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古称陇州,历史悠久,文物普查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本县即有先民繁衍生息。商末周初,矢人(矢国)在千河上游蒲峪、咸宜、峡口河流域,从事农牧业生产。战国时期,秦襄公徙都汧邑,本县成为当时秦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了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为了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朝廷鼓励生育,增殖人口。西汉元始二年(2),全县有2万多人。《汉书·地理志》载,东汉末, 战乱频繁,疫病蔓延,人口锐减。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县内只有6200多人口。
在魏晋、南北朝时, 陇州处于民族矛盾复杂地带,屡遭战祸,人口发展缓慢。到西晋太康元年(280),人口才恢复到1.9万余人。 隋代,人口增长迅速。炀帝大业五年(609),人口上升到4.2万余人。唐代,天宝元年(742),人口大增,有2.47万户,10万多人。
宋代, 绍兴年间(1131~1162),陇州地处宋金交战地带,屡遭兵燹,人口损伤甚多。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陇州有2.8万多户,8.98万人。 元代,仁宗皇庆元年(1312),人口减少为3000户,2.5万人。明代中叶, 赋税徭役加重。隆庆年间(1567~1572),陇州行政区域缩小,仅有2000户,2.19万人。
清代,康熙、雍正推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田的政策,人口增加。《陇县新志》载,康熙五十年(1711),陇州有4.07万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有4.4万多人。光绪十年(1884),增至8.1万多人。宣统二年(1910),有1.67万户,人口减至6.11万多人。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兵战、匪患频繁,人口增长缓慢。民国18年(1929),关中大饥,武功、岐山、凤翔、乾县、礼泉、扶风等地流入人口多。20年(1931),县清乡局调查,全县共有2.2万余户,12.4万余人。 21年(1932),县内霍乱流行,死于斯疫者达万余人,人口减少。23年(1934),全县有2.1万户,10.2万人。抗日战争时期, 全县征兵1.3万多人。至34年(1945),人口下降为9.5万人。38年(1949)上半年,为10.67万人。
建国后,人口增长很快,到1989年,增加到4.95万户,22.14万人。40年间人口增长了11.47万,年平均增加2868人,人口年增长率达12.95%,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的缓慢增长型转变为迅速增长型。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陇县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严格,特别是就是年代的这些孩子,很多家庭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现在这些孩子娶媳妇很困难。
陇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没有发展成一个大都市是十分可惜的,这也是由于陇县人口太少,特别是抗日战争,陇县人把一万多青年送上前线,这些人基本没有回来,对陇县人口增长带来重大影响。 八九十年代的政策又让陇县人口比例失调。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取决于人口、资源、环境、教育多方面因素。现在的陇县经济发展取决于陇县能不能把现在的人力资源充分的利用上,而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想办法让陇县人在当地安居乐业,就能造就一个城市的发展,那个时候我们的陇县就是陇州市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