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担花挑:“担出”农村美好新生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10 23:56

  担花挑传习。

  多年来,在利辛县,每逢传统庙会,传统民俗社火踩街表演,总是赶会群众最期待的重头戏。而在社火表演中,最美的舞蹈当属担花挑。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辛担花挑以其欢快的曲调、朴实的歌声、浓郁的乡土气息,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姚玉玲今年50多岁,是利辛担花挑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马氏社火花挑队队长,因在师姐妹中排行老八,在利辛文艺界得“八侠”艺名。姚玉玲和另一位传承人解平,一直活跃在利辛县城乡各地民间艺术舞台上,带领马氏社火花挑队参加了该县多届迎新春非遗展民俗踩街活动、文化遗产日民俗展演活动等。

  据姚玉玲介绍,花挑舞兴盛于清末民初,发源于河南、山东、安徽一带,是农耕文化里产生的一种田间舞蹈。“以前农村种地,没有机械设施,人们只能挑水背水进行抗旱育苗,耕种农作物,久而久之,挑着水挑在田间地头穿梭,便演化成了一种舞蹈。”姚玉玲说。

  精彩的演出现场。

  担花挑非遗进校园。

  担花挑表演队伍一般由六到八位女性组成,每人担一副花挑。配着锣鼓走花步,队形分别有双对花、单对花、剪子股、十字架等。担花挑舞步以走莲花碎步为主,间或走颠子步、秧歌步。唱腔系淮北地区民间小调,采用《五只小船》《凤阳歌》《秧歌调》等民间音乐曲牌,歌曲多反映旧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场景。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担花挑歌曲大多是歌唱农村和农民的美好生活。

  幼年时期,姚玉玲就和担花挑结下了不解之缘。姚玉玲的娘家位于利辛县城关镇和马店孜镇交界处的马桥村,这里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舞蹈较为兴盛。“打记事起,逢年过节,我们村里的大人们就把花挑挑出来,到处表演,我就跟在后面学。”姚玉玲说,由于条件所限,以前的花挑不像现在这样用五颜六色的花朵装扮,都是用红纸糊个大红灯笼,再在扁担上系个大红花,就挑着演出了。

  少年时期,姚玉玲跟着前辈们担着花挑四处表演,成了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由于既能吃苦又有天赋,她的表演水平越来越出众。

  2010年,姚玉玲加入当地知名的马氏社火。结合马氏花挑,她对花挑舞蹈进行了改进,推陈出新,融入马氏花挑歌伴舞形式,同时增加了新的队列花形。新的担花挑舞蹈曲调悠扬,歌声朴实,乡土气息浓郁。近年来,姚玉玲带领她的花挑队,进社区、走乡村、进学校,进行花挑舞传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路振杰 通讯员 马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