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01 14:00

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2023-03-31 00:19 来源: 彤彤爱读书

原标题: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七至九世纪于青藏高原建立的受唐册封的古藏人的政权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羌人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即国王)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

其子松赞干布(629——650年在位)即位后,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通好。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赞普。自是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天子“册命”,否则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君王。

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册封的同时,并未稍减向外扩张的势头,不仅破灭与其接壤的诸羌胡政权,而且入侵唐朝边州和羁縻府州。

吐蕃与大唐的战与和

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强盛的王朝,而“天可汗”唐太宗君临的唐朝也正处于威震海内的鼎盛时期。 两大雄主在位时, 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 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 从永徽元年(650年)至长庆元年(821年)的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除了边界摩擦频仍外,其斗争主要集中在吐谷浑、西域之安西四镇、南诏和河陇之地。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宗女,诺曷钵妻)引残部遁走凉州。咸亨元年(670年),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一战,唐军大败,吐蕃“遂灭吐谷浑”,并进而攻占唐以党项等羌所置羁縻州三十和龟兹拨换城(又称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苏),致使唐“安西四镇并废”。由于不断对外侵伐,吐蕃版图日益壮阔,至永隆元年(680年),“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中,朝廷尽征河西、陇右、朔方诸镇兵入靖国难。

因此,乾元以后,吐蕃乘唐西北边防无备,遂攻占唐凤翔以西、邠州以北数十州之地。乃至广德元年(763年)一度攻入长安。建中四年(783年),双方约和, 于清水会盟中正式划界: 泾州以西至弹筝峡西口, 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唐界;兰、渭、原、会四州为吐蕃守镇;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河西南,为吐蕃界。又在黄河以北、故新泉军以北至大碛、以南至贺兰山骆驼岭置“闲田”,作为唐蕃在北段边界和缓冲地。简言之,这条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贺兰山以北,沿贺兰山南行,经六盘山和今甘肃清水、成县,再西南至大渡河,东为大唐,西则吐蕃。

唐、蕃新界划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其初兴时的青藏高原的局限,不仅拥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帝国的关内道到剑南西川一带。

晚唐时期,吐蕃内讧势衰,唐朝乘机收复了河西陇右的一些“陷蕃百余年”的失地。但其昌盛时北徙东迁的吐蕃居民并没有完全返归故土,如今甘肃天祝县的藏胞自称“蕃蕃”,疑即唐代吐蕃民族之余绪。

吐蕃与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一带。约在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至太康十年(289年),酋长吐谷浑因与弟慕容廆争牧场结怨,遂愤而率部千余家西走。初徙今内蒙阴山地区,“永嘉之乱”时,“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今青海西宁)已西甘松之界(即今甘南一带), 极乎白兰数千里(今青海都兰一带)”。

其孙叶延时, “自谓‘曾祖奕洛韩(即慕容涉归)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自是吐谷浑既为族称,亦为政权称号。叶延六传至阿豺时(417年——426年在位),“兼并羌狄,号为强国”。阿豺又九传至夸吕(535年——591年在位),“始称可汗”,“地兼鄯善、且末”,建都伏俟城。

杨广

大约在夸吕时,以鲜卑和诸羌为主体,综合境内其他民族,基本上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夸吕卒,子世伏、伏允先后继立,并复以慕容为姓。炀帝以吐谷浑阻遏西域通道,遂于大业五年(609年)的西巡中,一举击破吐谷浑,伏允遁走党项,“部落来降者十余万口”,“其故地皆空”。

于是吐谷浑民族分布地“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今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吐谷浑亡国不久,就值隋末大乱,慕容伏允乘机复国,“悉收故地”。唐建立后,伏允一面贡使不绝,一面连年内寇。

贞观九年(639年),太宗派李靖等大破吐谷浑,伏允遁走中自尽。其子顺降唐后不久,又为臣下所弑。太宗册立顺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以宗女弘化公主妻之。诺曷钵事唐恭谨,同唐建立了极为亲密的依附关系。而强邻吐蕃,因赞普尚文成公主,亦同吐谷浑通好共处。

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卒,其孙以幼年即位,大权旁落大论(宰相)禄东赞之手。禄东赞极力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显庆元年(656年)出兵击败白兰羌(分布于今柴达木盆地)。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泄漏吐谷浑虚实。于是,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诺曷钵偕公主率数千帐弃国走凉州,“请徙居内地”。

吐谷浑既亡,故地尽没于吐蕃。其族除部分内徙,多数则为吐蕃役属。吐蕃为统治该族,立吐谷浑王子为王,并以吐蕃公主嫁之。吐谷浑王及臣民则要向吐蕃履行交纳苛重的贡赋和服兵役的义务。作为吐蕃的附庸,只领有今青海湖西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荒凉地带。后来,吐谷浑族屡有迁徙,留 下来的或归化于吐蕃族,或同其他民族组合为今天的土族。

吐谷浑‍示意图

内徙的吐谷浑, 分布区域极为宽广,西自河西走廊,中经灵、丰、夏、延、朔、蔚、潞、岚等州,均有吐谷浑人的活动足迹。 晚唐时因吐蕃政权瓦解,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吐谷浑获得了自立的机会,而侨居河西走廊的吐谷浑由是有迁归故土者。又,党项拓跋(李)氏、折氏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夏、绥、银、府等州,在这些州同党项杂处的吐谷浑人,则融合于当地统治民族——党项之中。

武德五年(622年)至贞观二年(628年)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 :吐谷浑屡被击退。贞观八年(634年)至贞观九年(635年)唐平吐谷浑战争 :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贞观十二年(638年)唐与吐蕃边境战 :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年)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对手。咸亨元年(670年)至长安二年(702年)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保住了安西四镇, 吐蕃臣服于唐。开元二年(714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唐与吐蕃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臣服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至大历十四年(779年) 唐与吐蕃第三次战争 :唐军先胜、中败、后胜,河 西陇右之地尽丧,吐蕃曾陷长安,而后吐蕃屡攻屡败,双方言和。贞元二年(786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唐与吐蕃第四次战争 :西域飞地被吐蕃、回纥瓜分,吐蕃军力被唐、回纥、大食严重削弱。元和十三年(818年)至长庆二年(822年)唐与吐蕃第五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求和。大中元年(847年)至咸通七年(866年)唐与吐蕃第六次战争 :唐朝收复三州七关、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吐蕃衰亡和变迁

吐蕃的衰亡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唐朝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长庆元年(821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

朗达玛

朗达玛死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即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之间的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王朝在这样的局势下随着佛教的衰落而崩溃了。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1、拉萨王系—朗达玛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4、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唃厮啰)。

吐蕃变迁

显德七年(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宋的统治中心在河南,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大宋开国不久,吐蕃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 ,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吐蕃、羌为主体的一个地方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

赵祯

明道元年(1032年) ,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并给以优厚的俸禄。康定二年(1041年) ,大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唃厮啰部统治地区,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到政和六年(1116年) ,唃厮啰部地区全部改为宋朝的郡县。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咸平四年(1001年)加封凉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

从11世纪开始,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拨发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类似大宋民兵的军事体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袭扰。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藏人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大宋专设市场上进行,开始了尔后数百年藏区马匹与汉区茶叶的经常固定交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