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15 21:03

耍社火是青海河湟地区最重要的年俗之一。进入腊月,人们便着手准备这一活动了。社火一般由村里的“社火头儿”组织排练,参加的人员多是本村村民,人数多则四五百人,少则一百多人。

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先民祭祀社神和火神,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青海社火中的灯官(右)。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十梅 摄

关于社火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临近春节,楚庄王在领兵打仗时,不幸被敌人围攻,敌人喊着要拿楚庄王的人头祭灶王爷。当时有一位大臣向楚庄王献策说,可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为重赏,让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当替身,让楚庄王趁机突围。楚庄王依计行事,果然逃过了劫难。后来,楚庄王平定天下,下了一道圣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个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为了“灯官”,专门掌管社火。

耍社火。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十梅 摄

青海民俗专家井石先生说:“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社火是由古代汉文化中祭祀娱神的‘百戏’演变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成为春节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随着汉朝经略河湟,大批汉人移民把社火带到了青海。”

及至唐、宋、元时期,进入河湟地区的汉人更多,随着明代中央政府大规模移民河湟,河湟地区演社火的地方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了。河湟社火中的耍狮子、踩高跷等节目,都是汉文化在河湟地区的展现。

河湟社火与其他地方的社火有很大不同,不仅有汉文化的内涵,也融入了古羌人的祭祀文化。

汉代以前,青海大部地区曾是古羌人的领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井石先生说:“当时,科学文化落后,古羌人面对灾害和疾病,只能通过祭祀天地或图腾来禳解灾难,其间就有巫师的巫舞表演。20世纪70年代,在大通上孙家寨墓葬群中,曾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的纹饰生动地描绘了5000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场景。有专家考证,这是一些男巫在赤身跳有关生殖崇拜的舞蹈。”

高跷。井石供图

除了舞蹈纹彩陶盆外,青海还曾出土多件蛙纹彩陶,蛙纹也是羌人生殖崇拜的反映。蛙,因为可以水陆两栖,并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而被羌人视为图腾。

傩舞老秧歌是大通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四个“大身子”组成,每个演员都戴着一顶貌似羊角的帽子,反穿着羊皮袄表演。

据考证,大通傩舞老秧歌中“身子”所戴的羊角帽是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羊,它‘性知有罪,触不直者’,因此古代的君王、大臣常让獬豸协助自己断案。”

井石先生介绍,周朝的统治集团中,羌人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傩舞老秧歌中,“身子”不仅头戴獬豸冠,还往往反穿羊皮袄,这很有可能是羌人遗风。

画了蛙纹的社火“身子“。井石提供

在河湟地区的社火中,有很多古羌人巫舞和祭祀的遗风,如满脸涂黑的哑巴、反穿皮袄的老秧歌等,也有因汉人迁徙而带来的《划船》《八仙》等内容,它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别具一格的河湟社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河湟社火“祈福敬神”的功能逐渐淡化,娱乐功能逐渐强化。如今,河湟社火中除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孕育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之外,增加了街舞、民族舞蹈、流行歌舞等内容,以歌颂党的政策,展现改革成果、人们的幸福生活等。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社火这项传统文化项目也乘上了网络的“快车”,从乡野传向了千里之外。

原标题:《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