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吴家军抗金守陇蜀之功绩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8 22:52

吴家军抗金守陇蜀之功绩

张 瑜

以吴玠(1093-1139)、吴璘(1102-1167)和吴挺(1138-1193)为代表的吴家军,在南宋抗金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与以岳飞为代表的岳家军和李纲、宗泽、韩世忠、刘锜等诸多将领率领的抗金力量在抗敌保国的斗争中、在不同的方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家军在西北方向,通过无数次英勇顽强的斗争,阻止了敌军突破秦岭、打通陇蜀、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灭掉南宋的战略企图(元军灭掉南宋就是通过这个方向)。

吴玠、吴璘参加和指挥的著名战役

吴玠、吴璘兄弟俩先后为吴家军的统帅,在抵御金军南侵的战争中,他们共同参加和指挥了不少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有:和尚原(陕西宝鸡西南)战役。此役发生在1131年3月至10月期间,战场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经历战斗多。吴家军在吴玠、吴璘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发挥弓弩强劲优势,采取阻援打敌、突袭粮道、夜袭敌营和设伏歼击等战术,成功击败了数万至十万敌人三次大规模的进攻,金军元帅完顔宗弼(金兀术)中箭受伤,兀术大将羊哥孛堇等二十余名将领、数千名兵士被俘,数万名金兵阵亡,金兵溃败。史家评此役:“自虏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

饶凤关(陕西石泉县西北)战役。此役发生在1132年11月至翌年5月,金兵与伪齐联军在新的统帅完顔皋的率领下,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办法,连克数城,气焰十分嚣张。吴玠率精兵六千,以一天一夜急行军三百里的速度,抢在金兵之前到达饶凤关,用滾木礌石阻击,强弓劲弩密集轮射,英勇阻击金齐联军连续六昼夜的轮番进攻,后因宋军一军校投敌叛变,引导联军由小路迂回关后,形成前后夹击,使宋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战斗,遭受损失。但金齐联军因后勤保障不济,加之疫病流行,被迫撤退,吴玠乘机率军沿途伏击、截击,收复了失地。

仙人关(徽县虞关乡)战役。此役发生在1134年。1133年11月,金军在完顔彀英的率领下击败了驻守神叉口的五万宋军,乘雪夜攻占和尚原,进而攻占大散关。1134年2月,金军数十万人在完顔宗弼和完顔皋的指挥下,沿陈仓道南下,攻占了凤州、徽县固镇,经青泥岭攻占了铁山,准备进攻仙人关。位于今甘肃徽县虞关乡境内的仙人关,处于两条入川要道的交叉点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仙人关临江依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阻挡金军的一道天然屏障。吴阶在仙人关东北的一道长岭附近,修建了营垒城寨等防御工事,取名杀金坪,在仙人关与杀金坪之间又修筑了第二道关隘。金兵进犯仙人关,吴玠率万余人迎战。吴璘由七方关昼夜兼程来援,与金兵转战七昼夜方与兄吴阶会合。吴玠、吴璘面对金军的猛烈进攻,率军英勇顽强抵抗,发挥弓坚箭利的特长,“驻矢队”轮番猛射,用撞杆撞碎云梯,以帛为绳挽住城楼,用酒缸盛水灭火,用长刀大斧砍杀登城金兵,又利用夜幕降临,明炬四山,震鼓动地,尽锐出击,突袭金军营寨,在金军溃退时又采取追击、截击、伏击等战法,彻底击退敌人,取得了此次战役的完全胜利,并收复了凤州、大散关、和尚原等失地。史家评此伇:“自此虏不复寇蜀矣。”

吴家军第二代统帅吴挺参加和指挥的重要战役

吴玠、吴璘去世后,吴璘的第五子吴挺接任其职。吴挺自幼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薰陶,颇有父风。少有大志,举止凝重,博涉群书,尤其重视《春秋》和兵法。青年时随父参军并参加战斗,因其对军事形势的清醒认识并对答如流,受到宋朝皇帝的褒奖;因其像父辈那样忠勇和善用智谋,因而在与金军交锋中屡建奇功。

吴挺参加和指挥的重要战役主要有:

保卫秦州(今天水市)战役。公元1161年,在宋军收复秦州后,金军将领率兵来争,吴挺率兵首破敌于治平寨。金兵随后增派兵力前来进攻,在面临强敌疯狂进攻、宋军军心有所动摇的情况下,他以斩钉截铁的态度激励将士冒死坚守并主动出击。与此同时亲率骑兵(黄旗军)出敌后路,凭高突之,奋力冲杀。敌惊呼“黄旗军至矣!”遂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挺大败金兵,斩杀和俘获之敌甚多。俘获敌宣武将军安宁,斩杀阿乌孛堇、萧千户二首级。战斗胜利后,他不自傲,不贪功,而是隐匿已功,将头功报予守城将领梅彥。受到父亲和众将领的称赞和信赖。

瓦亭(宁夏固原县南)、德顺(甘肃静宁)战役。公元1162年,在进攻德顺的战役中,宋军将领姚仲率军据六盘山御敌,吴挺率军进占瓦亭。挺陈军肃整,铠甲戈铤耀日,士气已先声夺人,敌惊呼其为“天兵”。挺冒矢石,摧锋陷坚,将士皆奋死力冲杀。在战斗中,金人纷纷下马,持短兵器蜂涌而来,挺乘机遣别将率军士牵走其马匹。金人发现乘马被夺,军心混乱。吴挺率军追杀过去,金兵溃退。金军千户耶律九斤、李堇等237人被活捉。此役,吴挺威名大振。金军又增兵至德顺。吴挺按照父亲吴璘的计谋,率兵诱敌进入宋军预设之地。挺率骑兵乘利摧坚,莫不以一当十,遂大败金军,收复德顺。此两役可合称为第一次德顺战役。

巩州(甘肃陇西)战役。公元1162年,宋军久围巩州城不下。挺奉命率军来到攻州城外。诸将曰:西北方地势倾斜不平,容易攻取,如分兵可各攻一面。挺曰:西北地虽倾斜不平,但土厚城坚,难以攻破,东南方近河多沙砾,城必不坚,分兵难以发挥作用,宜集中兵力攻其东南方,必能克敌制胜。众皆赞成,于是尽数攻击东南方。挺指导工匠创新攻城器具,全部用于攻城,不两日城陷。敌守将有的投降,有的被斩杀和活捉,逃跑的被伏击和歼灭。挺入城抚定,全活的不可胜数。皇家诏书谓挺“一月三捷”,即指瓦亭、德顺、巩州三次战役。

守卫德顺、东山堡(甘肃静宁东五里)战役。金军志在德顺,及至河池(徽县)。公元1162年6月,金军将领完顔悉烈等率兵十余万至德顺,列阵相拒三日。有敌酋引兵数十骑窥视东山阵地,吴挺率军截击,敌败。敌尽锐出战,挺率军从早晨战至下午,敌大败,退兵自守,不敢轻动。敌悍酋豁豁万户领兵自凤翔来援,士气颇盛。挺曰:战以气为主,彼竭我盈。命士兵偃旗息鼓休息,待到日头偏西,敌气已惰,令诸军鸣鼓出击,宋军一鼓作气,奋勇杀敌,金军大败。此役如同“曹刿论战”描述的一样。挺又移军至东山筑堡待战。时遇雨雪,大寒裂肤,地冻不可施工,挺命士兵烧土解冻,并躬身先劳,士兵皆奋力,连夜筑成坚固城堡。敌兵极力争夺,挺率军杀伤敌兵近半,敌视不可得,遂退去。敌将合喜亲提重兵来攻,并修造了许多攻城器械,尤以轒辒(轒:fen,二声;辒:wen,一声)为巨,号“憨皮袋”,下虚上覆,有四只大轮,内藏兵士五十人,横置大木,蒙皮革,中有天井,四周植杆,施以巨网为御,填壕而进,自谓无以破之。宋军诸将一时失色,不知所措。挺曰:这很简单,一点不难!命将士在中道植三大木,蒙以铜铁,号“将军柱”,致“憨皮袋”无法前进,同时用发石机发石击之,轒辒车中之敌皆被大石砸毙。敌愤恨至极,力欲害柱,但不能坏。后朝廷与金合议,双方罢兵。此役亦可称为第二次德顺战役。

吴氏父子经营陇蜀的主要功绩

吴玠、吴璘及其子侄吴挺三人,先后主持陇蜀军务和政务六十余年,颇得朝廷信任和民众褒奖,主要有以下特点:

政治上忠义廉洁、革弊图新。玠、璘、挺父子三人重大义,对国家和朝廷格外忠诚。富平之战后,陕西五路皆陷,将士离散,主帅退逃,玠、璘兄弟挺身而出,扼守和尚原,以一旅之师当全陕之敌,堪称忠勇卓绝。每每临战,父子皆奋勇当先,率军拚死奋战,使敌闻之胆寒。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仍带头冲上火线。他们的忠诚勇敢获得了君臣和将士们的信赖。在主持军政事务中勇于更革宿弊,剔垢除荒(荒废的政务),进人才,绳贪墨,建章立制,裁减冗员,考核官吏,莅政严明,廉洁自持,使政治清明廉洁。

经济上修堰屯田、发展生产。玠在汉中分兵屯田,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并采纳良吏建议,将民田归还百姓,鼓励垦荒,招俫流民和募民耕种。璘与兄一样,也对垦荒营田倾注了很大精力,人称“九郡屯田”始于璘。玠、璘兄弟屯田兴农的举措,使百姓富足、军有余粮。挺亦继承父辈,重农业,广营田,发展生产。玠、璘、挺三人都很重视水利,积极兴修残坏的渠堰,分水溉田,为防止水害,组织民众修筑堤坝。鼓励茶马贸易,促进商贸流通。阶自创和发行“银会子”(纸币),克服了铁钱和白银不便携带的缺点,极大地方便了军政事务和市场贸易。

军事上治军严明、有备无患。吴氏父子坚持“寓战于和,益修武备,无忘灭虏”的方针。治军有法,号令严肃,军纪严明,军务整肃,武备严整,训练严格,禁绝苛扰烦民,使军队始终保持良好的战斗力和备战状态,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根据敌军善于骑射和发动突袭的特点,重点选择战略要地,修城池,储糗粮,集中主要兵力,重兵据守要塞,凭籍险阻,抚背扼吭(抚:据;吭:颈项),阻敌进攻,并有效地杀伤敌人。在宕昌和川秦等地设置马市,促进了马匹交易,为军队输入了大批优良战马,壮大了西陲骑军,使得“西路骑兵甲天下。”玠、璘还根据川、陕、陇道路崎岖、山峦叠起的特点,创设“家计寨”,使各州县择险要地形,构筑工事,修建寨堡,发展乡兵,寓兵于农,亦耕亦战,保寨安民,大有“全民皆兵”的意思。

社会管理上亲民爱民、稳定边疆。“玠与敌对垒十年,常苦远饷劳民”,想尽办法减轻百姓负担,改善民生。璘晚年则“专留意民事,问民疾苦”。挺从百姓利益出发,“兴利除害,禁暴去苛”“治强盗,旌死节(表彰为国捐躯的英烈)”;组建和训练民兵,捕捉盗贼,维护地方社会治安;对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聚集的武装势力,通过招安的办法收编为地方武装;教导地方官员妥善处理社会纠纷,并减轻傜役。成州、西和遭受大灾,挺选择能吏,指授方策,分道拯救,活民无数;兴为郡遭受水灾,挺亦指派能吏迅速赶往灾区救民,妥善安置灾民,使尽快恢复生产;为防止火灾,他引导民众将草屋改建为瓦房。吴氏父子采取的一系列安民措施,有效稳定了社会秩序,获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使得吴家军不仅成为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而且在战时兵力补充、军粮运送和后勤支援等诸多方面得到了百姓支持。

文化上重视文臣、倡导文治。“玠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寘左右,积久,墙垣皆格言。”“璘读史晓大义”“尝著兵法二篇”。挺“就学,通《左氏春秋》。”吴氏父子三人,皆属好学之人,用兵必孙、吴,资政必尧、舜,因而对文化人都很重视。陆游曾说吴挺“和文士们合得来,礼贤下士,遇到小官贱吏,不敢怠忽。”虽然现有史料中对吴氏父子倡导文治的记述较少,但仅从其对文化人重视,礼贤下士,不敢怠慢,和他在经营陇蜀中的作为以及形成的武功文治的局面,亦可做出这样的推定,这也是历史上那些贤臣良将共同的归宿,当然也有待今后继续深入考证。

吴玠、吴璘、吴挺和吴家军在我省的主要历史遗迹

吴玠、吴璘、吴挺先后率吴家军在我省平凉、定西、天水、陇南地区以及宁夏、陕西西南部作战和驻守,在我省的东南部历史遗迹较多,主要有:

静宁县的《三忠庙碑》。“三忠庙”亦称“三将军祠”,在静宁县东郊烽台山,明嘉靖二十七年建,是为祭祀出生在静宁的吴玠、吴璘、刘锜三位将军。《三忠庙碑》通篇小篆刻体,正文19行,四言为句,共94句,376字,为清同治十年七月,左宗棠由平凉进驻静宁,祭祀三忠庙后,令长子左孝威撰书。碑文记述了此三位抗金英雄“严军蜀口”“顺昌是争”“阚如猛虎”和“庇南士”“锦国祚”“英风浩气,神眷桑梓”的历史功绩与品节德行。其残碑尚存于静宁县博物馆内。

庄浪县的吴玠、吴璘纪念馆和吴玠墓葬。吴玠、吴璘祖籍陇干城(静宁县),吴氏先世几代人都是北宋德顺军的军官,其父吴扆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后,随母迁居水洛城(庄浪县)。庄浪县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吴玠、吴璘纪念馆位于庄浪县城紫荆山上。纪念馆内塑有吴玠、吴璘二兄弟及吴璘之子吴挺、吴拱的造像。吴玠墓葬位于庄浪县白堡乡赵家坟山村西北200米处,中为吴玠墓,左上为其父吴扆墓。现残留石羊、石猴各一对,石碑座一个。庄浪县还编有《吴玠吴璘研究资料选编》等资料。

礼县的白龙山十二连城和祁山地网。十二连城起自礼县的白关堡乡,经秦州区汪川镇,至礼县宽川乡廖家寨村,城堡沿山而建,每座城堡间大约相距二、三公里,总长约20公里。现存遗址除三、四、五城属秦州区汪川镇外,其余均在礼县境内。十二连城约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是宋右护军都统制吴璘在收复秦州后修建的,旨在严防金军南侵。经过近千年的风雨洗礼,十二连城多已塌废,仅存少量的古城和残垣断墙。吴璘还于祁山之下创设了地网,其制法于平田间纵横掘渠,每阔八尺,深丈余,连绵不绝,如若网然,原设360条,后增至554条,金兵重攻时,战马被陷进,有力地阻止了金兵的进犯。现这些地网也早已不见踪影。

西和县的靖共堂吴璘生祠、南山(仇池山)十二连城。靖共堂是南宋时西和州人为祭祀吴玠而建,后州人因其破败,别建一室,绘有吴璘画像。其后为共同祭祀吴玠、吴璘之场所。绍兴十九年(1149年)米居一作《靖共堂碑记》,合记吴玠、吴璘二人事迹,除前面的说明之外,基本内容与徽县的《宋忠烈吴公祠记》相同。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有仇池山,宋时名南山,山上有吴玠所建十二连城以御金人,今仅存三城。此十二连城的建筑特点是城城相连,依山而建,居高临下,防御功能极强。

徽县的仙人关旧址、吴王城、吴玠墓、吴玠祠。仙人关别名虞关(鱼关),遗址在徽县城南70里的虞关乡,锁控入蜀古道,襟扼铁山栈道,古称蜀门盖于此。仙人关东西两山对峙,谷峡如瓮,怪石屹嶝,峻岩倒悬,异常险峻,是易守难攻之天然关隘。吴玠在仙人关镇守十余年,绍兴九年(1139年),病逝于此,安葬于河池县(今徽县)城北吴山。吴王城位于虞关乡西8000米处的穆家坪悬崖下,为吴玠、吴璘安置宋军将校家属之处,也是屯兵固守仙人关的城垣之地,后世称吴王城。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地百姓在吴王城建吴公生祠纪念吴玠。嘉定二年(1209年),又建安公生祠,以纪念吴家军部将安丙之功。吴玠墓位于徽县县城城北的钟楼山(吴山)之上,并有“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上有墓志铭共七十余字。

成县的吴王城、吴挺陵园和《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石马坝吴挺之母墓葬等。地处成县县城中心的上城即吴王城(保蜀城)所在地。明朝成县知县谢镛在《新建上城县治碑记》中说:“镛今创建县衙一所于上城,……盖踵宋吴将军之旧址”。清知县黄泳编修的《成县新志》载:“南宋时吴氏昆弟驻节上城,著保蜀功,称雄镇焉,后圮为坡陀”“乾道三年,璘之子挺袭职仍驻节成州,保障全蜀。”吴挺陵园故址在成县北郊,绍熙四年(1193年)六月,官拜南宋王朝利州西路安抚史、武功郡开国公的吴挺,病逝兴州(陕西略阳),归葬于成州(成县)。宋宁宗为追念他世守南宋西陲、捍卫巴蜀之功,于庆元四年(1198年)春,敕旨为吴挺在成州修建陵园,嘉泰三年(1203年)十月落成。陵墓前有《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和螭龙碑砆。巨大的石碑高出地面6.26米,上有皇帝御笔,两面共刻8416字。此陵园历经近千年风雨早已荒废,但还残存有御碑、华表、石翁仲和石羊等。石马坝墓葬在陈院乡河谷平原北侧山脚下,据考证,这里埋葬的是吴璘夫人、吴挺之母庆国夫人。成县还有吴玠部将、后官至川陕宣抚副使的杨政之墓。

吴玠、吴璘、吴挺曾率军驻守秦州、阶州、成州、文州(文县)、西和州、礼县、徽县、宕昌县等地,沿途的天水关、木门道、大堡子山、铁堂峡、皂角堡、黄渚关、望子关、七防关等关隘都与吴家军抗金有关。沿途至今还有以“寨”“营”“总”命名的村庄也都与宋军驻军有关,值得进一步考证。

作者:张瑜,原甘肃省公安厅警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省公安厅副巡视员,退休后从事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现为甘肃省西狭颂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伏羲文化研究会顾问,曾与他人共同主编《甘肃公安史话》和《西狭颂文化丛书》,曾在《甘肃日报》《甘肃文史》等多种刊物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