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茂林:说说陇州社火(美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26 16:11

在说陇州社火之前,先要介绍一下什么是社火。社火起源于原始社火的巫术、祭祀、宗教活动,亦称“射虎”。原指节日和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杂戏、杂耍。周代称为“大傩”、“驱傩”。以人扮装狂夫,戴假面、披熊皮,执矛扬盾,率领戴面具的十二野兽及大队“伥子”(十二、三岁的儿童),到各宫殿呼号跳跃,唱巫术咒语来驱逐“疫鬼”。后来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祀土神(社)的社日迎神赛会活动,加入歌唱、舞蹈、锣鼓、竹马、舞狮、舞龙、杂耍等。表达以正驱邪和求得吉祥平安等美好愿望。民间称之为社火。社火表演是有角色的,而每个角色又是由人化妆扮演的,富有戏剧性。社火角色的表演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表演内容以神话和古典历史故事为主,宣传惩恶扬善、邪不压正的传统道德理念。观众对扮演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

社火表演的名类很多。按时间分有“昼(白天)社火”和“夜社火”两大类;按形式(道具)分有:步社火、马社火、车社火、高翘社火、跷板社火、芯子社火、血社火、火社火等。社火大多集中在正月祭灶、元霄节和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而以正月十五元霄节期间的表演声势最大、最热闹。

社火的组织和表演。社火表演的举办由村“社火会”组织。社火会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工作。村委会和社火会的分工是:村委会负责财务、车辆、宣传、饮食等后勤工作;社火会负责扮演内容、挑选演员和化妆等具体工作。社火会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拥有实权。

社火会是群众自发、自愿组成的,主要成员为:①卸任的村干部;②懂得社火表演内容、程序和组织谋略的村民,或有一技之长的村民;③无特长但热爱社火的村民。社火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也不制定规章,凭口头传达相关通知和决定。平时社火会无活动,只有在举办社火时会员才聚会。

社火表演一般分为自演自娱和邀请演出两种情况。自演自娱在本村进行,所需要费用大家均摊;若是出村表演,费用由邀请方负责。现在每年正月参加全县“社火文化艺术节”表演比赛,则由县政府主导,下面是镇政府——村委会——社火会层层负责,形成一种全民的大活动,每年县政府都要拨出专款补助演出需要。

社火表演有一定的程序。社火在出村前,先由一名化妆好的演员在村中山神庙、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中燃香叩拜,谓之“开光”,表示神灵已附社火之体;或由村中头面人物手托木盘,上面放香、蜡、裱纸等物品,率社火队到庙中祭祀,然后表演,以示谢神,尔后社火才出村巡演。社火表演队最前面打宣传横幅,上书村社名称。横幅之后是彩旗(仪仗)队,彩旗队之后是锣鼓队,锣鼓队之后是穿戏装、执道具、化好脸谱的社火队员;最后是秧歌、旱船、耍竹马、懒婆等,为整个表演烘托气氛。

社火表演在陕西好些地方都盛行,如澄城、合阳、蒲城、西安的蓝田、长安区、临潼区、宝鸡地区等。宝鸡地区以陇县最为驰名,最为红火。

陇县,位于陕西省最西端,因陇山而得名,现辖10镇5乡,158个行政村,3个社区,人口25万余人。陇县社火之所以红火有名,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有关。这里是西周周氏部落和王朝的祖居管辖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另一方面,由于陇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文化的浸染和影响相对较少,因而为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较好保存提供了条件。社火是农耕社会的产物,虽然社火起源于我们祖先的鬼神崇拜、亡灵崇拜和祭祀,但演变到后来,它的娱乐休闲成份越来越重。在农历春节前后这一农闲时节,在人们辛苦劳作一年之后,需要放松的正月,人们需要耍一耍,看一看社火——尤其在交通不发达、文化娱乐品种较少的过去。今天,出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在陇县政府的主导下,每年正月,看和表演社火在陇县上下已成了官、民同注的“节目”。尤其是2007年“陇州社火”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陇县年年举办“陇州社火艺术节”,陇州社火文化艺术节遂成为“全民的狂欢节”。届时不但陇县城乡群众广泛参与,而且省内外游客也常慕名前往观赏。1980年以来,先后有英、德、法、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游客来陇县观光采风。陇州社火,还曾被邀请到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去表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陇州社火也精彩亮相,在大街上巡游。所有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为陇州社火这一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起到了良好作用。

陇州社火以它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陕西春节民俗活动的亮点。我们希望,陇州社火这朵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产对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传承、创新和发扬!

本文经牛茂林先生授权首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