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一种古老的情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08 16:28

社火是河湟地区最重要的年俗之一。进入腊月,人们便着手准备了。社火一般由村里的社火头儿组织排练,参加的人员几乎都是本村村民,参加人数不定,多的有四五百人,少的也要一百多人。但很少有人知道,社火的初衷是为了祭祀祈福,社火本是一种外来民俗,可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本地文化。

汉代,社火传入青海

关于社火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临近春节,楚庄王在领兵打仗时,不幸被敌人围攻,敌人喊着要拿楚庄王的人头祭灶王爷。当时有一位臣子对楚庄王献策说,可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为重赏,雇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当替身趁机突围。

楚庄王依计行事,果然逃过了劫难。后来,楚庄王平定天下,下了一道圣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个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为了灯官,专门掌管社火。

我省著名学者、民俗专家井石先生说:“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社火是由古代汉文化中祭祀娱神的‘百戏’演变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成为了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随着汉朝经略河湟,大批汉人移民的到来,也将社火带到了青海。”

到了唐、宋、元时期,进入河湟地区的汉人更多,随着明代中央政府大规模移民河湟,河湟地区演社火的地方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在河湟社火中,像《耍狮子》《踩高跷》等,都是汉文化在河湟地区的展现。

社火中的生殖崇拜

青海河湟地区的很多社火与我国其他地方的社火有着很大不同,河湟社火中不仅有汉文化的内涵,也融入了古羌人的祭祀文化。

在科学文化落后的古羌人时期,面对灾害和疾病,人们只能通过祭祀天地或图腾,来禳解灾难,其间就有巫师的巫舞表演。

上世纪70年代,在西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墓葬群中,曾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的纹饰生动地描绘了5000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场景。有专家考证,这是一些男巫在赤身跳有关生殖崇拜的舞蹈。

展开全文

除了舞蹈纹彩陶盆外,我省还曾出土多件蛙纹彩陶,蛙纹也是羌人生殖崇拜的反映。蛙,因为可以水陆两栖,并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而被羌人视为图腾。

井石先生说:“在河湟地区的很多社火中,都有着与生殖崇拜有关的内容,如在湟源县社火中的哑巴角色——癞瓜子,在拉拉口村社火中,他脸上画着一只青蛙的形象,手拿鞭子满场子吆喝。同一角色,在纳隆村的社火中,癞瓜子会踩高跷,脖子上吊一大串油饼,上身穿红短衫,上套绿黄色镶黑边的坎肩,坎肩背后画一片荷叶和一只癞蛤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社火中的‘四片瓦’,表演者在脸上也会简单地画上蛙形。不管是脸上画青蛙还是背上画癞蛤蟆,都直接告诉我们,河湟地区中哑巴这个角色就是羌人蛙崇拜的体现。”

湟源纳隆社火中的“癞瓜子”后背上画有一只青蛙图案。

文化融合的产物

傩舞老秧歌是大通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四个“大身子”组成,每个演员都戴着一顶貌似羊角的帽子,反穿着羊皮袄表演。

据考证,大通傩舞老秧歌中“身子”所戴的羊角帽是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羊,它‘信之有罪,触不直者’,因此古代的君王、大臣常让獬豸协助自己断案。”大通县文物管理所陈荣先生说。獬豸冠是古代汉文化在河湟地区的代表之一。

在周朝的统治集团中,羌人拥有很重要的地位。相传姬和姜都是古羌人的一支,史书上有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羌人被称为西戎牧羊人,他们以羊作为民族的图腾。

傩舞老秧歌中,“身子”往往反穿羊皮袄,这很有可能就是羌人遗风。所以傩舞老秧歌可能是人们对傩舞老羊歌的误写。羊歌可能是羌人崇拜羊图腾的产物,是羌人祭祀时所唱的神歌。

井石先生说:“在河湟地区的社火中,有很多古羌人巫舞和祭祀的遗风,如满脸涂黑的哑巴、反穿皮袄的老秧歌等,也有因汉人迁徙而带来的《划船》《八仙》等内容,它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别具一格的河湟社火。

图片由井石先生提供

表达对土与火的敬畏

在河湟地区,第一天出社火,被称为出灯官,但是也有很多地方称为出炎官。

井石先生说:“社火其实是为了祭祀社神句芒和火神炎帝而举办的民俗活动,可是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只为火神表演的民俗了。”

井石先生介绍,元代以前,民间十分重视社神,每年的社日都会为社神演社火,进行舞龙、舞狮等娱乐活动。到了元代,朝廷怕人们聚众闹事,下令社神祭拜只能由官方进行,民间祭社神及娱乐等活动被禁止。而后的日子里,民间的社神祭祀越来越淡,淡到只把它供在村头的土地庙。在青海,甚至没有土地庙,也就没有专门的社神祭祀。

在湟源县,一般称出社火为出炎官,炎官指的是炎帝。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中提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首先是古羌人的祖先。”青海是古羌地,所以古羌人的先祖把炎帝看成他们的宗神,是有历史传承的。

湟源的社火一般由一个叫“火神会”的机构来组织,社火都要从火神庙出,没有火神庙的地方,也要临时搭建“火神老祖灯棚大会”,或将火神供在火神会会头家中,社火就从这个家出。湟源社火中炎官的扮相往往是涂了一张红脸,貌似炎官,可是看穿着打扮却更像一位七品官员。

清朝,灯官出现

在河湟谷地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有称出社火为出灯官,灯官又是从何而来呢?

炎官属于神官,灯官却是朝廷派遣的七品官员。井石先生说:“灯官的出现,源于清康雍年间,当时清政府有个规定:官府衙门在春节期间要封印放长假,让县令们也有个过年的时间。为了不至于在地方封印期间形成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皇帝别出心裁,令民间临时设置灯政司及灯官,来管理春节期间的灯会及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等县令开印上班后,再自行撤消。这就是为什么全国各地在春节期间都有灯官、灯官会、灯政司等的缘由所在。因为设灯官是政府行为,所以,这一角色在全国各地的社火中都有。

青海社火中的灯官一般都是着黑袍,素面或用墨汁画眉、涂红腮、黑胡子,歪戴明代县令的官帽的形象,官帽上一般还贴着“槽头兴旺”的红联。“从‘槽头兴旺’红联可以看出,河湟地区的灯官是地域农牧业文化的代表。”井石先生说。

井石先生说:“青海社火中,很多时候炎官、灯官其实是两位一体的,这是因为清朝时,政府要求出灯官,老百姓无法抗命,只好变通一下,让火神戴上了灯官的官帽,从而把出巡的火神和管理灯火的灯官合二为一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