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白云村“花灯窝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21 11:26

原标题:【清风文苑】白云村“花灯窝子”

在红河州建水县大山深处的村寨里,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花灯,它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虽有汉族花灯的基因,但经过彝族传统文化的洗礼,已演变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在民间,人们把它称为“彝族花灯”。

岔科镇白云村跳彝族花灯已有上百年历史。最初,白云彝族花灯是在民间社火祭祀及婚丧时举行的活动,以此烘托气氛,而现在花灯发挥着引领教育、传承文化、社交活动等功能,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正月十七,去白云。这天,是“花灯窝子”白云灯节的最后一天,进村的路上,来自附近村寨的村民和县城的人们三两成群结伴而行,驾驶着各种交通工具,一起往白云村花灯广场赶去。

太阳正盛时,广场上已人山人海,能歌善舞的彝家儿女们穿上彝族服饰,随着烟盒舞一弹一响的节奏,上演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盛会,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记录。

广场旁,村民们早早将小吃摊在道路两旁摆开,冷饮、烧烤等让人目不暇接,大伙跳累了、唱渴了就来摊位上休息会儿,把这一天打造成为集吃喝玩乐为一体,又蕴涵民族特色的独特“赶集日”。

现场最热闹的地方当属表演彝族花灯的大舞台。烈日下,舞台上演着《打草竿》剧目,花灯演员身穿彝族服饰,生角手持扇子和方巾,两位旦角脚踩绑有汉族绣花鞋的跷,走着汉族十字步与彝族忍步结合的崴步哼哼唱唱,舞台下,观众们叫好、拍照,热闹非凡。

饰演生角的是目前白云彝族花灯新一代的传承人普光明,他自小学三年级便跟随村里老一辈的传承人学习彝族花灯,现在50岁的普光明已经成为他们家的第三代传承人。

彝族花灯无论从表演或音乐角度来看,都因汉族花灯与当地传唱的彝族花灯相互影响,水乳交融,最终形成了“彝歌带灯味,汉灯夹彝歌”的艺术风格,使花灯染上一层浓厚的地方色彩。

1997年,白云花灯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并收入保护名录,2015年,白云村被定为省级非遗传承点。经过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至今,普光明、张龙云成为了新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

2018年1月,建水县文化局、岔科镇镇文化站组织白云村花灯队历时10天,修改、重组排练传统花灯剧目《霸王下山》,代表红河州参加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并在此次汇演中获汇演奖、传承奖、组织奖三大殊荣,参加演职人员均获得荣誉证书。

建水彝族花灯是建水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是建水地区彝汉文化交融的一块活化石,可视为建水民间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

赵一锦 高铭睎 刘彧行(赵一锦 高铭睎 刘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