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 “每一个重大的投资机会,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趋势的变革。百年未变的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02 18:05

来源:雪球App,作者: 嘉实基金,(https://xueqiu.com/1151211290/224741044)

“每一个重大的投资机会,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趋势的变革。百年未变的汽车产业,在电动智能加持下的重大变革,无疑是未来5-10年的重要投资线索。”

开篇语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且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正如埃隆·马斯克的一句话引发的讨论: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在光伏和电动汽车领域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十年前,谁能想到,我们在这此征程上从无到有,经历起伏,弯道超车走到国际靠前的位置。

但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未觉水滴石穿,却一发不可收拾。

2001年 星火初现

1987年,全国评选出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领奖当天却只到场99位,唯一的未到场者是温州农民叶文贵。他当时正在做一件现在看起来很赛博朋克的事——造电动车。

两年后,第一台电动车开上了温州最高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之后二十年,关于中国电动车的新闻几乎销声匿迹。

但探索从未止步。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一直在探寻一条能够真正成为世界汽车强国的发展“快车道”。 

时间一晃来到世纪之交的路口,中国汽车工业在规模上已经相当可观,却“大而不强”。那时,在中国销售最好的汽车几乎都是由海外公司设计、合资企业生产。

传统燃油车时代,举足轻重的企业,背后核心是德国、日本等精密制造业和批量化的工业能力。这是人家过去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积淀,想要弯道超车并不轻松。

此时一位首席科学家、也是汽车领域的顶级专家,前瞻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机遇!

2001年,中国正式启动“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2006年,中国正式启动“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

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立,独特的官产学研的多方合作机制,开始将新能源汽车从实验室大模型研发推向示范阶段。

中国面临着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性机遇。这正是我们过去十年已经遇到、并且正在见证着的变化。

2008-2010年 鸿蒙初开

2008年,是大事扎堆发生的一年。中国举行奥运会,奥运村引进55辆国产电动大巴接送运动员,中国自主生产的500辆新能源汽车首次亮相。

08年还有大家记忆犹新的全球经济危机。油价飙升,能源安全也更加坚定国家发展新能源车的信念。

也是那年,埃隆·马斯克火箭三次发射均告失败,他的造车公司一度陷入财务危机。这一年,一位特殊试驾者到访——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对于马斯克而言,这是与中国的第一次握手。

很快中国电动车发展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2009年全国政协会议中提到,发展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世界汽车业发展的方向。

我们启动了“十城千辆”计划。即每年在大约10个城市、每城推出大约1000辆新能源汽车,这样算,三年内在全国范围就是3万辆新能源汽车。路线图是从城市公交、环卫邮政车、出租车等市政车队开始推,再逐步扩大到商业和私营部门的车辆。

到了2010年底,新能源汽车产业被确定为中国“七大战略重点新兴产业”之一,这预示着中国正式确立起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

但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试点城市虽扩大到25个,但这一阶段企业并未向市场提供足够多的新能源车车型,且早期技术不成熟;从后来公布的结果数据来看,全国总量没有超过1万辆,份额连0.1%都没有。

彼时,新能源汽车更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行业,在补贴扶持、政策探索下蹒跚生长。

2010-2012年 千磨万击

2010年夏天,姚志鹏在嘉实基金实习,因学化学出身且有3年实业做半导体的经验,他开始负责研究锂电池及半导体材料。他在清华大学刚忙完的毕业论文也是围绕中国光伏风电比较研究,推演其产业演变路径。

转年元旦正式入职,姚志鹏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的研究员。顺时代洪流,就这样迈入必答题里。

彼时新能源方向中,光伏最火爆。在去往西部调研光伏产业路上,从飞机上往下看到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中点缀着电池板。随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调研,姚志鹏判断“能源革命一定会发生”。

后来我们看到全球光伏的生产制造,中国企业产能占绝对领先优势,这个行业也诞生出超级百倍股,首批挖掘者获得回报。

相比发电端的光伏,用电端的电动车发展,相对要晚一点。

2012年底,大洋彼岸,特斯拉Model S季度销量突破五千辆。当时,马斯克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称终于突破产能地狱。

一直在研究锂电池的姚志鹏开始意识到,电动车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对新兴产业要保持关注。

那时候,国内电动车产品力还在不断摸索。资本市场追的是“车展行情”,当时研究员要去看车展上有没有能开出科技园的新能源车。最早的试验车,续航100多公里,根本跑不出工业园、上不了路。

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扶持也远远不足,“半路抛锚,车主推车”的新闻浇灭想买新能源车的苗头。有人还编成数来宝:凌晨抛锚,艾叶泡脚;地库自燃,烟熏火燎;柴油板车,大充电宝。

在强力财税政策鼓励下,一辆电动车大巴最高能获得50万元的补贴,行业还阶段性出现补贴乱象。

新生总是千磨万击,用力生长才能突破那个存亡临界点。“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前列”,这句话也被大政方针摆上台面。

早期,锂电池产业还没有非常优秀的公司跑出,但是嘉实投研判断,行业一定要发展,需要等着那个突破重围的公司出现。

2013-2017 弯道超车

2013年冬天,一场大雾霾笼罩全国,空气治理引起高度关注。

北京在两年前开启汽车摇号后,作为试点城市,又开始分配更多名额给新能源汽车。有牌照、不限行,这个政策大大激发了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北京很快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

此时,全国新能源车试点城市进一步扩展到88个。2014年高层定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客观现实是,经过这几年的强政策的介入和消费引导,大巴车的电动化完成,家用车导入成功,用户逐渐开始不排斥买新能源车。

2013-2015年的短短两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实现了从1.8万辆到33万辆的爆发性增长。

从销量来看,中国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至此,新能源车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进一步稳定和调整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但也释放了补贴将逐年退坡的信号。

产业实力初现,很多新能源公募基金经理也开始关注这一方向。机遇来临,就需敏锐捕捉,姚志鹏在嘉实开始参与设计市场首只智能汽车基金——嘉实智能汽车的推出。

2017-2019  披荆斩棘

2016年,资本市场遭遇开年熔断的打击;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对骗补事件的媒体曝光,联合审查中揭露了投机者在其中套补的种种。

阵痛和管理是为了更良性的发展。2017-2019年电动车迎来补贴政策加速退出的阶段,“双积分”政策开始接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由“胡萝卜式”补贴,转向“大棒式”强制法规。渗透率一度开始盘整。

资本天生嗅觉灵敏,2017年的时代背景是,智能手机战场来到后半场,科技资本巨头们也一直都在积极寻找下个流量入口。因为政策导向,巨量资本开始涌入新能源车行业,穿梭于平行空间的互联网大厂们,在新能源造车赛道上相遇了。

相比燃油车,电动车为科技企业改造汽车产业大幅度降低了准入门槛,产品的本质变化,也将带来品牌力的显著变化。

2018年还有一条大鲶鱼被引入。马斯克抓住了中国建厂的机会,不久特斯拉上海公司成立,面积1300亩,10月拿地,12月平土,有条不紊。

中国造势新势力的产品力也被不断激发。某车CEO在微博上大喊,“各位前辈,马斯克都打到家门口了!”

保护只能出温室花朵,开放竞争是为了变得更强大。国家引入外资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再造当年苹果产业链的辉煌,也促使国内企业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此时,对国内造车新势力来说,命运之手偏向谁,还未定论。

好消息是,新能源车的产品体验越来越好,大家身边有更多人开始谈论,也愿意走进商场试乘。

开过新能源车的人基本都是一样结论——“回不去了”。这背后离不开各方造车企业将这个“家庭消费品”的体验越做越好。

此时,车子续航能力大幅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环节上的弯道超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2018年有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电动车企,造车新势力也越来越受到全球汽车行业关注。

甚至江湖开始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国外某汽车大佬跑到上海体验电动汽车,结果踩猛了,在高架上超速被开罚单。这样的段子,在中国传统汽车行业从未出现过。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年产量突破100万辆大关。

2020年至今 星火燎原

钟摆已到加速阶段。

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136.7万辆,已连续3年破百万,并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为5.4%。

2021年,这个数据进一步刷新:全年渗透率超10%,全年销量近300万台,同比增长169%。新能源车正逐步蚕食燃油车市场。

所谓渗透率,是对市场上当前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的一种比较。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10%,意味着每卖出10辆车中,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而10%是个关键数据,从过去大部分新兴事物的发展历史来看,10%渗透率是成长性行业从萌芽期到成长期的关键拐点:10%之前很容易夭折、不成气候;但超过10%以后,就很容易打破次元壁,彼此影响甚至形成气候。

随着中国和欧洲市场相继越过这个关键拐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我国2022年3月单月渗透率,已经超20%。

而事物发展的线性拟合往往是教科书里的,非线性才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

当在街上很少人开新能源车的时候,大家不知道好坏;当在小区里面看三四个人开新能源车、同一桌两三人开电动车,一交流就会互相影响,正如当年智能手机的增长。

姚志鹏判断,“现在正是中间的加速期,往往后继是一个5到7年渗透率加速提升到70%的过程。消费驱动下,数据可能会超出市场最乐观的预期”。

尾声

百年未变的汽车产业,在电动智能加持下出现重大变革,背后是能源革命与通信革命的交汇。

从产销0,到2021年年销售300万辆,累积产销超过1000万辆,到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场靠补贴开始的“逆袭”战役,一步一步从政策驱动发展到产品驱动,从导入期迈入高成长期,从电动化蔓延到智能化。

那么,经过十余载酝酿,产业阶段发展到什么位置了呢?

还在产业黄金成长期,电动化还在加速阶段,同时还有智能化、网联化等星辰大海。

按照一台新能源汽车折合人民币15万计算,到50%渗透率就是接近每年10万亿元的一个巨大市场。有机构测算过,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

任何一个大的产业趋势,一定是螺旋式上升,在波折中前进;阶段性也有过阵痛和煎熬,但回归到本质还是要判断产业趋势。

我们要认知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电动汽车市场,供应全球80%的电动车电池,也是电池供应和原材料主力市场。这无疑是未来5-10年的重要线索。

基金经理要做的就是从产业大势中去挖掘出那些真正能打赢的公司,而不是沾上新能源就飞的概念股。

从16年初成立到2022年一季度,路途虽不平坦,嘉实智能汽车也取得263.10%的累计净值增长(同期业绩基准43.92%)

2021年7-8月嘉实基金还陆续推出嘉实中证电池主题ETF、嘉实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基金,加上新能源其他细分上中下游、主动被动产品,嘉实较早完成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前瞻布局,也代表坚定看好新能源产业链大机遇!

面对市场波动,人性使然都会有阶段困惑和纠结,但需要真的懂所投行业、内心深处真的相信产业未来。而不是短期大涨或大跌之后就对这个行业的判断有很多变化,坦然应对中间短期的波动,才有望能真正分享到这些资产的回报。

产业趋势的力量终将战胜阶段的波折,一起迎接电动智能汽车大浪潮!

业绩数据来自定期报告,截止20220331,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嘉实智能汽车股票基金成立于2016年2月4日。柏重波2016/2/4-2018/3/20,姚志鹏自2016年4月30日起任基金经理。根据基金定期报告,嘉实智能汽车2017-2021收益率分别为20.16%、-24.83%、65.63%、93.19%、23.8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33%、-25.07%、17.37%、40.67%、17.54%。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本产品由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