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霸州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3:28

一、 “高跷十二乐”

小河西同义高跷会在清朝道光十四年由永清县四道堼传授而来,至今约160年上下。

小河西同义高跷由胜芳的大户杨泽民家支持,最初在表演时有唱段有特技表演,因为名字吉利,表演风格特别火爆,所以在当时特受胜芳人欢迎。逢年过节或是一些家中有婚丧嫁娶,小河西同义高跷是必请之会,特别是当时的“胜芳八大家”和渔行,尤其钟爱这道会。过去胜芳街有号称“小河西高跷十二乐”之雅号,足见胜芳人对这道会的喜爱。

e90aded450ea4ad990d58e2934e31c51.jpg

小放牛

“十二乐”指的就是同义高跷上演的十二个角色,据会中老师傅介绍,该会以会中大青衣老佐子为主角,其他的角色为她的亲属或并无实际的关系人物。十二个角色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手拿两根木棒的大和尚,他是老佐子的哥哥,同时也是这道会的指挥;第二位甩拂尘的小孩儿叫小婴哥,是老佐子的儿子;第三位即老佐子,第四位的樵夫是老佐子的小叔子;第五位是白杆,她的角色与老佐子之间并无实际的关系;第六位是花花公子,他就是老佐子的丈夫也是小婴哥的父亲;第七位叫青杆,和白杆一样,她只代表老渔翁要抓的那条鱼;最后一位是老渔翁,他是老佐子的大伯子也就是花花公子的哥哥。以上刚好是八位,而当初同义高跷敲锣鼓的也要上腿子扮角,两男角敲鼓,两女角敲锣,正好和这八位合起来是十二位,所以人称“小河西高跷十二乐”。

fe1b8299729e4fbe80e125637c87353c.jpg

石军生·摄

小河西同义高跷以文跷为主,主要靠师傅的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承,徒弟学习高跷要先学唱功,后上腿子。过去农闲时节他们是天天饭后要来会里练习的,有些老师傅喜欢到吃饭的时候把小板凳绑到腿上也要练习。现在因为经济的发展,会唱段的越来越少了,人们来练习高跷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了,但是会里还是有一些老规矩的,据老师傅说,以前不管怎样,他们会里永远是保持十二人上高跷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以前真正的小河西十二乐就是‘’大和尚、小婴哥、老佐子、樵夫、白杆、花花公子、青杆和老渔翁‘’外加两个敲锣的,两个打鼓的,打鼓的也上腿子,这是正宗的“高跷十二乐”,现在能够看到的其他几个角色是在改革开放后加上的。

原有的唱词现已失传,现有的两段唱词为前人在调查中所整理,但已无法恢复唱调,以下是前人所整理的部分唱词:

老佐子:呼嗨哦老佐子,自幼儿得了命薄,欣(嫁)了个浪荡公子爱吃爱喝,小婴哥是奴家亲生子,长大成人不受爹管,不受娘说。

樵夫:清早起把门拨,夹着扁担就在山坡,打干柴上街卖,卖铜钱粮细米,上养着父母,下养妻儿。

在开始撂场之前,大和尚会先叫棒,所有的人都听棒声,慢着敲三下就是中点(会里人俗称“老三点”),就是不撂场是走着点鼓声,更慢点就是“三点”,即表示大家该准备进入表演状态了,大和尚与小婴哥是铡草,老佐子演天桥,樵夫演铡草,白杆背腿子,公子铡草,青杆背腿子,渔翁天桥,二姐天桥,二噶铡草,傻小倒着蹦,傻妈揉腿子,次动作是要听点的跟点走,点响了才开始表演,“当当当”算一个响,快点‘’……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是平常的撂场,撂完大场的时候骑骆驼之前重复该套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