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城”抢位战:谁执牛耳?谁在狂奔?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24 07:49

本报记者 王彩娜

汽车降价潮冲击波持续演化,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传导。

进入3月,湖北地区对东风系多品牌进行政企联合补贴;上汽大众推出全车系限时现金优惠活动;长安汽车开启百亿惠民购车季……截至目前,已有近40家汽车企业宣布推出促销优惠或补贴政策。

在价格之战愈演愈烈的同时,多地加码争夺汽车产业制高点,“汽车城”抢位战持续升级。“这既是一场抢位战,也是一场淘汰赛,考验着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定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产业是重中之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汽车产业正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软件化等方向加快转型。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与转折机遇面前,合肥、西安、常州等新晋“汽车城”强势崛起,广州、长春、柳州等老牌“汽车城”积极应变,整体看汽车行业仍处于变革阶段,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强者未必恒强,后来者仍有居上的机会,加速而来的大洗牌必将引发区域经济变迁。

抢位战持续升级

“汽车城”抢位战持续升级,其中谁执牛耳?谁在狂奔?谁在掉队?

一直以来,汽车产业都备受地方政府的重视与青睐,成为诸多大中城市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制造具有产出规模大、产业链带动效应广、就业岗位需求多等特点,对扩内需促消费、促生产稳就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汽车时代,我国形成了七大汽车工业城市,分别是上海、广州、长春、重庆、柳州、武汉、北京,汽车产业格局保持基本稳定。如今,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软件化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主流趋势并加速演进,我国汽车工业城市传统格局正在打破。

在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博弈中,广州依旧稳居我国“汽车产量第一城”。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产量分别为446.61亿元和31.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

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和重庆。2022年,上海汽车产量为302.4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8.86万辆,同比增长56.5%;在新能源汽车强劲增长等有利因素带动下,重庆汽车产量重新突破200万辆,达209.18万辆,同比增长4.1%。

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武汉、长春等传统汽车重镇正奋力转型。武汉虽在不断加快步伐,但依然难掩汽车产量连续多年下滑的落寞,2021年,武汉市汽车产量仅为139.35万辆,较巅峰时期的2017年减少了约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是造成武汉乃至湖北省汽车产业陷入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

燃油车产业已在全国各地固定的态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老牌“汽车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以及非传统汽车强省强市“弯道超车”的不二之选。当前,七大传统汽车工业城市均将加快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布局作为重要任务,如重庆、广州均提出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培育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西安、合肥、常州等地抢抓机遇,持续加码押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犹如黑马狂飙上演赶超发展。2022年,西安生产新能源汽车101.52万辆,同比增长277.7%,反超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生产新能源汽车99万辆,同比增长56.5%;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突破65万辆,同比增长35.5%;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55万辆,同比增长183.4%;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6.9万辆,同比增长142.5%。

有新兴“汽车城”黑马狂飙,亦有老牌“汽车城”裹足不前,此消彼长之下“汽车城”排位赛迎来加速洗牌。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区域布局尚不均衡,东部地区集中度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数量还是少,未来汽车产业要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苏剑看来,汽车产业发展对地域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汽车产业布局的调整将更多考虑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营商环境水平。

历尽千帆再出发

老赛道是红海,内卷严重。新赛道是蓝海,尚有良机。新发展格局下,谁能率先在汽车产业格局调整中淬炼成长,谁就能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以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为统领,长春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全力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冲击。

成都亦在快步跟进。根据《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产业整零比提高至1∶1,整车产能利用率、企业本地配套率分别提升至70%、50%以上。

“‘汽车城’要加快转型升级,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城”要加强与周边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和互利共赢。在此过程中,“汽车城”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产业合作关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发展。

张新原认为,老牌“汽车城”一要补上创新课,加快加强车企技术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方向转型;二要加大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创新营销等方式吸引新生代用户和市场,让老牌汽车厂商焕发新机;三要加强学习借鉴,谋求合作共赢,与新兴“汽车城”以及新兴汽车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四要加强本区域汽车行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汽车行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保持住本区域人才和产业的竞争优势。

苏剑强调,老牌“汽车城”要大胆实践探索,克服路径依赖,卸下多余的“包袱”,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力量充分释放。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醒,老牌“汽车城”在积极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引导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力度抢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先机。

在烽烟四起的抢位战中,新晋选手如何把握机会?张新原建议,一要加强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引导和调控,加大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力度,下大力气吸引优质汽车企业落户;二要持续加强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汽车行业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面向未来的汽车行业人才创新和创业高地;三要持续加强汽车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攻关投入力度,提高车企自主创新能力;四要进一步加强汽车产业链配套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提高区域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