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社火、祭伏羲、赶坡会,正宗的年俗就得是这个味!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05 11:56

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和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栖息劳作、繁衍生息中,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学习着与大自然沟通相处的方法,并用节日的形式把这些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传承至今。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从黑水沿岸到南海之滨,不同的故事为我们见证这个千年节俗中不变的温暖!

兰州太平鼓

甘肃兰州皋兰县铧尖村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这里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早春常遭遇灾害性天气。因此人们自古就要在正月里模仿古军阵法排演太平鼓,传说隆隆的鼓声能沟通雷神,驱走灾害,保佑风调雨顺。

说起太平鼓的打法,也许没有人比七十多岁的赖新年更有发言权了。论老打法他是省级传承人,时兴的新招式也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是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太平鼓以它粗犷雄浑的风格,一夜之间名动天下,赖新年就是编排这个节目的主创之一。

每逢春节开年,闹社火是中国这片黄土高原上广泛流传的闹春习俗。农历正月初一,甘肃黑石川乡的太平山脚下,从清晨起就汇聚着来自各村的社火队。这天是整个黑石川乡的庙会,初一过后这些社火队还会走乡串县尽情欢闹。

千百年来,人们相信正月的社火闹得越欢,越能收获一个五谷丰登的来年。赖新年也已来到现场,乡里几个村的鼓队与铧尖村相约要在太平山下来一场比试。

祭神大典

祭神是福建安溪县金谷镇三元村每年过大年时的传统习俗,而祭神大典要十年才有一次

村民们祭拜的是伏羲。在神话里,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他教人渔猎、发明八卦,是三皇五帝之首。伏羲崇拜最早起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的祖辈五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南迁到福建,把对伏羲的崇拜也带到了这里。

祭神大典的第一天,作为祭典首领的郑海山带队要去十公里外湖头镇的一座道观里取圣火。在远古传说中,伏羲教人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村民们根据伏羲取火的典故,让道士用木炭生火,表达他们对伏羲的敬意。这堆火也被村民们视为圣火,谁都想拿香去点,祈求得到伏羲的保佑。

取完圣火天已经亮了,但是仪式还没有结束。郑海山要负责把它带回村里的祠堂,献给伏羲。

三天的祭神大典在正月初七下午到了最热闹的时候。郑海山让村民们把纸灯笼等供具堆到一起,点火燃烧。村民们说这叫“烧灯料”,通过火烧的形式,能把他们的供品和祝福献给伏羲。

苗族坡会

过去,苗族女人赶坡会要穿百鸟衣,但因为今天他们已经不打鸟了,赶坡穿着的苗族服饰就简化了许多。即便这样,佩戴上精心打造的银饰品,苗家女孩仍然显得高贵大方。

苗族坡会除了祭祀祈福,集会娱乐,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找对象和自由恋爱的好契机。它又被称为苗族的相亲会,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举行吹芦笙比赛,只有芦笙吹得好的后生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坡会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婚配习俗。《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所以有人说,孔子的父母也是在类似坡会这样的场合相识而生下他的。

由于广西元宝山整垛村坡会是在正月十一举行,因此也称为十一坡。十一坡也是元宝山地区最大的民间坡会,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午时分,随着各种曲调的芦笙曲一齐吹响,盛装前来的姑娘们踏着踩堂舞步,缓缓走入现场。元宝山地区方圆几十里的芦笙队都来了。十一坡真可谓美女如云,令人目不暇接。

在重庆铜梁,有一种叫做“舞火龙”传统闹元宵习俗。火龙是在铁水花中进行的一种龙舞表演,传说这火花是火龙散发的喜气,能驱邪避害,保佑平安。正月十五晚上八点半,火炉升起,铁水通红,一场盛大的表演即将开始!

1月21日至25日

纪录大时代《春节》

五集连播,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