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耍社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10 04:45

社火是春节期间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遍布永登县的城镇乡村。永登的社火,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四前后开始,到元宵节则进入高潮,正月十六日以后便以“送瘟神”而宣告结束。地道的永登社火,最前面是春官,其后为狮子、旱船、高跷、龙灯、竹马子、铁芯子、大头和尚戏柳翠、秧歌之类,由太平鼓队殿后。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社火在苦水、红城、中堡何家营、连城牛站等地。



永登社火的起源很古老,可以说是从原始的祭祀活动和图腾崇拜演变而来。在开展祭祀活动时,一部分成员戴上面具,是图腾崇拜的遗留。至于耍社火的人扮演的各种角色、各种脸谱的画法以及各种道具的使用,都是这种祭祀活动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民间艺术之后的事。而社火中广泛使用的马、牛、骡子以及高跷、车子、旌旗、锣、鼓、钹等道具,使社火更加生活化、民间化,成为民间娱乐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具体而言,社火由古代的祭祀演变为祭社神,由祭社神发展到现在,其中既有古老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也有民间神灵和地方戏剧的参与。社火有丰富的内容,同时社火为汉民族民间娱乐活动,社火的主要内容以汉族历史故事为主,以老百姓崇尚的人物为据,供神设庙,以求保佑一方平安。



社火既可反映一方之文化,又可保留一地之风俗;既可惩恶扬善,教化人心,既可聚集民众,凝聚人心,又可盘亲认帮,交流物资,社火的内容不仅形式十分丰富,其中有古代志志传人物、民族英雄、神仙佛道、星相图示、兵家阵法,也有地方崇拜的神祗、偶像。



永登地区的社火起源很早,从河桥乐山坪出土的彩陶鼓可看出,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社火的雏形,是以巫术、祭祀、娱乐为目的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新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表演项目

春官

春官是行走在社火队伍最前面的人物,他是朝廷派遣下来负责民间春耕的命官,他头带乌纱帽,身着官服,口蓄长冉,身材魁武,面目和善,手持扫帚,轻轻摇摆,口中念念有词,两侧有衙役持肃静、回避的牌子,每到表演地、单位,必将他请到上座,他用扫帚轻扫空中,寓意扫除灾害、瘟疫,带给吉祥与幸福。



舞狮

舞狮是继春官之后的第一个表演节目,随着铿锵有力的鼓钹声,狮子做出各各表演动作,演绎狮子高大威武的情态。每到之处,人们都要披红,燃放鞭炮,争着从狮子身子下钻过,以求吉利。在传统文化中,狮子有辟邪、降福之力,是吉祥的寓意,故永登各地都有舞狮的习俗。据传,舞狮源自于古印度,中原原没有狮子,是汉代经丝绸之路传来,被吸纳而演化为舞狮。永登舞狮有软硬之分,原初的舞狮均为硬狮子,解放后多改为软狮子。软狮子子动作灵活,以武技为重,而硬狮子表演内涵丰富,寓意深厚,其制作表演、引狮人的服饰、脸谱都很独特,留有古印度驯兽遗风,千百年来一直留传着原初的形象,被称作狮子舞的活态艺术。永登硬狮子舞为省级非遗项目。

舞龙

表演时龙身由7人至9人分节支撑,碎步起跑,动作多样,诸如“蛟龙出水”“蛟龙漫游”“蛟龙戏水”等。在表演“单龙戏珠”“双龙戏珠”时,则必须由专人手执“红珠”在前引逗,而飞龙即刻追扑“红珠”,时而向上翻腾,时而俯首向下,能给观众一种龙入云霄而又破浪入海的感觉。永登县的庄浪河一带,社火队里都是两条龙,一条青龙,一条黄龙。据说是因为庄浪河流域的西山呈青色,东山呈黄色,用青龙喻西山,黄龙喻东山。而苦水二月二龙抬头表演的传说是,很早以前,南方道人刘伯温善通地理,此人发现这里东西两山酷似两条蛟龙,因为有龙之地必是福地,所以他意将这龙赶到南方去,当地人知道后百般阻挠,无奈之下道人用剑将黄龙拦腰斩断,从此以后,每逢农历二月二都要舞龙灯,用以说明龙还在此,风水没有被赶走。龙灯表演时要把龙头和体腔内的灯烛点亮,由表演者将龙高高举起,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腾、打滚,时而盘绕在柱子之上,确如生龙一般。有时还在龙口中喷火,舞龙表演场面十分壮观。主要表演的有“一字长蛇阵”“二龙阵”“堆山阵”“蛇抱九蛋阵”等。龙灯表演时,唢呐,锣钹,暴鼓为其伴奏。



老虎、人熊

永登社火中有众多神兽崇拜的影子,狮子、龙之外还有老虎、人熊,西部山区因以牧业为主,还有牛的表演节目。老虎表演一般由二人抬的大老虎和一小孩子扮演的小老虎组成,打老虎的人为身着古代武士的服饰,空手赤拳,展示精堪武艺,大老虎则由一人舞头,一人殿后,做出各种雄猛动作,威胁武士,小老虎则憨态可人,尾随大老虎做出嬉戏动作。人熊表演更是别具特色,由一大个妆扮大熊,两小孩子妆扮小熊,他们身着仿制熊皮,在节奏十分急促的锣鼓声中欢快跳跃,一位武士打扮的人手持五尺木棍展示武术套路,似与熊进行搏斗,熊则对武士的木棍躲、闪,又向武士不断地做出滚、爬、跃等各种动作,表演惊险刺激,小熊则蹦蹦跳跳,欢乐可爱。永登地区的社火中动物表演缘于古代的神兽崇拜,而且体现人的战胜自然的能力。

旱船

旱船也叫花船或采莲船,用竹、木、秫秸扎成,长约2米至3.3米,宽1.7米左右,外蒙彩布,扎着纸花。表演时套系在女舞者的要间,如坐船状;另有一人扮艄公,表演时则和船中的姑娘对舞,犹如水面行船一般。有的边舞边歌,每转船一次就唱一曲,内容一般是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永登的旱船,一般作单船表演,也有两只船同时上场作对船表演的。传统的花船表演是船内有一姑娘,船由姑娘用带子背起,船周围挂着80公分宽白布作船围,上画潮水,可遮挡姑娘的腿脚。船外一艄公拿船桨,做划、推、拽船等动作,船随艄公的表演做进、摇曳、旋转等各种水上荡舟的姿态。两方配合默契,引得观看者犹如置身水上。在传统社火里船姑娘是由男青年扮演的。

秧歌

秧歌在永登一带又叫小唱,它既可以在行进中表演,也可以在场地中施展技艺。一般人数不限,人员越多,就越显示出其规模之宏大。秧歌也有边歌边舞的形式。伴奏以大鼓、锣、钹为主。小曲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劳动的,日常生活的,有反映爱情的,有反映历史事件的,有歌颂当代生活的。在传统社火里秧歌队是由男青年扮演的。



高跷和高高跷

高跷也叫踩高跷,即表演者的两脚和下肢被绑缚在1米高的木棒上,或绕场行走,或边行边舞。表演者身着戏装,手持刀枪,装扮成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俱全,伴着锣鼓点子起舞。永登的高跷队各地都有,高度却不一样,有0.25米、1米、1.8米、2.3米等。高跷的表演因其高度不同而各异,一般1.8米和2.3米高跷集体表演时,十几人扮剧中人物,按剧情要求做特定动作,步伐队形没有变化,只将剧中历史人物高高竖起而产生玄妙感。牛站高跷表演动作丰富,以转圈、绕花子为主。苦水高高跷可达4点5米,惊险、刺激,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惊叹,为全国之冠,2009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获“太阳神鸟”金奖,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牛站高跷为市级非遗项目。





铁芯子

铁芯子是用铁棍作骨架,外表装饰有树枝、花朵、彩绸和纸花,也有装饰矛枪剑戟的。架子上绑缚着装扮成各样戏剧人物的小孩,他们摆出各自的姿势。他们多是扮作一出戏的人物,当他们站在数米高处的装饰物上时,给观众的感觉是玄妙而奇巧。过去,铁芯子是由四人到八人抬着,现在已经把铁芯子固定在汽车上。永登的铁芯子又叫亭子,流行于大同、龙泉、红城、苦水一带,颇受群众喜爱。亭子的表演以唢呐、锣鼓为之伴奏,多是在三马子等农用车上搭起架子,以高、惊、险、奇为特色,主要妆扮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造型等,还有体现当代社会精神风采的,如今年苦水二月二龙抬头中就有反映奥运会的五环及运动员。妆扮人物的都是胆子大,聪明可爱的小孩子,家长们争着让自己的孩子来妆扮,以图吉利、平安。铁芯子被称为空中杂技,颇受观众喜爱。现为市级非遗项目。





竹马

社火中的竹马是用细竹杆做架而外面由厚纸糊成的马,有头的身而无腿和蹄。这种马用的就是两根较粗的竹杆,分别从左右两侧将其胸部和臀部连接起来。表演者由10岁左右的小孩子担任。竹马多在夜间表演,表演时小骑手扮作历史剧中人物,手执马鞭,站在竹马前后连接中间,将辔头齐全的竹马用带子背起,点亮腔内灯烛,便扬鞭奔驰起来。竹马的表演同滚灯相似,按一定顺序站好位置,再反向逆序撤出位置结束。伴奏以唢呐为主,兼以暴鼓、小锣钗。有的地方还有儿童表演的腰鼓。

大头和尚戏柳翠

表现传说故事“月明传说度柳翠”。该故事在明清杂剧、平话中多有记述。此舞蹈一般为2人表演,1人扮和尚,头戴笑面和尚面具,手拿蒲扇,因面具大而称为大头和尚;1人扮柳翠,亦戴笑容满脸的面具,手拿扇子或手帕;和尚有弹尘、拜佛、大摇大摆耍蒲扇等动作;柳翠有搔首弄姿、耸肩等动作。二人见面嬉逗、追逐,动作夸张,表演风趣。此舞也有3人表演,即多一人饰丑婆或丫环,亦戴大头面具。

滚灯

滚灯即滚动的灯,是流传于永登县庄浪河一带的一种独特的社火表演形式。滚灯是由灯和柄两部分组成,灯是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球体,用薄木板箍成,内外两层,内层不能转动,只作安放蜡烛用;外层装有灯轴,可以转动。灯轴两端各连接一木柄,柄长1米多。灯外糊以白纸或薄纱,上贴彩色纸剪的花卉、鸟兽及装饰图案。表演者由柄举灯,轻轻一碰地面灯便转动起来,烛光透过灯壁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亮。社火中滚灯的数量不等,有16盏的,有30余盏的,也有50余盏或更多的。灯数的多少取决于所扮的剧中人物的多少和所摆阵势而定。动作主要是跑阵,以武戏为最多,分摆阵、巡阵、对阵、破阵四法。要求每天必须换戏、换阵,由于布局严密,节奏紧凑,而且变化多端,所以剧中人物上至将帅下至兵卒,都应按照规定的行动路线入场;当全部角色入阵后,则按一定方向在阵中穿插,显得阵法严谨,忙而不乱。中堡镇何家营的滚灯阵容十分庞大,滚灯表演时由唢呐、暴鼓、锣为伴奏,现为省级非遗项目。







太平鼓

永登被称为兰州太平鼓的故乡,1986年永登河桥乐山坪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被史学界称为兰州太平鼓的鼻祖。永登太平鼓是传统社火中的压轴节目,在各社火队中都有,阵容庞大,气势磅礴。太平鼓长80厘米、直径30厘米的圆柱体,筒壁由质地优良的松木扳箍成,两端蒙以牛皮,鼓筒外壁漆成黑色或深红,上画传统的龙、凤、潮水、红日等图样;鼓筒两端距鼓面约10厘米处各装一铁环系背带用;鼓面一般画太极图。鼓手左手执绕鞭,右手执鼓鞭,背带由右肩斜挎至右膝下置鼓于左小腿下部离地约0.7厘米。击鼓时右手自左前方抡起经头顶划一弧线击在鼓面,同时左手反向抡起落于左后方,一步一击。鼓队前面有两付钹引导,队中间有锣、钹,领队击钹指挥队形,击钹者左手上右手下,铜钹金光闪闪,鼓鞭彩虹飞舞。鼓队的节奏则由长杆(2.5米)小红旗一前一后指挥,鼓队单列行进时旗手位于队中里手,双列行进时旗手位于双列正中。

太平鼓的队列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是两列进场,由场中心穿过并分左右绕场行进,至两队再遇时便插为一列,缓缓绕场一周围成一圈;此时领队的钹至圆心,遂变出“八字鼓”“四门对鼓”“八门对鼓”“白马分鬃”“十字鼓”等许多的队形及阵势。



1989年9月,永登县太平鼓手和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太平鼓手联合组队,赴成都参加《中国舞·蓉成之秋》广场舞比赛的表演活动,获得成功。1990年,永登太平鼓队赴山西太原参加了“国际锣鼓节”表演,获得成功,被外国友人誉为“天下第一鼓”。2000年4月应邀参加无锡“中华鼓王”大会,获得“中华鼓王”称号。县上曾组建永登太平鼓队,训练传承,2003年正月初一,在中华世纪坛故土落成仪式上进行了表演。



在社火队中还有瓜娃子、捣大妈、蛮婆子等,话喜话,讨要喜钱,取乐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