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20 22:08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河南省浚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浚县民间社火是河南省浚县传统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每年的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 [14]  为其出会日。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已初具规模,明清至民国达到成熟,走向鼎盛,其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1] 

2008年6月7日,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54。 [2] 

中文名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俗   申报地区   河南省浚县   遗产编号   Ⅹ-54  

相关视频

查看全部

目录

1

2

3

4

5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渊源 播报

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浚县民间文化的历史同步。浚县民间社火早在后赵已有雏形,至唐宋已经形成,明清至民国已经成熟并至鼎盛,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进入新生转折,“文革”时期陷入冷落沉寂,“修纂集成”的抢救又至复苏,改革开放以来及实施“保护工程”得以振兴。 [3]

浚县民间社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它最初是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 [4]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民俗内容 播报

浚县民间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台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民间社火

舞狮是浚县民间社火传统项目之一,其主要表演形式有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蹿火圈、追逐、爬行、双狮争球等。浚县舞狮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

高跷表演者脚踩二尺高木拐,边走边舞,团队少则20人,多则30余人。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高跷皆以穿黑袍、涂金面者领头。演出前,先由金脸人敲棒。以示预备,然后按队伍分队走圆场,边走边舞,形成圆阵,进行表演。

秧歌是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表演方式为画地为台,边歌边舞。秧歌队领头者是两个鞑子,身披黄马褂,头戴红缨凉帽,手持马鞭。压尾者是打伞人,手撑一柄红沿黄罗伞,上挂一个眼睛盆,一盏红纱灯,象征前途光明。浚县秧歌具有以唱为主的独特风格。传统秧歌曲词有《全家富》《要赔送》《十二月》《马二头坐坐》《做陀螺》《杨八姐闹酒店》《韩湘子渡林英》《十对花》《怕老婆顶灯》《卖饺子》《捉跳蚤》《八不连》《访婆家》《织手巾十二月》《劝诫吸毒品》《戒赌曲》《戒酗酒歌》《祭塔》《算卦》《踢纱灯》等。

花船又名旱船,系用竹杆撑起的布船。船上有挑花船棚,演员多是女角或男扮女装。演员装扮角色取自民间故事,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陈妙常赶船》《白蛇大闹金山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演出时作行船动作,紧慢结合,紧则如顺流而下,慢则似逆水而上。

竹马系用竹篾扎作马形,外糊纸数层,彩绘着色,再涂桐油。后来有用平绒、人造毛锦竹马的,马身下用白布作围裙,画马腿作奔驰状。演员立于地,露出马背,化妆为各种角色。其中多是武将,有瓦岗寨英雄、杨家将、木兰出征,梁山好汉等。表演时,先跑圆场,随后有“穿花棚”“苍龙摆尾”“挖门”“走马穿花”“燕摆翅”“日月穿梭”等舞蹈,表演时以战鼓、四大扇等打击乐伴奏。竹马也配清唱,清唱开始,马舞停止。

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民间社火

龙舞多在夜间表演,龙灯以布制成龙身专袋,内以竹篾支撑外画龙鳞,是为龙身。又用竹篾捆绑成龙头、龙尾造型,外糊纸着色。头、身、尾相连,长约三丈,可任意弯曲。

抬阁系数人合抬一块木板,板上载有化装戏剧人物,不作表演。背阁是一武士背后捆一铁制背架高约二米。将化装好的少儿固定在支架顶端呈“骑鹤”“站立”“站花”“站刀尖”“吊秋千”等状。上面幼童不作表演动作,靠下面背阁武士晃动,使其摇头、摆袖。

抬老四亦称绷杆轿。两人抬一三四米长富有弹性的木棍,上坐一头戴红缨帽,翻穿羊皮袄的人,名曰“老四”,(清代地方官吏装束)边走边绷,老四作各种滑稽动作。抬绷杆者与老四不时对话。

大头舞用纸裱糊成两个大头,一男一女,男为和尚,女为少妇。人物取自《目莲救母》。“五四”运动以后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便改为海洪和尚戏柳翠。演出时,演员各顶一大头,走自由步,作接吻、拥抱等各种舞蹈动作,配以唢呐吹奏。 [5]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文化特征 播报

浚县民间社火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浚县民间社火的表演活动已形成程序性特征。

浚县民间社火的表演形式有源于宫廷的舞蹈,也有来自民间的时令小调,又有从戏曲、曲艺中引进角色、乐曲,还有从外地民间直接纳入的小节目,因而形成了剧目的多源性特征。

浚县民间社火既有宫廷乐舞、民间武术,又有外来剧目长期共存、各自发展,因而形成了宫廷、本土、外来剧目的共存性特征。

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民间社火不仅类别多,品种全,扮相美,而且剧目、曲调唱词贴近生活,具有丰富性特征。

浚县民间社火中的秧歌踩拐带唱源于明、清宫廷,在中国民间秧歌中甚是少见,因而形成踩拐秧歌社火的稀有性。

吴三桂之女逃入浚县,留下踩拐秧歌,唐、宋时期传人浚县的狮子舞及武术把子,形成了浚县民间社火的传奇性特征。

浚县民间社火不像其他表演形式那么繁复、华丽,它画地为台,即兴演出,彰显出一种特殊的简朴美。 [3]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传承保护 播报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传承价值

学术价值

浚县民间社火作为宫廷民间歌舞的缩影,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弘扬,其踩跷秧歌、群狮舞等表演形式对丰富和完善宫廷民间舞蹈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化价值

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民间社火由单纯的祭祀仪式,经千年演变而逐渐增加了娱乐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是对民间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宝库的补充。

实用价值

浚县民间社火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对浚县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浚县民间社火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再加上传统娱乐活动逐步由现代娱乐活动代替,社火在广大乡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岁已高逐步退出表演舞台,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浚县民间社火急需抢救保护。 [5]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传承人物

孙书林,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河南省浚县申报。 [1]  [6]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浚县人民文化馆获得“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7]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社会影响 播报

重要活动

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民间社火

2003年2月,河南省浚县举办了首届民间社火大赛。 [8] 

2015年3月3日,第三届中国(鹤壁)社火大赛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评奖活动在浚县举办。 [9] 

2016年2月23日,河南省浚县正月古庙会举行了民间社火大赛。 [10] 

2017年2月5日,大头娃娃、秧歌、舞狮、高跷、旱船等节目在河南省浚县老城街道进行了巡演。 [11] 

2019年2月13日,河南省浚县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精品社火展演。 [12] 

2019年2月20日,河南省浚县各村(社区)民间社火队伍在浚县浮丘山进行了巡演。 [13]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