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是寒冷的冬季,但在陇县的田间地头:农户热火朝天地采收中药材;奶山羊养殖场,一只只山羊茁壮成长;温室大棚里,羊肚菌、平菇、灵芝“多菌齐放”,处处生机勃勃。行走在陇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产业帮扶释放出无限能量,为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大道”。
每天凌晨5点多,陇县天成镇上寨子村的赵来强总是第一时间赶去看他的羊群,给羊喂草、喂水,清理羊粪,看到这群羊,能让他一天充满活力。
这些年,赵来强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鼓励帮扶下,办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并在村内互助资金协会借了1万元,低价从周边羊场购入奶山羊,风风火火办起了家庭农场。如今,赵来强家的奶山羊已有40多只,每年仅出售羊乳、羊肉就有近4万元的收入,他家不仅脱了贫,还把又黑又旧的土坯房换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房。
在陇县温水镇,香菇产业让农民尝到致富的甜头
奶山羊是陇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老百姓对奶山羊产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近年来,陇县做大上游供应链、加强中游生产链、延展下游应用链,加速培育奶山羊产业集群,打造“陇县奶山羊公共品牌”,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实现了从战略突破到加速崛起的转变。特别是去年以来,陇县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奶山羊产业迈上了新台阶。截至目前,全县奶山羊存栏57.2万只,奶山羊全产业链各类经营主体有335家,从业人员1.5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72.35亿元,奶畜产业收入占到了陇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
这几天,陇县温水镇团结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玖丰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黄芩正在采收中,一边是挖药机在工作,一边是药农们忙着分拣和捆装过秤。该村以药材合作社为龙头,鼓励农民种植柴胡、黄芩、秦艽等中药材来增收致富。“我们村的黄芩、柴胡等药材销往甘肃、湖北等地,为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优化了产业发展结构。”团结村村干部说。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后的有效接力,站在新的起点,陇县坚持项目推动、市场拉动与集体带动相结合,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板块式布局、链条式集聚、循环式生产、集约式发展”的思路,围绕举县兴羊乳、台塬栽苹果、川道食用菌、特色抓烤烟、浅山上核桃、深山育中蜂的六大产业格局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多亏了县上派技术员来指导,不但给我讲解了饲草饲料加工储藏技术,还就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和如何加强自身防护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建议。作为我们个体养殖户,最怕的就是疾病,这下我心中的顾虑没有了,我也更有信心和底气扩大养殖规模。”陇县养殖户王小龙说。
今年初,为进一步实现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陇县按照“党建引领、集中优势、服务为本”的原则,依托产业链打造人才服务队,指导3名党员产业带头人牵头,挖掘整合长期在产业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45名(每队15名),面向全县推行24小时线上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组团式为群众、合作社、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服务,真正对接基层一线,到田到户解决难题,有效实现了“人才选在产业链上、团队建在合作社中、服务抓在田间地头”。
陇县绿能牧业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4万只奶山羊养殖场
最近,在位于陇县固关镇的宏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基地,每天从这里采摘5000多斤新鲜香菇运往山西、河南、四川等地。常年在这里务工的村民冯引婵说:“我在这里务工,每个月可以为家里增加收入2000多元,既能挣到工资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真好!”宏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宝平表示,今年合作社又建了40个棚,用于发展经济价值更高的羊肚菌,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
宏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通过土地流转,目前已建成食用菌大棚228座,并配套建有冷库等生产设施,年生产香菇400多吨、平菇150多吨,实现产值700多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这些年,陇县城关镇北关村村民王会军两口子,一门心思扑在自家的奶山羊养殖场里,他的羊场也从家庭牧场一跃成为规模羊场,日子越过越红火。他算了一笔账:“每公斤鲜羊奶的收购价是7元,加上政府补贴,每公斤鲜羊奶能收入9元,高品质公羔和羊粪等副产品在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去年一年,养殖场总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
在陇县天成镇张家山村,村集体经济所属的陇玉养殖专业合作社奶山羊养殖场,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这些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县产业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建设了3个千只羊场,今年合作社收入预计超130万元。”张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虎介绍,村民除了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到养殖场和饲草种植基地务工挣钱。
发展产业,最终要落实到富民增收上来。今年,陇县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创新举措放大产业帮扶效能,按照“分户生产、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参与经营”“村企联营、合作共建”“集体带动、抱团发展”等方式将农户牢牢嵌入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记者 邓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