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秦岭之川陕间关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16:20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上,在宝成铁路(宝鸡至成都)和阳安铁路(阳平关至安康)的交汇处,有一个小镇叫阳平关,又称做阳安关。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嘉陵江水依镇而过,把小镇老街与火车站分成两块,雄伟壮观的嘉陵江大桥像一条彩带又把他们紧紧系在了一起。清河口有清河沿清河村而过。

子龙山巍然坐落在江边,据传说当年赵子龙在此镇守练兵。老街面对嘉陵江,背靠鸡公山(又叫击鼓山,在不远处又一村叫擂鼓台),有山有水。站在子龙山上看江对面的鸡公山,就象雄鸡的头冠挺立,翠绿的山体把他装扮的更加漂亮。

中文名   阳平关   外文名   Yang Pingguan   地理位置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3]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温暖山地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占地面积   280000 m²  
著名景点   三清洞,文天祥第七代后裔落户阳平的“正气堂”遗迹、鸡公山、嘉陵江   海    拔   580 m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汉中市   建议游玩时长   1天   适宜游玩季节   全年  

目录

1

2

3

4

阳平关基本概况 播报

阳平关三国时期叫阳安关,与古阳平关(勉县武侯镇莲花水村)两地相距约70公里。北宋阳安关更名为阳平关。位于宁强县县城西北40公里。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地势极为险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阳,西至陇南,东达汉中。远在三国时期,即为军事重镇,现宝成、阳安铁路交汇于此。

阳平关地理环境

阳平关镇平均海拔580米,属北亚热带温暖山地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1184毫米,无霜期240天,地震烈度6度,境内主要河流——嘉陵江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9680立方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平均风速1。3米/秒,静风频率为47%。,

阳平关历史沿革

阳平关在三国时期名为阳安关,为蜀北主要门户,唐朝为三泉县治所,北宋升三泉县为大安军,为大安军治所。南宋大安军治所移治到今宁强县大安镇,1935红四方面军在此设阳平县,为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是仅次于县城的重要城镇,也是省政府在汉中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建制镇。在汉中市实施撤区并建镇后,阳平关区撤消,镇辖区扩大,由原阳平关镇、大长沟乡、唐渡乡共同组成。

阳平关自然资源

镇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除嘉陵江丰富的砂金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外,尚有铜矿、磷矿、铝、锰、褐铁、大理石、花岗石等,具有较大开采价值;农林土特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主要有木材、核桃、木耳、油桐、生漆、柿饼、栗子等,还有80多种挂牌收购的野生中药材;畜牧业发展较快,年出栏生猪3万头,牛1500头,羊3000只。

阳平关人口状况

阳平关镇现有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少数民族(回族)900人,镇区内常住人口13200人,流动人口2200人。

阳平关基础设施

镇内共有工业企业9个,总产值5757万元,私营商业服务业280家,人员2400人,

以农副土特产及蔬菜百货为主的市场2个,日成交额12万元,镇内影剧院、文化站个1处,清真寺一处,中学1座,小学2座,医院一座,医疗所12所;镇内有火车站2处,一处为客运站,一为货运站,正在建设的大型编组站场使阳平关镇作为陕、甘、川三省交界处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省道烈(金坝)阳公路、阳广(坪)公路、阳康(甘肃康县)公路从镇区通过,形成了阳平关镇的公路干线网,各级乡级公路联系城镇与广大乡村,形成了内外通畅的公路运输网络;镇内给水设施完善,有自来水站一座,日供水能力1580立方米,管线长7公里,普及率达96%以上;110千伏变电站已在镇区内建成,已实现村村通电;镇内现有电信支局及邮政支局各一,电话普及率达到60%;已建成有线电视接收站一处,现电视光缆传输网已安装完毕。1999年镇财政收入30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城镇经济已初具规模,社会服务设施初具雏形。1995年阳平关镇被省政府列为陕西省百个小城镇综合试点镇,1998年被市建委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阳平关地理意义

阳平关镇是沟通我国西南与西北的咽喉,是陕、甘、川三省交汇处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是陕南门户和汉中市对外联系的窗口之一,是宁强县域仅次于县城的中心城镇,她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对宁强县而且对更大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1] 

1954年因修宝成铁路,在今宁强阳平关镇古砖下发现“朔宁王太后玺”金印一颗,现存重庆博物馆。当年的《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还指出,今阳平关对面的紫龙山上有汉代遗迹。按记载“朔宁王”是东汉初公孙述封隗嚣的封号。史传的记载,隗嚣未曾入蜀。此印很可能是隗嚣兵败,王元入蜀求救时遗落在今阳平关的。其在今阳平关镇被发现,说明此地汉时已经成为聚落。且其交通必然依托嘉陵道。

蜀汉有阳安关,在汉代阳平关西南70公里处,即今宁强西北。宋改阳安关为阳平关,此后的阳平关均指此关。

阳平关在宁强县城西北,处秦巴环绕之万山丛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要塞。阳平关三国时代称做阳安关或关城。西通阴平,东控汉沔,为蜀汉北方的重要门户。

阳平关历史古关 播报

阳平关地理位置

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 [2]  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边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而《隋书》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使古阳平关名扬四海。

阳平关著名战役

东汉灵帝末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遣张鲁为督义司马,攻打汉中。张鲁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剑阁栈道出古百牢关,到达沔阳(今勉县)。首先从阳平关打开缺口,并筑寨堡于西侧的走马岭。随后,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向北夺取天荡山,杀死汉中太守苏固,从而占领整个汉中,统治汉中长达二十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万,攻取徽县、凤县后,开始进军汉中,攻阳平关。张鲁命其守将张卫、杨昂、杨任等人依山筑寨坚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诈退,使阳平关守军放松警戒。而后,曹兵乘机攻取阳平关,张鲁守军自乱,杨昂战死,张卫、杨任逃回南郑,张鲁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夺取汉中后,留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自己因恐后方不稳而率主力回到北方。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率领诸将进兵汉中,被张郃阻挡在阳平关外汉江上流的深山峡谷之中,彼此相互对峙一年有余,刘备未能进入汉中盆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一面派兵攻打张郃在走马岭的营堡,一面南渡汉江,沿山间小路,通过夜间偷袭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并且斩了夏侯渊。张郃闻夏侯渊败死,即退守阳平关。随后,曹操增兵阳平关与刘备决战,刘备坚守不出。曹军终因军粮不济,将士伤亡过大,而败退关中。自此,汉中归刘备管辖。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率领各路大军屯兵于沔阳长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诸葛亮一直把阳平关作为他进可以攻、退利于守的大本营。其中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阳平关沿陈仓古道进行北伐的。而每当退兵时,他又在这里休养生息,教兵演武。现今在古阳平关的卧龙岗上仍留有诸葛亮读书台遗址。

阳平关蒙宋战场 播报

蒙古窝阔台汗八年(宋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在蒙宋战争窝阔台攻宋之战中,蒙古军于阳平关(今宁强县西北)遇到了南宋曹友闻军的顽强抵抗,曹友闻军全部战死,壮烈殉国。

窝阔台汗八年九月,阔端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民族军号称50余万,分兵两路再次攻宋四川,合击成都。一路由宗王末哥率领攻宕昌(今属甘肃)、阶州(今甘肃武都)等城,趋成都。一路由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取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击败都统李显忠军,占领兴元(今陕西汉中)。另以一部兵猛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县北大安镇)。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见状急调扼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利州都统制曹友闻退守大安。曹友闻认为大安地势平坦,利骑兵攻战,不利步兵防守,建议仍扼仙人关险地,威胁蒙古军后方,使其不敢长驱入蜀。赵彦呐不纳,一日发七道令牌,迫曹友闻转守大安。九月九日,曹友闻退至大安。十六日,曹友闻与众商议,大安无险可守,唯鸡冠山一堡可守,但无粮无水,如能坚持五日,可有转机。诸将以为坚守不战可五日以上,遂遣其弟、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曹万,率军1万趋鸡冠隘(今宁强县阳平关镇鸡冠山)守御;自率精锐万人设伏,相约蒙古军若攻阳平关,先折其锋,佯败入堡,曹友闻则乘机捣其背,两声鼓为号,声则出,内外夹击;此外大开阳平关城门,内不立旗,炊烟不出,鸡犬不声。二十一日,曹友闻选精兵7700人,自大安渡江逆上300里,复渡江至刘溪、黑水一带谷地设伏。二十二日,蒙古军分批继至,曹友万、刘孝全等麾兵战于关外,自辰战至未,蒙古军败绩;日暮,曹友万等敛兵入鸡冠隘堡,蒙古军围堡数层。二十七日,曹友闻探知蒙古军已掠大安,令诸军束装趋阳平关,行20里后,暴雨如注,夜暗难行,人马疲乏,部将吕嗣宗建议俟天明再走,曹友闻考虑到鸡冠隘堡原定坚持五日,现已八日,一旦城破,将无计可施,遂令军继续前进;至水牛岭,分三路入蒙古军营地,转战至拂晓,破数十营,直插阳平关。鸡冠隘堡之曹万等将,闻鼓声率军出堡夹击。二十八日,转战至回回寨,阔端欲走,时汪世显自大安率军来会,阔端乃分骑兵为百十队,向宋军轮番驰突;鏖战多时,宋军击杀蒙古军过半,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力大减,在突围过程中,曹友闻中流矢,下马步战而死。曹友万仅存500人入堡。二十九日,曹友万、刘孝全等见赵彦呐不遣援军,城中无粮,乃率军突围,转战至龙门(今阳平关附近之龙门洞)全部战死。

古阳平关遗址上那残存的城墙、古碑和深阔的壕沟,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悲壮的故事。

阳平关文化遗产 播报

当然,历史已成为悠远的回忆,古代战争的胜负优劣任人评说。然而,古阳平关因战争而出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秦、汉、三国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古阳平关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战争的多次洗礼,其军事战略等方面的价值仍然十分重要。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现代战争兴起以后,它在军事上的地位才逐渐被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取代。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983年,勉县人民政府批准古阳平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汉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古阳平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勉县人民政府为了使这一历史雄关再现辉煌,使之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和文物保护、文化发展的新景观,决定对古阳平关城墙遗址逐步进行恢复性修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阳平会以其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川陕蜀道之上又会亮出一道风景。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