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开道,鞭声“叭叭”,铜铃“当当”;彩旗迎风招展,锣鼓声声震天,三眼铳炮震耳欲聋……因气势壮观,陕州大营社火在豫西地区的元宵节社火表演时常常被安排“打头阵”,每次亮相都会赢得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说起大营社火,1月21日,61岁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蔡结绪自豪满满地告诉记者:“我们大营社火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清,鼎盛于1949年以后,是春节、元宵节期间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蔡结绪介绍,2003年大营社火入选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营村也于当年被原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称号。2007年,大营社火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营村人骨子里喜爱这项传统文化,为此村里专门于2022年建起了以大营社火为主要内容的村级非遗文化展示馆,成为对外展示该村厚重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3年元宵节期间,大营社火精彩亮相孟忠玉/摄
(一)
1月21日是周日,蔡结绪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内,开门、打扫卫生,准备迎接宾客的到来。
走进非遗文化展示馆,只见馆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介绍大营社火历史和文化,以及历年来大营社火的表演资料图。大厅中央展示的大营社火12个平垛实物格外引人注目,“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科技兴国”“勤劳致富”等一个个主题平垛别具特色,体现出该馆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进行的创新。
平垛,又称芯子,铁铸而成,是一种静态、惊险的造型艺术。平垛有固定的,也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转的。蔡结绪说,大厅这些平垛都是他设计并焊接的。“我从小就听父亲讲爷爷耍社火的故事,我7岁时第一次参与了社火表演。”蔡结绪的父亲蔡仲强是一位农村画家,蔡结绪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绘画,在学生时代便四处参与绘画比赛,参加画展,毕业后他来到当时大营公社的蒲剧团工作,18岁时开始参与平垛设计。他将简单的独芯子发展为复杂多样的芯子,设计出了一套转悬、内转外不转、外转内不转和一转悬垛上多人、喷水、喷烟等有特点的芯子。2001年,他打破常规,用自行车圈设计出奥运五环造型的平垛,备受好评。在2006年2月举办的中国飘色(平垛)艺术大会演中,他设计的平垛《三打白骨精》获得银奖、《相约北京》获得铜奖……近些年,他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紧随时代脚步,创作出多个具有时代特色、主题鲜明的平垛艺术作品。
(二 )
2023年元宵节期间,陕州区举行了大型民间社火表演活动。大营社火一亮相,便再次展现了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据蔡结绪回忆,表演开始时,先由数十匹全身披挂的骏马开道,骑手打扮一新,沿活动路线来回奔跑,煞是威风,俗称“百马”。再加上彩旗迎风招展,锣鼓声声震天,三眼铳炮震耳欲聋,气势十分壮观。
序幕拉开后,高跷队出场了。表演者踩着高跷,扮成戏剧人物,手持道具缓步行走。接着是平垛,人们将4岁至8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平垛上。如表演“三打白骨精”,就有一女孩儿化装成女妖,手持双剑招架凌空劈来的金箍棒,形象生动逼真。平垛有固定的,也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转的。每个平垛上少则两人,多则七八人。这些艺术造型颇具匠心,常使人难解其中奥妙,因而在表演中引来许多观众尾随观赏,想弄个明白。
最后出场的是坠子,这是社火表演中最热闹、最欢乐的压轴环节,以幽默、诙谐、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弊端,被誉为“活的漫画”。坠子表演形式多样,取材广泛,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使社火表演达到高潮。
据陕州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大营社火规模巨大,是集音乐、表演、器乐、杂技、绘画于一体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历来讲究“三闹”:一闹富,二闹智,三闹文。闹富就是比服装、道具、场面,以此夸耀自己村子富有;闹智就是比智慧、斗窍眼,既要把节目编排得通俗易懂,又要奥妙雅致、耐人寻味;闹文就是在社火活动出牌子时煞费苦心。演出期间每天都有总牌,每个队伍有分牌,每个节目有小牌。为此,各场都集中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文艺爱好者,以出牌来显示当地人的聪明才智。
(三)
多年来,在大营村“两委”的重视下,在该村一批批社火爱好者的坚守与创新中,大营社火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传承发展。但由于社火表演费时、费力、费钱,近年来表演的次数也在不断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对社火这一民间文化越来越陌生。
“作为大营社火第四代传承人,我们要积极努力,让大营社火传承下去。”蔡结绪说,如今他将设计平垛的技艺传授给了36岁的儿子蔡贝贝。“先培养自己的孩子,后培养其他年轻人。”这是蔡结绪对社火传承的初步计划,中青年是耍社火的骨干力量,未来,他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参与社火表演。
“我是学设计的,有一定绘画基础,父亲将平垛的设计图样教授给我,我很快就能上手。”蔡贝贝说,他会努力让大营社火这一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与大营村非遗文化展示馆筹建的还有该村78岁老党员刘占勤,他表示,虽然年轻人学社火的少了,但有了这样一个展示馆,可以让后人记住大营社火这一底蕴厚重、历史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信随着更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大营社火会永葆活力,继续带给人们无穷乐趣。(记者:王小萍 通讯员: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