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的省级非遗项目——大白杨社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8 22:00

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包含旱船、竹马、高台、高跷、舞狮、舞龙、秧歌等多种形式,据说社火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傩舞”,起初为人们用来逐疫驱鬼的一种迷信习俗,汉代发展为“傩舞”,唐代进而为傩舞配乐并扮成戏文行歌狂舞供人们取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形式多样的社火,在我国广为流传。

陕西的社火亦称“射虎”,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再加上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和源于古老黄土地的独特魅力。比较著名的有陇县社火、大白杨社火、血社火、周至县纸社火、长安冯村社火等,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历史悠久的大白杨社火。

历史悠久的“芯子”

大白杨位于西安市西北郊三公里处,分为大白杨东村和大白杨西村两村,地处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中间的空闲地带,同时也是唐明皇李隆基所建“梨园”遗址和中国戏剧艺术的发祥地。

大白杨社火芯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考其源于东周,兴于盛唐,其中芯子表演是大白杨社火中最有影响、最具魅力的地方民间艺术精晶。芯子主体一般有三到五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孩扮演,取材地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每逢年节,由儿童装扮刷中人物站立在几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铁条支撑,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

沿袭唐代“分朋赛乐”

除民间的流行的芯子表演形式外,大白杨社火在游演时,还有多人共抬的“抬芯子”、马拉车载的“车拉芯子”,甚至带后来汽车装载的巨型芯子。大白杨村的芯子过去按“桌”计算,每次要扎制10—15桌,最多时达20桌,并且一直沿袭着一村分二社“分朋赛乐”的表演形式。

所谓“分朋赛乐”,是一种类似两军对阵的表演形式。据相关学者考证,这种风格源于唐代,大白杨社火曾长期被唐代宫廷所控制,一切活动必须按照唐王朝的主旨进行。在当时,只有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晚上才不宵禁,皇家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要与民同乐,大白杨社火始终沿袭着这三日的庆典活动,每逢皇家的集会和庆典,盛行“分朋赛乐”,共同表演、以较胜负。

据当年的老艺人回忆,西安有名的百年剧社三意社、易俗社,和两村关系不错,各助一方进行装扮,东西两村社火相互叫阵,从表演内容、技巧、阵势上想着如何压倒对方,比如说东村演一出征西戏,西村就来个征东戏。再比如《西游记》的戏一路降妖除魔对西村不利,《封神榜》的戏都是西岐伐纣的故事,对东村不利,这些都非常的精彩和有趣。

体现“龙人”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白杨社火芯子最能体现“龙人”的精神风貌。因村子位于龙首塬上,村内代代相传村型本为“龙形”,而大白杨的社火也是一条龙的阵势,即社火阵容前紧后松、重点在头,铳子手在最前面,接着是仪仗队、锣鼓队、平台车,长长的芯子车队排在最后,列队数百米,总体队形构成“龙”行之时,其势在头,其力在尾的龙摆尾之势。

随着社火队缓缓向前,最前面的铳子交替鸣放,发出炸雷般的响声,使远处的观众闻声汇集于市,接着是彩旗飘扬的仪仗队及锣鼓队、平台车,等到又高又长的芯子车队到来时,前面的队伍己相距很远,只听其声,无法看到,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传承与发展

据当年该村民间老艺人说,他说知道的,大白杨的社火至少已有五六代人,清朝同治元年村里耍社火时,他老爷的曾祖父就曾领着他老爷,从城隍庙一家买卖铺子把村里藏了多年的戏装要了回来;而封至模在筹办易俗社时,因经济力量不足,还请过大白杨的社火到大莲花池(今莲湖公园)公演筹助资金。

1912年,为庆祝辛亥革命成功,当时的陕西督军张凤翙,调大白杨社火在菊花园公演,欢庆胜利。同时,在解放前,大白杨社火还曾在西安多次义演,为西安的进步秦腔剧社和戏校筹集资金。

1949年后,由于人民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支持,大白杨社火如鱼得水,从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起,每年春节都耍社火,1956年大白杨村的社火曾参加陕西省民间花火社火表演大会,受到芯子行家的好评。并于同年和1959年两次进北京参加国庆大典表演,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设宴座谈。

农业合作社时期,社火经费就全部由村生产队承担,参演人员给计工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大白杨社火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很大改进。在形式上由过去的人抬芯子逐步演变为架子车、小拖拉机装芯子及汽车装芯子。在内容上由以前的单纯装扮古典戏,逐步发展为装扮《白毛女》《勤劳致富奔小康》等配合经济生产等中心任务的新型民间艺术。

1976年村民们以极其喜悦的心情装扮了《三打白骨精》《林秃子现原形》等新的造型进行宣传,当时设计的以反映农、林、牧、副、渔等为内容的巨型彩车芯子,参加了西安市在新风公园举办的国庆游园活动,市民均赞不绝口。

1984年春节,大白杨东、西两村同打一面门旗、同用一队锣鼓在市内游演,其阵容达数里之长,轰动古城,使西安地区约六十万观众大饱眼福,对此,《西安日报》曾于1984年2月16日以《富裕人心齐,白杨社火新》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1991年和1996年两度代表未央区参演“西安古文化艺术节”,1998年春节代表未央区参加“西安民间锣鼓社火精粹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2008年10月代表陕西省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与评奖活动中获得银奖,并于同年成功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