,近两年,合肥市政府也在加快打造更加完整的供应链,集聚了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动力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

此外,合肥市已初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合肥市聚集了科大讯飞、杭州宏景智驾、合肥四维图新、科大国创、北科天绘、安徽仓擎、安徽域驰、安徽赛宝、华为和百度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

从产业规划和实际落地情况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合肥大有追赶上海、广州等老牌汽车生产基地的趋势。不过,在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领域,合肥还需要加速追赶。

今年7月,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的《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第二批开放道路目录》提出,包河区、滨湖区域、高新区、经开区部分道路(路段)将开放用于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合肥市第二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开放道路,单向道路总里程约232公里。根据当时的公开数据,合肥共有17家企业获得72张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就牌照发放数量、测试企业数量和规模、测试道路法规完善程度而言,合肥与一线城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遥遥领先

2022年4月,《合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21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946.5万人,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期增加9.5万人,是安徽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继续向千万级迈进。

2021年5月,在全国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1000万)评选中,合肥市城区人口因相差几万人遗憾“落选”,预计经过1-2年的增长,合肥将建成特大城市。

同时,合肥市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6万元,同比增长10.5%,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其中,合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0和1.2个百分点,在全省、全国省会城市、长三角27座城市中均位列第一位。

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将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空间。

截至2022年6月底,合肥市汽车保有量达265万辆,在全国城市中位于第二梯队。从汽车千人保有量来看,合肥市每千人拥有汽车280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同为省会城市的郑州、济南、西安等城市千人保有量均已超过300辆。因此,合肥市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5年,实现累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但截至2021年底,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超8万辆,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11辆,与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限购城市差距明显。

汽车之家平台数据显示,合肥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86,合肥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程度属于“非常关注”;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67,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处于中上水平。

虽然合肥市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并不高,但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速居于全国前列。

政策方面,除了支持公共领域电动化和网络预约电动物流车推广应用之外,还支持换电试点城市建设,推广“车电分离”新模式。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方面,新能源汽车享有停车优惠。此外,今年以来,合肥市下辖的多个区都推出额外补贴、电费补贴等促消费措施。

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7万辆,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居第20位,与去年同期6387辆相比增长323%,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深圳、上海、杭州、成都等新能源销量领先城市。同时,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由2021年上半年的6%增长到2022年上半年25%,由低于全国渗透率水平到超过全国平均渗透率3个百分点。

从具体的消费特征来看,合肥市新能源汽车销售品牌分布与全国市场相似,仍以中国品牌和新势力品牌为主,合计占比高达90%。

作为本地企业,蔚来在合肥的市场份额较高,在本土新势力中销量高于定位主流市场的其他品牌。自主品牌中,奇瑞汽车凭借地产车优势,位居第二,仅次于比亚迪;江淮旗下的思皓品牌也进入前十。

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受到城市销售服务网络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影响。合肥市经销商网络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数据显示,合肥市共313家经销商,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0%;2022年上半年店均销量在339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4台);结合经销商数量和店均销量来看,与同样为省会城市的郑州、济南、西安基本相当。充电网络方面,据合肥市人民政府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合肥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5.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1.36万个。车桩比约为1.45:1,高于全国平均值1.49:1,但充电桩的数量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电动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合肥亟需加快充电桩的建设。

一个产业链的培育,几乎只有政府层面才能推动。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中,合肥市政府无疑是最卖力的一个。最近三年,合肥模式快速培养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随着市场的爆发而迎来收获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