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一鸣
欧盟禁售燃油车的消息正在国内持续发酵,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或将面临新的竞争格局。业内专家认为,企业要理性看待欧洲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更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发挥好先手优势。
落地
欧盟禁售燃油车的靴子日前落地,欧洲议会近期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将在2035年全面禁止出售燃油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继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欧洲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建筑和交通用能的占比相对平衡,各自占到1/3左右,目前欧洲的大部分汽车使用的都是成品油,如果全部改为非燃油,意味着将大量减少对成品油的依赖,有利于欧洲降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欧洲绿色协议”,首次提出希望推动其汽车产业加速完成从燃油车到纯电动车的转型;2022年10月,欧盟就“2035年起欧盟市场所有在售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计划达成一致;2023年2月14日,《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通过,欧洲正在快速推进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一位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欧洲大力推进实施减碳战略,推动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但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代表的工业界对此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以340票赞成对279票反对的优势通过法案,表明分歧较大。
尽管如此,法案依然彰显了欧盟推动绿色转型的决心。李继峰指出,欧洲要在2035年禁止出售燃油车,混合动力车也在禁止之列,这意味着到2050年要实现百分之百的电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在推进绿色转型中采取的战略是相对激进的。中国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实行绿色发展,既要重视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转型,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他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因素、能源危机放大了能源转型的成本,保障能源安全要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能源供给多元化,汽车行业的转型和电动化
进程要与国家的能源战略相匹配。
冲击
欧洲一直是汽车工业的领导者,汇聚了诸多汽车生产龙头企业,随着欧洲传统汽车生产企业加大对电动车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国际市场上电动车的竞争将升级,不只影响到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市场,也将冲击中国本土市场。
李继峰强调,欧洲和中国一样,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高,大量使用电车能减少对进口油气的依赖,但欧洲率先在2035年禁止出售燃油车,将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竞争压力,欧洲的汽车生产企业或将加速新能源产业的转型进程,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要理性看待欧洲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更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发挥好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手优势。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0万辆,在全球位居首位,占据了国内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业内预计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将在2023年达到30%,并在2030年超过60%。
付于武指出,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方向,电动化不仅仅是交通运输,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要全面均衡地考虑与评估。
“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正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但从长远看,汽车的电动化转型不只是单纯的交通运输问题,还涉及到能源产业,要谨慎推进。”付于武说。
锂电池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料,最近几年电动车的全球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辆,锂电池的供应出现短缺。国内一家生产锂电池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的锂矿需要大量进口,价格高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形成一定压力。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建议,中国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要密切关注欧洲政策的落地情况,对标各种规则,关注碳壁垒、加强碳足迹的管理。
付于武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走在国际化的路上,2023年的出口量有可能会超过日本,但欧洲并不是中国的出口主力,目前仍集中在亚非拉地区,随着欧洲推动禁止使用燃油车,将对碳足迹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继续升级,以保持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