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星校长在长江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8 11:05

遇见——谢红星校长在长江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7-09-16 21:34

遇 见

校长 谢红星

(2017年9月16日)

全体新同学、各位教官、尊敬的邓运华先生、承训部队首长、老师们:

大家好!

对于大学来说,九月是美好的、收获的季节。今年,长江大学共迎来来自全国各地9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为了今天的相遇,我们经过六月的洗礼、七月的彷徨和八月的等待。今天的遇见,不仅意味着同学们已经圆满完成了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正式成为了长江大学的一员。同时,也意味着你们彻底告别了单纯美好的中学时代,即将开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你们的到来,让长江大学的血脉得以延续,让长江大学的精神得以传承,让“长大长新”的梦想得以实现。欢迎你们,长江大学的新主人!

今天的遇见,是你们人生新旅程的开始。美好的人生一定伴随着美好的开始。你们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无疑将从长江大学掀开新的一页。正如有一位新同学所讲的:“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母已成为背影,家乡已成为回忆,而大学成为新起点”。长江大学是一所以中华母亲河命名的大学,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2003年,长江大学由四所高校合并组建。经过十多年的融合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在石油、农学、区域经济和荆楚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确立了“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办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学们来到长江大学,可能感觉到我们的办学条件还存在诸多不足,甚至有的同学会觉得,这里的学习、生活环境还不如曾经就读的中学。但是,大学对于大学生的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衣食住行这些外在的条件上。我们不敢保证同学们在大学四年就看到学校办学条件获得根本的改善,但是我们有信心每年让同学们都会看到学校新的变化;我们不敢保证同学们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教育,但我们会竭尽全力为同学们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我们不敢保证每位同学在这里都能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会让教育的阳光均匀地洒到每位同学的心田。为此,学校启动实施了“三百计划”。我们选聘百名人生导师进寝室帮助学生成长,百名教学名师进课堂帮助学生成才,百名创业导师进校园帮助学生成功。我们还积极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了20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万人创百星”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展示个人才华、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的舞台。我真诚地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能在书声朗朗的清晓园遇见你,在图书馆的借书窗口遇见你,在“万人创百星”的颁奖台上遇见你,在志愿服务的“阳光号列车”上遇见你……

今天的遇见,也是你们走向社会的开始。大学对于年轻人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大学只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大家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自学方式,获取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我以为,同学们进入大学后,重要的是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大学这样一个集体,进而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从社会的旁观者变成社会的主人,从社会建设的见证者变成改革开放的实践者。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我理解,他并不是说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重要,而是说,在大学里,对于同学们的成长来讲,有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格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的开始。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青年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生活,让自己投身到我们国家伟大的事业之中,青春才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长江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大学,长江大学的青年学生始终把求学、求知、报国、奉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弃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的张国栋等校友,还是今天在奥运赛场上挥洒汗水、勇夺桂冠的校友江福英;无论是在长江勇救落水少年的“10·24”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还是在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的基层干部、全国道德模范王林华,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长大长新”的深刻内涵,践行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始终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今天的遇见,还是你们走向成功的开始。今天这个时代,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出现,已经并且将越来越强烈地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生存的环境。正如一位名人所讲:“战争与和平、发展与衰退、环境与健康是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未来的路,不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对于个人、社会,都充满着曲折和不确定性。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挑战,也使人类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人类的创造力将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惟有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不断的评判与质疑,不断的反思与抛弃,大胆实践,不惧挫折,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希望同学们在完成长江大学四年学业的时候,学会了坚守、热爱与实干,懂得了坚持、善良和信仰,在人格培养与专业修炼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那么,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呢?我想给同学们提出三点期盼。

第一,专注读书,与书为伴。读书是学生的天职,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知识爆炸的年代需要读书,信息碎片化的环境更需要思考,所谓“外事问谷歌,内事问度娘”,我以为是对读书人的侮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笑话。我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研究、学会质疑,学会创造。大家可能都知道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神话般人物,甚至称他为“雷布斯”。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雷军在大学期间用两年多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他曾经讲过,在大学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硅谷之火》,影响了他未来的职业选择,让他投身到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雷军专注于读书、敢于质疑的读书生活,奠定了他未来成功的道路。今天,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校友,他就是我们1981级校友邓运华院士。邓院士在大学期间,酷爱读书,他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认真钻研业务,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费用订阅专业期刊,掌握科学前沿。参加工作后,邓院士仍然坚持读书的习惯,《石油学刊》等国内学术期刊每期必读,美国的AAPG杂志每期必看,并认真做好专业笔记。他在去年来校讲学的一次报告中提到,这些年他所做的读书笔记达12本之多,有300多万字。有时候,一篇文章中虽然只有一两句话是重要的,他都把它找出来,摘录下来。我想,正是邓院士这种专注于读书的精神,一点点的日积月累,让他一步步走到了学术的前沿,成为了今天的学术大师。我经常想,读书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一件苦事。如果读书很容易,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岂不都成为了大学问家?但读书虽然不易,却一定是苦中有乐,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手不释卷、皓(同“浩”)首穷经、天天读书呢?

为此想就读书,给同学们提三点小小的建议:

1.每天至少拿出1个小时读书,每周至少去图书馆翻阅一次图书,每月至少认真读完一本书;

3.学会分享,把自己读书的心得主动与同学交流,激发思想火花,共享阅读之美。

第二,融入集体,学会包容。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来讲,有着更为广阔的意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工业化的生产,信息化的社会,都需要个人适应和融入一个集体,都需要我们在一个集体或组织中学会协同、学会沟通、学会合作,都需要我们既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又要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价值选择,既要保持自我,又要博采众长。今天,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如果人们不愿意去包容,不愿意去忍受,不愿意去融入,那么就只会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最终是自我淘汰。同学们想想,家乡的小溪固然清澈和美丽,但是若不汇入江河、大海,它终将会失去活力与生命。曾经的我们也许有着让人炫目,让人骄傲的成绩。但是,如果我们不融入新的集体,不注重自我提升,我们将永远只是一个“小我”。过分地眷恋自己的羽毛,甚至孤芳自赏,最终很可能就是放弃了初衷、背叛了自己。长江之水波澜壮阔,浩浩荡荡,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顺其自然,纵横沟壑里,穿行山石间,飞跃高崖成落瀑,蒸腾云际作闲云。这绝对不是随波逐流的软弱,而是海纳百川的气魄。希望同学们调整心态,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中,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抛弃“小我”,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关于如何学会包容,我也有三点具体的小建议: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好恶强加给别人,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习性的同学,我们更要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宽容;

2.严格自律,要按照《富兰克林自传》中说到的,做到节制、慎言、秩序、决断、节俭、勤勉、诚实、正直、中庸、清洁、宁静、节欲、谦虚;

3.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第三,胸怀天下,勇于担责。中国古人历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历来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处世境界,历来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历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与担当。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个人对国家、集体、家庭的责任与贡献,是他们人生最高理想和价值观的追求。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去达到某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希望我们做一个真实、健康、善良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做一个在学习、工作中具备良知与理性、责任与担当的人,做一个在个人生活中严以自律、宽以待人的人。电影《战狼2》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喜爱,正是因为它注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责任与担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掷地有声,让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关于如何培养家国情怀,我也想给同学们三点具体的小建议:

1.养成每天读书看报、上网、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

2.把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的养成当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开始,从参加一次公益组织开始,从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志愿和帮扶工作开始;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思考,不搞“下车伊始”,要做到知行合一、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脚下的土地开始。

同学们,我经常讲,长江大学虽然不是最好的大学,但她一定是一所伟大的大学。因为这所大学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广纳百川、润泽万物、推陈出新、百折不回,始终与时代同步,与梦想同行。我们相信,最好的遇见必将成就最好的我们,最好的我们必将成就最好的大学!

谢谢大家!

编辑|蔡原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