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社火绝技!揭秘隆德社火为啥这么热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20 15:14

“国家级”社火绝技!揭秘隆德社火为啥这么热闹

2019-02-17 19:50 来源: 佚名

原标题:“国家级”社火绝技!揭秘隆德社火为啥这么热闹

“咙咚呛,咙咚呛,咙……”伴随着铿锵锣鼓声,一年一度元宵佳节踏春而至,人们翘首以盼的闹元宵重头戏——社火表演大赛相继排上日程,各地挑兵点将、精心装扮,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精彩场景不断呈现。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起源于上古祭祀活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时代演变,社火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

新时代赋予社火新的内容,老百姓爱装社火,更爱耍社火,锣鼓、舞龙、舞狮、高跷、跑旱船、秧歌等项目,全村老少齐上阵,使社火这一流传千秋万代的庆典活动,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高跷社火表演

隆德“国字头”社火别样多

“看社火就得去隆德。”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每逢元宵佳节,隆德县城数万人齐聚街头,观看社火表演大赛。

“隆德的社火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可追溯到元明时期。其中,高台马社火是马社火和高台社火的综合艺术,源于古俗祭祀和节庆活动。”

固原研究民俗作家火仲舫介绍,高台马社火自清光绪时期,就成为以隆德当地家族为主的民间剧团,集秦腔、皮影、高台马社火、民间曲艺为一体,游走他乡演出。

最早的高台社火和马社火是分开的,马社火兴起于秦腔戏剧,多以秦腔戏曲情节为主题,社火表演、人物化妆、社火脸谱,穿戴秦腔戏剧服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每人骑一马,手持兵器或其他道具,摆出一种固定的姿势列队表演。

“高台社火是对马社火的发展创新,人物装扮和情景造型呈现多样化,表现主题从秦腔戏曲情节拓展到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火仲舫说。

马社火表演

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

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

于是,村堡里生产生活均与“社”字息息相关,从衍生出“社火”。

隆德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社火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每次社火表演都需数百人参与,队伍浩浩荡荡,极为壮观。

表演时,除了高跷、跑旱船、秧歌、亭子、舞狮、舞龙、锣鼓、武术、广场舞等传统项目外,高台社火、马社火、高跷社火、抗社火等“国字头”社火更是一绝,成为每年一度元宵节重头戏。

马社火表演里的姊妹花

马社火造型美观、形式别致,独具魅力,是社火表演中最精彩,极具观赏性。

在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大红灯笼高高挂,喜祥对联贴门上,人们穿着新衣走亲访友,谈笑风生。

新和村是马社火传承基地,每次社火巡演,人们只看到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的装扮,膘肥体壮的骏马,以及马背上英姿飒爽的表演者,但马社火背后的故事却显得有些神秘。

“为了传承马社火,从内蒙古、甘肃购买30匹马。”新和村村支书赵小龙说,马社火基础是马匹,为了养马,他一年用于购买饲料、药品,总计成本8万。

至今年,赵小龙已连续饲养马匹5年,累计支出40多万。

新和村的马社火在全区出了名,每次表演全村“总动员”,无论留守在家的老人,还是从外地回家团聚的青壮年,以及放寒假的学生都要参加,扛旗、牵马,无一人落下。

“装扮一次,最少需要6000多元。”赵小龙说,马社火行头准备了十多部,根据戏曲角色数量,装扮费用也不尽相同。

装扮马社火不简单,表演者需要凌晨2时起床,早早在村委会集合,有专人画脸、穿衣。

数百人装扮完毕需要5个多小时,表演者骑上马直至表演完毕,全程数个小时不能吃喝。”赵小龙说。

马社火表演者中的学生

今年,新和村马社火表演《赵爷搬三霄》古戏,在银川上高三的妹妹柳保钰和上大一的姐姐柳保莹,分别扮演云霄、琼霄。

对于马社火角色扮演,柳保莹和柳保钰姐妹俩驾轻就熟,她们已经连续参演两年了。

当这姐妹二人骑上马,在社火队伍中行进,形象气质立马不一样,沿途骏马嘶鸣,数百名“精兵”摇旗呐喊,三霄娘娘戴凤冠,穿鳞甲,披战袍,轻盈好似风中柳,袅娜浑如雪里花。

参加马社火表演,骑马是基本功。

“刚开始学骑马,特别害怕,脚踩上马镫那一刻,腿肚子打颤,骑上双手抓着马鞍不敢松开,害怕马惊吓乱跑摔下来。”柳保莹回忆说。

为了确保社火表演,柳保莹放学回家,一有空就练习,直至熟练掌握马背上平衡技巧。

“上坡时重心向前,下坡时重心向后,人在马背上和马行走时保持相同节奏,这样人不困、马不乏。”柳保钰接着姐姐的话说,尤其骑上马被人围观时,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也是一名传统文化继承人,骑马时的恐惧也消失了。”

柳保钰和柳保莹的父亲是马社火传承人,姐妹俩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看社火表演者画脸、装扮,总觉得有一种神秘感。

长大后,在没有马匹期间,年年参加村里地摊社火。

“社火虽然不是物质的,却是一种精神传承。”柳保莹说,她们每次装扮好,将照片发到同学圈,同学们看到后非常羡慕,大家都说:“传统文化不能忘,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纷纷表示来隆德亲身体验。

高跷社火有杂耍

六盘山地区社火造型生动逼真、说唱高亢激昂、脸谱夸张传神,是一枝盛开在民间的瑰丽奇葩。“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说的就是高跷社火。

“高跷社火表演者大多都有十多年踩高跷功夫,他们从十几岁开始练习,直至踩着1米高的高跷‘健步如飞’方算合格。”隆德县陈靳乡清凉村高跷社火传承人杨正科说,在练习期间,时常有人摔倒受伤,即便如此,参加高跷社火表演的人还是特别多,大家踊跃报名。

高跷社火带有绝技杂耍特征,是危险度比较高的社火,要求表演者全部是18岁至40岁的青壮年。

高跷社火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深受群众喜爱。

而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踩高跷的角色因各自身份不同,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表演难度大。

扛背社火藏玄机

“重了,今年变重了。”蔡千金扛起孩子走了一圈感慨地说。

蔡千金是扛社火表演者,已经连续表演5年,主扛扮演唐僧的孩子,已经换了几个孩子。

今年,扮演唐僧的孩子名叫王辉辉,已经7岁了,是孩子最后一次扮演唐僧。

抗社火是“最累人”的社火,原因是大人肩抗孩子,负重行走数个小时难以休息。

隆德县观庄乡阳洼村是抗社火传承基地,该村社火兴盛于清末民初,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起初,老艺人以传统剧目秦腔为主体改编为跑社火、舞狮舞龙、划旱船、赶毛驴、高跷等多种形式的社火,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绎、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等内容。

充分体现了生活在六盘山区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扎根于民间,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

抗社火表演

1976年,随着古装剧目的不断发展,村民们掀起了一股社火的热潮,创新文化,从高跷社火改动为抗社火。

表演时,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肩扛5岁至7岁的小孩,扮演成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目,以行走的形式进行社火表演。

扛社火要求孩子体重不能超过50斤。

表演期间,为了孩子安全,抗社火的大人肩抗铁架固定孩子。

一场演出下来,大人们经常是大汗淋漓。“表演200至300米,最长3个小时。

中途不能休息,实在累得不行,只好靠墙或寻辅助物休息。”该村村支书蔡平生说:“铁架子全部按照大人肩宽和孩子腰围定制,一般是一人一架。

抗上孩子后,轻易不给喝水,孩子憋不住尿,直接尿到大人身上。”

抗社火小演员

抗社火铁架定制难度大,成本高。

至目前,蔡平生以表演《西游记》和《八仙》为主,按照戏曲角色,定制了29个铁架以及孩子西装,每次演出按照戏剧角色装扮。

来源:宁夏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