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车展正在进行中,这是上半年关注度最高的行业盛会,各大厂商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车展期间亮相的各种新车、概念车超过了100款,可以说是相当火爆了。
这百余款新车中,大部分都是新能源车型,说明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速度正在加快。但另外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这些车型大部分都是中高端车型。从客观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新车集体冲击高端市场
本次上海车展上,已经很少有完全不谈新能源的汽车厂商了。不过到底采取什么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同的厂商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这次上海车展发布的新车来看,它们中的大部分都选择了中高端路线。
以比亚迪为例,截止目前,比亚迪旗下车型的均价只有17万元左右,随着海鸥的上市、秦PLUS等车型售价的下调,这个均价有可能进一步下滑,但在这次车展期间,比亚迪拿出的却都是中高端车型。
仰望U8预售价高达109.8万元,这是除红旗之外售价最高的国产车;仰望U9虽然没有公布售价,但按照仰望的品牌定位,这款车的售价预计也将达到百万级。比亚迪旗下另一个高端品牌腾势在车展期间发布了腾势N7,售价预计将超过30万元。
除此之外,比亚迪发布的宋L概念车比宋PLUS定位更高,有可能将价格区间定在25-30万元;海洋网新增B级轿车驱逐舰07的预售价也超过了20万元。真正的低端车型只有新发布的海鸥,但这款车的起售价达到了8万元左右,在同级别车型中也不算便宜。
同样走高端路线的还有长城,魏牌旗下中大型MPV高山插混版首发,售价应该在30万元以上;坦克500插混版,预售价高达36万元。这些车型的整体性能其实不错,但它们距离普通用户是比较遥远的。
其它高端品牌更是如此,北京奔驰在车展期间推出了奔驰EQE SUV,了解奔驰车型的人都知道,奔驰家族中带“E”的都不便宜,这款车并未公布价格,但不出意外的话,它最终的售价有可能达到50万元以上。至于劳斯莱斯,它的首款纯电动车型闪灵在车展期间首发,起售价高达575万元。
这样的价格,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一款车卖到什么价格才算是高端车型,这个其实并没有定论。这两天市场上疯传,仰望U8亮相3天,收获了大约3000个订单。这说明对土豪阶层来说,仰望U8这种能原地转圈的车型卖100万是良心价,但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20万元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购车预算。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型,购买的主力都是普通用户,劳斯莱斯、宾利、仰望这样的品牌从来就不是汽车市场的主力。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刚刚超过30%,取代燃油车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因此这种集体冲击高端市场的行为并不可取。
汽车厂商为何痴迷于高端市场?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次车展,目前国内主流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中,有不少从一开始就打出了冲击高端市场的旗号,它们对高端市场这么痴迷,有着各方面的原因。
比亚迪推出腾势和仰望两个子品牌,首先是因为它手中的确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需要借助高端车型来造势。尤其是仰望品牌,它所搭载的易四方平台技术、云辇车身控制系统有着比较高的研发成本,直接搭载在低端车型上并不可取。这种高中低端齐头并进的态势,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在冲击高端市场的同时,比亚迪也没有忘记中低端市场。
但另外一些国产厂商冲击高端市场就有些好高骛远了。它们中的大多数连低端市场都立足未稳,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售价动辄20万元以上,已经超出了普通家庭用户的承受能力。在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很难持久。2023年以来,除理想汽车之外,其余造车新势力的表现均为达到预期,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集体冲高端,其实是不成熟
不少人还记得,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推出的车型价格都偏贵,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市场规模太小,如果直接走低端路线,可能连研发成本都无法收回。因此2023年以来,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售价都开始下调,这是技术成熟、规模扩大、成本降低之后的正常现象。
但其它厂商目前与比亚迪和特斯拉差距过大,它们现在还没有办法通过技术的普及来摊薄成本,最典型的就是合资厂商。丰田汽车旗下的bZ4X整体性能其实相当一般,但却给出了19.98-28.48万元的高价,销量非常惨淡。但丰田bZ3采用了来自比亚迪的三电系统,起售价只有16.98万元,已经与丰田的燃油版B级车持平,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这就足以说明,只有真正的技术升级,才能让厂商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价。
可以这么说,汽车厂商集体冲击高端市场,是市场发展不成熟的表现。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汽车厂商的电池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它们应该趁着这个机会,结合消费者的实际用车环境,推出一些2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车型,这样才能让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高端市场固然诱人,但它需要以中低端市场上的表现为基础。
小结:真正的高端,应该是融合了高端技术和高端用料的车型,而不是因为研发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的“高价”,中国新能源市场目前最需要的是提升普及率,那些30多万的车型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