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万圣节更硬核的恐怖,在中国小县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11 00:58

返工了返工了,此时的你回顾假期,是不是早已在打游戏、走亲戚、刷剧的无限循环中有些百无聊赖了?

建议你去陕西,因为那里的庙会能从初一办到十五。除了吃吃喝喝,庙会上最好玩的是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每天不重样,简直不要太热闹。

如果,不是血社火的话……

只见,在一片欢天喜地锣鼓声声里,一个头上插着斧子,流了满脸血的血葫芦……哦不,的人,正笑容可掬地向你走来。一个血葫芦身后,还跟着一排血葫芦。

随即,以一声孩子响亮的哭声作为开场,血社火开场了……

上流君友情提示:前方图片高能预警,晕血的朋友请速速划过。


身为一个陕西陇县娃娃,如果没被血社火吓哭过,那他的人生显然是不完整的。

但如果当你已经成年,知道了这些玩意都是些假把式之后,依然被吓哭的话……算了,也是应该的。

与一般社火突出年节时其乐融融、欢天喜地的氛围所不同的是,血社火看起来诡异惊悚、血腥恐怖,但每次都会有许多人观看欣赏。

想象一下,在正月里喧闹的锣鼓声中,还是一个小孩的你被爸爸背在背上,正美滋滋地舔着冰糖葫芦。此时,一个刚才还在你面前活蹦乱跳的人,突然头上就“插”了把斧子,血流三尺,目呲欲裂,表情狰狞……


△来源:微博@宝鸡文物旅游

或是一把剪子直挺挺横在眼睛上。现场“血肉横飞”,被扎破的眼眶处流出红红白白的“脓血”,有的还会有眼珠子挂在脸上,随着“受害者”的动作晃来晃去,“血”溅得到处都是。


抑或是一把三环大砍刀横在脑壳上,刀卡在头骨里,鲜艳的血从那人额角流下来,其间夹杂着碎肉状的不明物体,咕嘟咕嘟地从伤口冒出来……


△来源:微博@宝鸡文物旅游

再或者是一把长剑“穿腹而进”,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内脏”从伤口处涌出来,“肠子”滑出来,耷拉到地上,塞都塞不回去……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些人在挨了斧劈刀砍之后,还会晃晃悠悠顶着凶器满场跑……

不止如此,他们还会笑眯眯地站起来,在周围的掌声和喝彩声里笑着谢幕。


△来源:微博@宝鸡文物旅游

甚至是过来摸摸你的头,坐你家的三轮车回家。


那一刻,任谁都要开始自我怀疑:不是这个世界疯了,就是我疯了。


这明明比西方的万圣节恐怖多了,堪称是行走的人间cult片。


尽管在外人看来血社火看起来过于血腥恐怖,但在陕西陇县这个“中国社火之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表演了。

正月里的社火表演,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一般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表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为一转社火,脸谱、服装和把杖是社火表演的三要素。

社火中的“社”为土地之神,“火”是指火祖。祭祀社神,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崇拜火神,是为了驱邪避难,祈祷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种类繁多,最为常见的便是扭秧歌踩高跷表演内容大多取材自话本、传说和戏曲里的故事,表达人们对新年新气象的美好愿景。


蒲村镇的背社火,又称挈社火,表演时,由一肩绑背架的年轻小伙,和一个化装成故事人物的孩子,共同组成一组背社火。背社火跟高杆芯子一样,也要边走边演,保持平衡的难度同样不低。区别是,高杆芯子的杆子可以露在外边,成为道具的一部分,而背社火的架子必须得藏好,不能露馅。


陇县还有马社火,扮演角色的演员要骑着高头大马表演。马社火没有固定场地,而是走街串巷,边走边演。表演时,锣鼓秧歌队走在前边,马社火演员紧随其后,一路变化动作姿势。


跟上述社火一样,陕西陇县的“血社火”也是社火的一种,是人们在正月期间为了祭祀祈愿而组织的鼓乐表演活动,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杀牲献祭的丰穰仪式。

关中人民一般把它们叫作“快活”、“八斩”、“把扎”、“扎快活”,以及“血故事”等。

据老人讲,血社火表演的目的是赶走妖魔。在血社火里,扮演正义角色的演员,用各种利器扎在“妖魔鬼怪”身上,意在镇压住它们,让它们不要再在新一年里出来兴风作浪,为祸人间。

也有说法是以凶制凶,用一天的凶险换取一年的吉祥。

更加符合现实意义的是,血社火的内容多取材于惩恶扬善的小说、话本及戏曲故事,比如“武松杀嫂”、“杨六郎就义”、“铡美案(明公断)”都是经常会表演的故事。这种夸张的表演也是为了教育观众,多做善事,作恶则会受到血的惩罚。

一般前边的故事情节都是铺垫,血社火最精彩的部分,是正义的角色如何成功反杀,把剪子、菜刀、斧头、板凳等一系列的凶器招呼到这些“恶霸”身上。

比如宝鸡血社火的经典剧目“武松杀嫂”中,扮演武松的演员先是赤手空拳,被西门庆和潘金莲带来的打手,用斧头、镰刀、菜刀等凶器攻击,但武松一一化解。

随后剧情进展,武松支棱起来了。他不但赤手空拳打败了一干打手,把对方手里的凶器悉数奉还——剁、砍、刺在对方的身体上。这位凶残的武松在打死打手们之后,还把潘金莲拦腰举起来,扔进水缸里溺死……场面之残暴,按说是少儿不宜观看的类型。

一场戏之后,台上除了武松就没别的“活人”了,其余溜溜达达的,都是头顶凶器的“尸体”。


也不是所有的血社火都有故事情节。大荔县的血社火有“上刀山”,六七米高的轮状四层“刀架”被固定在车辆上,几个小孩赤裸身体,平绑在布满“钢刀”的铁架上,数把尖刀“捅穿”孩子们的身体。

就不说刀枪棍棒是不是真的,就单说这数九寒天里光着膀子挨砍这件事,就值得让每个看过血社火的人,为这些惨遭“杀害”的人们抖落一身冷汗,长叹一声人生不易。


有研究者认为:社火源于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所发展而成的降妖伏魔仪式,遗留到现在的某些社火表演,也可能是某些艺人为了生计而玩弄的幻术。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表明,血社火的表演形式,可能与魏晋时期由波斯传入的祆教(拜火教)中的一种神秘仪式——“七圣刀”幻术的流传和演变脱不开关系。

化装手法,是血社火最大的秘密。

血社火的化装主要集中于头部(包括额头、眼睛、脸颊等)、肩部、腹部几个部位,做出“被刺”或“被砍”后惨状。角色受伤后,凶器将被用一种神秘的方法一直留在伤口上,形成一种格外暴力的视觉效果。

其化装手段主要是运用棉花、荞麦,动物内脏和血液加上特制染料调配而成的血浆,加之带有玄机的特制道具,共同附着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上,再在表演中,结合略带迷幻性的叙事手法,形成一种以假乱真的演出效果。


虽然血社火表演中的血不是真正的血,伤口也不是真正的伤口,但看起来格外逼真,足以震慑80%不明就里的外地人,并对人类幼崽产生120%的杀伤力。

表演假归假,但如何把这些器具血淋淋地固定在脑袋上,却是一门真绝活,传承人们讳莫如深,也禁止观众观看,并且,表演血社火的秘密一直传男不传女,这些禁忌都加剧了血社火的神秘。

此外,血社火只在特定时间(比如闰年)表演,也冥冥中穿越时空般地应和了萨士顿的魔术三原则——不公开魔术的秘密,不透露表演内容,不在同一批观众面前表演多次。

可见人类的文明,果真是相通的。

而如今,无论是血社火,还是其他种类的社火表演,在当下的处境都很尴尬。

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当下,人们有幸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原本用来求神祈福的社火表演,逐渐沦为一种单纯“为了年节添喜庆”的气氛组成员。

即便如此,在人人都在刷手机的当下,血社火看起来也过于老旧了,而它面临的后继无人的局面,似乎一时半会也很难解决。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血社火该扬还是该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当你在担心这会不会影响到小孩子,看过的小孩子却会告诉你,他只觉得好玩。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许多民俗摄影师会专门去到当地拍摄这一奇观,但当地的许多年轻人却已经渐渐对它不再熟悉。

一边是一些传统习俗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不见,一边是大家每年都会重复的一句话:“年味越来越淡了。”

随着群里抢红包、放烟花取代了现实中的放鞭炮,血社火可能也是看一场少一场,有机会看到的朋友,且看且珍惜。

最后,你认为血社火这样的习俗该留存吗?上流君评论区等你~


[1]李永平.“血社火”历史文化新探[J].《民俗研究》,2013

[2]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陕西宝鸡三寺村人信仰心理探析[J].民俗研究.2019-5

[3]张西昌.视觉暴力:血社火民俗的形式要素探析[J].《民族艺林》,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