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受追捧凤凰网陕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12:29

原标题:活态展示、动态办展,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受追捧

来自非遗的呼唤,你是否听见?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领略非遗的光芒,近日,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出品的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宣传片《如果非遗会说话》上线。该片用独具创意的非遗视角,让西安鼓乐、长安泥塑、皮影等非遗项目一个个“活”了起来,从而引导广大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感知非遗魅力。

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内的户县社火微缩模型

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内的户县社火微缩模型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近年来,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以及科技、传媒的加持,自开馆以来一直隐身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内的西安市非遗博物馆无法继续保持“低调”,万余件展品、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以及主动登门规划线路的导游、直播“网红”等,让这里与市民游客贴得更近,成为主客共享的西安传统文化会客厅。

变身旅游“打卡地”

“这是一个有趣的博物馆,这里展出的人偶和模型都太棒了。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件展品都来自民间、来自传统,它们属于大众,它们具有灵魂,我真的喜欢这里。”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德鲁·劳这样留言。

小小志愿者寻找“古艺”长安非遗研学之旅

小小志愿者寻找“古艺”长安非遗研学之旅

“陕西文化博大精深,艺术气息让人感受颇深。在此参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群众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历史与人文的精巧融合,是黄土地上的伟大创造。”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的小朱同学如此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记录着一个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便是使之贴近民众、融入现代生活。“博物馆位于群艺馆的楼上,并不像大多数博物馆那样,是一栋独立的建筑,门口也无法停放大巴车,但近年来时常有导游和研学机构主动找上门来,把游客和学生送进博物馆。”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遗博物馆馆长白利群说。

西安市非遗博物馆是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陈列厅基础上逐步发展建成的,于2012年5月挂牌。目前,博物馆位于西安市群艺馆的7至9楼,直接或间接用于展陈、库房、办公的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500平方米。在行政管理方面,博物馆与西安市群艺馆、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属于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由西安市财政全额拨款支持日常运营。

西安非遗进景区,走进翠华山

西安非遗进景区,走进翠华山

虽然“隐身”于楼内,但作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首批命名的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免费开放的非遗博物馆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研学机构及外地游客一站式了解西安非遗文化的旅游打卡地。“近年来,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平均每年达到3万人次。打车叫车,地图软件上一定位,博物馆就跃然其上。”西安市群艺馆非遗保护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以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

“在这里能见到很多在现代生活中已难寻踪迹的老物件,如纺车、手推独轮车、风箱、草鞋、粮仓、指南车、打铁及古法造纸工具等。馆内展示的由农民艺术家、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苗春生创作的大型关中泥塑组群《关中记忆》令人震撼,1300多个泥塑小人神态各异,100多个家禽牲畜以及农家小院、拴马桩、戏楼、店铺等30多种,让人叹为观止……”一位“小红薯”在小红书上这样写道:“保安得知我要参观博物馆后,不但给我指路,还热情地把我带到了电梯口,着实让我感动。”

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内的泥塑作品

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内的泥塑作品

泥塑《关中记忆》全景式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长安地区过大年时看戏、赶集、耍社火的三大经典场面。其所表现的是关中地区曾经的社会生活,也是关中文化和非遗文化形成发展的根源。西安市群艺馆非遗保护部副主任李晴表示:“老一辈民间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的凝结着乡愁记忆、蕴藏着农耕文明的非遗作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之珍藏,并借此传播好非遗文化。博物馆遵循‘展示内容真实、完整’以及‘活态传承,重在落实’的策展理念,围绕以西安市为主的关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布展,引领参观者融入民俗风情,了解非遗并爱上非遗。”

“伴随着典雅的古琴弹奏,我一秒钟就上到了西安市群艺馆的9楼,进入了西安市非遗博物馆的第一展览馆。在西安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展柜里,无数个绿色、红色的小点冲我闪着光。我随便选了一个,弹出了西安鼓乐传承人何忠信的访谈视频……”这不是梦幻呓语,而是一位西安市民通过西安市非遗博物馆的360°VR全景系统“云”逛博物馆时的感受。

“非遗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用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并经常性地开展活态展示、展演、互动、传习活动。”西安市群艺馆非遗保护部主任张俊杰表示,博物馆的三个展厅陈列有100多名传承人的1万多件相关实物,并且注重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相关实物的积累与展示,注重关中特色生活场景的重现和展示,注重实物展示与多媒体、网络展现的结合,让博物馆成为西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基地,用非遗更好地滋润当代生活。

非遗小小宣传员在摆放整齐展品

非遗小小宣传员在摆放整齐展品

非遗与受众双向奔赴

“我愿意成为一名非遗小小宣传员,不计得失、履行志愿精神,传播非遗文化……”近日,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门前,30名“红领巾”成为非遗志愿者,他们宣读誓言,要用自己的行动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这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主办,西安市群艺馆承办的“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之“志愿零距离·传承有青春”非遗小小宣传员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幕。此外,小小宣传员们还手持宣传资料走上街头,向过往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散发有关西安非遗的图册、彩页,介绍非遗项目。

非遗小小宣传员给路人散发非遗宣传资料

非遗小小宣传员给路人散发非遗宣传资料

近年来,为了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西安市群艺馆、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西安市非遗博物馆不断创新展示、传播方式方法,先后开展了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山区以及非遗研学之旅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比如,今年8月,开展的“小小志愿者寻找‘古艺’长安非遗研学之旅”活动,带领中小学生走进鱼化泥叫叫制作技艺传习所、古法斫琴传习所、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所等,在感知和体验中了解非遗文化,领略非遗魅力。此外,组织非遗传承人先后走进翠华山、大唐西市、华清宫等景区,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现场教学等方式普及非遗知识,让老百姓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推进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

“未来,我们将在不断提升非遗博物馆知名度的同时,继续建好用好这一非遗展示交流平台,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的文化和技艺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白利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