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武术红拳的精髓是什么,大师解迷:红拳与洪拳的区别及特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14 16:58

西北武术红拳的精髓是什么,大师解迷:红拳与洪拳的区别及特点!

原文标题:西北武术红拳的精髓是什么,大师解迷:红拳与洪拳的区别及特点!


1、大师解迷:红拳与洪拳的区别及特点! 楼主您好
红、洪之异  
拳法流派繁多,虽有百川一源,直传、再传之议,亦具同化旁出新生崛起之别。明清籍载有“红”无“洪”,“红”在“洪”前自不待言,洪拳乃后生拳种。是以红、洪实为不相统属的两个拳种。《国技略论》“以红拳亦洪拳”传误尔。至戚氏三十二势拳法,又似一脉相承。冀式拳法之洪拳,鲁兼有六合、燕青、密宗之势;豫省许昌洪拳,据查是冀、鲁之传,因查制有查拳之风;至闽、粤、川、鄂省的洪拳、洪门拳,虽同属南拳范畴,亦各自有别。
少林寺红拳  
少林寺虽名尊佛教禅宗祖庭,亦海内百家荟萃圣地,以地邻关中而冀、鲁远,豫西宛洛又是红拳直传之域,历代交流不息查之有籍。关中红拳之入少林,为少林寺拳法所兼习,白衣殿行拳壁画,风神韵势势犹在,然迭经损益,渐失其原貌。至瞻仰今之少林僧红拳势法演练,架势紧凑、打法朴实、身稳步健、套路简干,力法刚中寓柔,兼有六合、心意、罗汉、通臂诸般少林势法,多拳同化,早已“庙是神非”、“貌合神离”,失却红拳本像,名虽曰红、俨然另家(少林)红拳(注○27○28)。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之红拳  
元代有“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少林)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之说(注○34),明承宋制、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则当本自陕西或经少林再传之红拳。然而尚阙同代断言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即源自关中红拳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史料。而《小知录》载之“西家拳”与《清稗类钞》之大小红拳、关西拳中的关西拳(潼关与函谷关以西),显然为红拳拳法无疑。而戚氏撰著之《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内又记有“少林寺之棍”之说,以少林红拳元有陕传之说,以少林、宛、洛乃为红拳直传之域,戚氏罗织教师多有河南、山东教师,亦可推知戚氏军中或有善少林棍法而兼擅红拳之教师(注○29)。是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所撷之红拳势,为少林再传之红拳。加之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雀地龙势与清关中为发源地、域及十省之红拳雀地龙势,同名、同势、同法,雀地龙势又为清红拳套路和盘功之主法要势,确为具有该势之他拳所不及。以现代状当为历史遗存的发展,借助现状又可以推知历史的梗概之说,要造就拳域广阔、三十六路(套)红拳套套皆有雀地龙势的局面,绝非少数人朝夕所为,必然是累代长期研练所致。所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的红拳,可能直接源自陕西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与明之红拳一脉相承。鄂西之洪门拳  
鄂西宜昌地区之洪门拳,经考查,乃渝州(四川重庆)传授(注○30)。或船夫相殴,或争一港津,地远偏僻,以拳武为恃。渝、宜有大江相通,六十年产渝州拳法,以红拳为宗,乃关中高氏所授,红拳由渝而宜,流传至今,及目睹宜昌洪门拳传人演红二路洪拳套势,褛二路红拳拳势拳法风貌。所以鄂西之洪门拳,实为关中红拳再传(注○31)。“洪”乃“红”字误传。究其原因与帮会袍哥有关。豫之许昌洪拳  
洪拳是受冀、鲁、豫三省地方拳流熏陶、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生拳派。《国技略论》误称“红拳同洪拳”,实红、洪乃不相统属的两种拳派。《国技概论》一文中载有“洪拳法七套:黄莺落架二十四式、六十四式、统拳、串拳、老架拳等。虽洪拳有十趟为初学入门之基础,练法以飚疾为主,拳法招数繁多,又以短拳为甚,一百余手。故虽仅七套,已足资应用矣”。然经实地考察:冀鲁传许昌之洪拳,套路有十,无外帮拳,以小洪拳为基础,以四趟洪拳为最。其步型拳套有弓、马、铺、虚,实战散打则有三才、弧形、三角、跟步;招数擅长风摆荷叶捶、掌、转花拳、连环腿;至进身则有贴身靠打;战术上讲究闪展腾挪、虚实应变。其械长短兼有,皆东路传系(注○32)。洪拳传习者回、汉族均有,缘民族杂居之地,纠纷械斗时起,互相窥研对方之秘,学习对方打法,所以回族在传习共传统之弹腿、七势、查拳、心意的同时,亦兼习洪拳,少林他拳。然以查、洪均为十路(套),均以四路为崇,显然洪拳直接受查拳影响,因查制入洪拳。闽、粤之洪拳  唐豪在《伪托的十八罗手》一文中称闽粤之洪拳,乃“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纯系南拳之属,与北方洪拳迥然有异。渊源与清末反清秘密结社有关。武汉地区之洪门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因地处大江南北拳派交汇之地,拳法亦兼南北,名虽属南,又多长拳之手。综上所述,首先由于红拳特点和主要内容的概括介绍,红拳历史和发展的追述,使我们认识到红拳确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点、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个拳系,是我国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与兄弟拳系一起通过各自的本体研练,兼取他长的长期实践和杰出人物的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对于全面研究明清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代了颇有价值的参考。其次,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法——十五盘功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套路的继承与新编新创,或者是基础与专业的训练,都须在综合性、技术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挖潜”工作,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于红拳打手的母子——九拳,如能坚持长期九拳训练,并逐渐掌握红拳打手规律,则不仅奠定实战打手的基础,而且把握了武术训练、套路创编和武术教学及突出武术特点的依据。而红拳的棍法,与俞大猷棍法有密切棍缘关系的二十四母子双头棍与十六母子单头棍法,则又是探索荆楚长剑、俞氏棍法与少林棍法关系及“西棍”的形成,开展长兵棍法对抗不可多得的珍品遗作

2、红拳的介绍

  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红拳的介绍。

  红拳

  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汉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

  2008年6月7日,红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拳基本简介

  红拳,被喻为陕西地方拳,陕西境内,无论老少,习练红拳者众多。普及面之广不到陕西不能想像。

  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但由于长期受重文轻武和严以择传的思想影响,极少有专著遗文传世,间有一二也是形之过略。至涉历史渊源、特点内容、拳缘关系与拳域所及,迄今国内外极少论述。况且有价值的红拳技艺又掌握在少数年迈拳家之手,倘发掘失时,难名胜有人亡艺绝之虞。为了全面研究中国武术的发展,澄清红、洪传误,正本清源和继承此一拳派,笔者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在多年累积的基础上,抱着“失于朝、求之于野”的态度,于1980年夏,对红拳发源地关中地区及拳域十省(陕、甘、宁、青、新、川、鄂、皖、豫、晋)三十余县市、五十七位红拳名家进行了逾期半载较为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或查之州府方志以勘流传之误,或拓抄碑文更正习者之真,或阅读史籍遗著昭悟变之因,或访问拳家以窥古今传状,或摄拍传统套路以录真形实貌等。本文特拟红拳的特点内容、历史和发展、基础训练、红拳的棍法与“红”、“洪”之异等方面,阐发观点,与广大读者进行探讨。
 

  红拳主要内容

   红拳之立意命名,无籍可考。仅据师辈传言,取其势工行美、繁华藻丽之意。拳域之内更有别称,在陇名“高家”,至川称“赵家”,豫洛为“西家”。而基于红拳特定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地理位置和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造就了有异于它种拳法的内容和特点。一、主要内容可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形式两类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 盘,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法,即打手手法(注①)。零手有百,与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势,即套路,以大小红拳为基本,二路红拳、关西红、关东红、月明红拳为楷模,有三十六路(套)之称。大拳正套另有拳序(套),合之同化外来及拳系所属,实已逾百。至于所用器械,长兵以枪棍为主(如六合大枪、单头双头母子棍、阴手琵琶棍),套路总计七十之多,即拳法理论。遗有专篇(如红拳打手歌五篇),谱本记有套路与动作名称及打手要言。由此观之,在中国武术流派中,红拳堪称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一个拳系。

  红拳主要特点

  据拳谱归纳有五

  1.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撑斩即架打、劈打之法。八法者,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种打法。如言撑则有左右单双、云撑斩之数。斩则不离进而外双斩、腋当提斩、破头单岔、线性步并步之异。红拳打手和套路处处显示了以撑斩为母、八法为变的特征(作为常识来讲,拳套中出现最多的势法,即是最核心、最基本构成该拳特点的势法,红拳亦然)。

   2.势正行美,繁华藻丽。论其势正(静止姿势),武勇雄强则有撑补、裙拦、挑亮、靠山、斜飞、跺子、雀地龙、分心掌、打虎、对口贯捶、贴墙挂画、封侯挂印、夜叉探海、石佛大卧等势。论其行美(运用动作)、机捷巧变则有缠腰、戏腰、丁膀、扯钻中平之势。贴金、照镜、托天、括柱、显圣、锁口、抱头、贯耳又系上盘高势。燕子衔泥、雀泥、穿帘、雀地、脱靴、拔葱、捧盘、括笋、旋风则又是低势下盘之属,奇正错落,相佐相倚。繁华藻丽者,以八大组势为基础,法连势密,迭出纷呈。花子组有步定身动,两手穿掌绕臂、缠头挂推,似叶绽花开,又有大小之分。手法有一步多动、斩手击臂、掌拍髀、声势雄壮、连环十响的十面埋伏势。横击组有挂手换腮、卸手缠腰、搬拳锁口的缠腰横势。腿法组有起伏分明、转折疾劲的手包脚、提炮反背、海底旋风腿势。典型姿势有摆头拧腰,领臂抖腕,被形容为鸡腿龙身凤尾虎抱头的裙拦势(丁虚步勾手亮掌势)等不一而足。

  3.扁身远击、势雀筋柔。强调了红拳的两种特殊身法(扁身、雀身)。扁身,即侧身换膀、拧腰捩髋的身法。在打手跑拳的运用上被形容为“有膀却无膀,无膀却有膀,丁膀不见膀,手去复探膀”。可教长击扬长拳之风。雀身俯身低势以显其柔,上惊下取以示其巧。

  4.闪展腾挪,刁打巧击。拳势中纵有直闯硬进、强攻中路之势,然多两厢闪击刁打偏取之法,层出不一。

  5.劲尚脆快,而兼长柔。此则以别高、邢两支劲力各有偏擅。

  红拳发展概况

   明清之际,缘经济发展,承袭武举旧制增设武学,战事迭出(防御战争、农民起义)和结社峰起,有力地促进了各武装集团军事技能的渗透和武术技术的频繁交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武术大交流的浪潮。而这浪潮猛烈激荡,终于成了统治阶级无法遏止的发展大流,呈现出百家争胜的昌盛局面,迎来了武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是时拳家宗匠或擅一技之长者自相授受,或阐发精微编著,或兼取并存富种成系,或标新立异更创一家。戚(继光)、何二氏编著载有枪棍拳家二十有一;黄百家遗专篇,后世方知两派;法少林,棍程氏有耕余之作;枪峨眉,手臂灵吴殳记之精详;至下盘细密管脚之法,独推张氏横秋;太极形意与八卦,向称内家并世而传;双股齐飞剑士相击,纯诚氏因吴风绘四剑精妙绝伦;秘双龙,文淑氏巧制文字图,势象四十有九;论八门掌搌西传与番子异曲同工;清稗类钞记之十一,其称数十。至其余者,难以尽述。 红拳源地关中,左崤右陇乃东西扼控之所,拳法流传承袭宋元遗技,东向深入中原腹地,嵩洛则首当其冲。庭<少林拳法>载有“元进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此为红拳内偏陇蜀出关之始。明代红拳又以“丁家拳”名见载于<小知录> ,大有与关东拳法并驾争流之势。至清朝又复以“大小红拳、关西拳”见之<清稗类钞> 。宗师辈出,代有名者。乾隆间有千邑宋朝佐、凤翔师已和耀州郭崇志;道咸间关中并出“三三”(即三原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红拳大盛。高三占魁,砺盘功精子,手背腿独步于时,有飞腿之誉。访教关东,博采众长红化为一(与燕青、弹腿、六架、少林、地躺等拳交流),名振四方。关中以远红拳拳域多嵩高氏传授。一代宗家邢三,精研九拳和八卦步法,擅撑斩云靠母子棍法。力士周斌,与少林过从甚密,携枪棒谱返陕记之有籍。兼长六合大枪法者,咸阳越武称神枪,与兴平侯平西、泾阳李邦彦,递传三支,留传至今。至平凉邓木林、山西黄三、渭南常金秀、歧山蔡顺义及扶风张化龙等都于当时颇负盛名。

  红拳历史起源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关中是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所在地,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保留的武术拳种十分丰厚,据《中国武术史》记载:秦时就已出现了对练套路,而且最早盛行于“三辅”,即今陕西关中一带,西汉京城长安附近地区。是关中拳最早的记载,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每打胜仗的庆功会上,武士“击皮为鼓”,红拳系列中的炮拳套路中的“放炮”,就与此有关。在宋代称西家拳,至宋末称红拳。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收录了红拳较多内容,太祖红拳三十二势中详细介绍了红拳,有许多陕西方言记载了红拳的技法特点,至今红拳还在沿用,红拳历史悠久,普及面广,在陕西省及西北五省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武术规范内容中,有“查、华、炮、红”,红拳系其中之一。 红拳是中华武术内容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华夏民族的优秀民族遗产,素有“东枪西棍,关中拳”及“东查西红”之美誉。红拳集内家外家拳之长,形成了以红拳为母系,兼有炮拳、花拳、九拳、通臂、象形拳(猴拳、醉拳)、跑拳和器械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据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记载:清代,山东河北交界地区传习红拳者颇多。

  红拳在西北五省十分盛行,带有浓厚的西北地域文化色彩,红拳源于关中, <少林拳法>载有“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此为红拳内偏陇蜀出关之始。明代红拳又以“丁家拳”名见载于<小知录 >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之“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大有与关东拳法并驾争流之势。至清代又复以“大小红拳、关西拳”见之<清稗类钞·技勇类>。用“红”拳名取其艳美、吉祥及绝好之意。

  近代陕西红拳杰出人物: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河南省军务督办兼省长胡景翼将军。其在读书期间拜鹞子高三的大弟子金钟为师,成为高家拳的再传弟子,西北军中士兵多习练红拳。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

  红拳人物介绍

  1、李自成与红拳(1606--1645)子鸿基,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幼年酷嗜红拳,拜陕北延安罗君彦习练红拳及骑射、单刀。青年时期,率驿卒起义,加入了闯王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高迎祥牺牲后,众卒拥戴李自成,被尊称为李闯王。

  2、孙守法(?—1647),字绳武,陕西临潼人幼习红拳,原为明末曹文诏部下,任游击。孙守法骁勇善战,善用铁鞭,故史书上有“铁鞭孙守法”之号。顺治四年在兴安府药箭寨一战中,手持铁鞭打死10多名清兵,其亦战死于此,陕西总督孟乔芳在给清廷的奏议中,还特别提到缴获“铁鞭一条”。

  3、梁化凤,陕西长安县人,幼习红拳,善拳勇,嗜拳技。史载:“顺治十六年五月,郑成功大举入长江,六月破镇江,七月至江宁城下,二十三日清将梁化凤破郑成功擒杀大将甘辉等十四人,十月郑成功还至厦门。梁化凤因救驾有功官封太子太保衔。”

  4、殷化行(1644—1710),字熙如,原籍山西沁水县人,王姓,明末全家躲避战乱,迁至陕西咸阳靳李村,改姓为殷。在疆场上战斗大半生,在平定三藩之乱和征讨噶尔丹战争中立有殊勋,是康熙年间的名将。自幼习红拳,好读兵书。康熙四年(1665年)中武举,八年由武进士授守备职,后擢台湾、襄阳,宁夏总兵官。

  5、李麟,字振公,其先世延安人也,徙居咸阳马泉镇红拳之乡程家堡。红拳名师,乾隆年间平定三藩,征讨大小金川叛乱,因胆气过人,精于双刀,屡立战功,被乾隆封赏赐匾。

  6、段永福(?—1842),清朝将领,陕西长安人,乡良出身。幼习红拳,膂力出众,曾参与镇压川、陕、楚三省反清叛逆组织。道光初,随杨芳平乱,亲手缚擒叛首张格尔,功任千总、守备、参将、广西提督、浙江提督。

  红拳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子洋杯第九届传承人交流大会将于10月2日晚在西安石油大学体育馆举行。届时将有来自60个队的600多名传承人参加。

    千年红拳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保存最完善的拳种,被称为中国武术的“活化石”,其包含了周秦汉唐的文化元素,据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邵智勇介绍,这次交流大会是以我省各地的红拳传承人、传习所为单位举办的一次规模大,种类多、器械内容丰富的交流盛会。根据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近年来对红拳传承人的普查,红拳套路有近百种,各类器械套路四十多套。

  邵秘书长介绍说,也因为它的这些特性,红拳文化研究会将起动红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悉,大会期间还将举办第三届红拳文化学术研究会。

3、小红拳的介绍

简介小红拳是红拳系列基本训练的套路之一,属于柔拳。该拳对腰部、腿部、腕部柔韧性要求较高。该拳的主要特点,行架公正松明、打法简朴明了、劲道以柔为主、直线往返、下盘动作较多、布局拘谨。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小红拳有陕西三元小红拳和少林小红拳 ,是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的拳种之一。

4、什么是红拳?? 一二楼的不清楚请不要乱说。红拳是存在的。一般在陕西省类流传的传统拳术。

以下是红拳的介绍: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世界文明史中曾经诞生和发生着人类最辉煌的历史。“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这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索渊地。这里孕育着中国华夏文化的精髓。有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地灵人杰之地,曾经诞生过周易、周礼等先秦诸子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曾经是儒、释、道先贤设坛演经之地;这里曾经诞生过有“虎狼之师”称谓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横扫六国大秦军团;这里曾经有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汉军团;这里也有西出阳关,马革裹尸还,壮烈雄浑的大唐军团;这里曾经诞生过,万朝来仪、百域纳贡的盛景,三秦大地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有一朵深藏闺中的文化奇葩——红拳。“红拳”就诞生在这片具有浓郁中华文化传统的地域。“红拳”就是中国文化文治武力的缩影。就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精髓。
编辑本段红拳的起源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出的名将。
  红拳是陕西地拳的主流派,这是众所公认的。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据传,陈传(陈抟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后周世宗曾请他做官而固辞不授。北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他所著的《无极图》现还刻于华山石壁。陈传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抟老祖”)应举失意,心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来。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陈传上前行礼,询问此地风俗情况,老樵夫简略告知。以后又经常碰面,两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后老樵夫对陈抟说:“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体单,我愿将当地先辈祖传下的一套拳术招法传授于你;一则防身,二则对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也很有益处,你我有缘,不知你意如何?” 陈传听后甚喜,将老樵夫请到他隐居之处,以师礼相拜,请予传授。老樵夫也很高兴,从这天开始规定每晨向陈传传授拳法与练功于华山东峰上。
  时间过的很快,陈传学武习拳已数月有余,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练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说:“师父,你传授我的拳术叫什么名称?”老樵夫听后哈哈大笑的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今先生问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说明已看破了红尘,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红尘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给你教的拳路招法,实际上在我们当地就流行着。你问的好,此拳应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民间还传为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红拳的历史发展
  红拳在陕西这块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熏陶下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陕西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术高手云集之地,陕西红拳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完善。
  (1):在汉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bi)郡国豪杰及訾(zi) 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这些豪侠和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2):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七绝组诗《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千斤,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充分体现了当时长安习武之风。
  在京城长安民间武侠常常仗义行侠,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唐军四溃,代宗逃往陕州。勤王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仅仅收得散兵数千,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武侠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可见长安城习武人数之多,习武风之盛行。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地名“习武园”和“教场门”。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
  红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补、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如: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人先着,补前扫转上红拳,背弓颠补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难传”“回步颠短红拳”“雀地龙下盘腿法,前揭起後进红拳”。现存红拳拳谱也是以“撑补为母”《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清代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美誉。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可见红拳在当时声誉。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
  从宋代以后由于文化中心南移和东迁,陕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很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外地拳种进入陕西很快就会被红拳化,失去本来的面目,如陕西红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红拳发展离不开民间人民的热爱,在陕西六七十年代以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练得是红拳,可以说当时村村都有习练红拳者,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融为一体,已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红拳指的是:

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民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拳是陕西关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

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

起源: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

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老大你字都打错了,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以五形拳闻名.北方洪拳以十(二)形拳(心意六合拳)传出.
  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洪拳是南少林的,属于南拳。红拳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分大红拳、小红拳和老红拳,在北少林属于入门必学的拳种。洪拳和红拳是不一样的 我只知道洪拳..拳法不好描述

5、洪拳和红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大洪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流传久远。主要流行于江苏的丰县、沛县,门徒众多。传播最为广泛,练习最为普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洪拳和红拳的区别。欢迎阅读!

  洪拳和红拳的区别

  红拳是长拳的一种。 传说 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有的人将红拳写成洪拳,并称之为北派洪拳,以便与南拳系中洪拳相区别。

  洪拳是南拳的一种。亦称“洪家拳”,传说清雍正时,由福建漳州茶商洪熙官所创。其从师至善禅师,曾两度入少林寺苦练,技成后立一家,创传“洪拳”。

  红拳

  据说红拳源自秦汉时期的宫廷舞蹈,上百人拍胳膊拍腿,动作舒展韵律丰富,最后形成民间的时尚,到汉武帝时期部队加强武技训练,把舞蹈和枪剑训练相结合于是成为一种最初的军旅武艺,而到了明代戚继光更是注意空手格斗和功力的练习,并第一次在他的著作中写到红拳及习练 方法 。

  因此红拳囊括了中国 武术 的进化史全程。尤其是到了清代,关中大狭鹞子高三把这种格斗技击性发展到顶峰。我们将深入黄土高坡深山坳寻访红拳奇人绝迹,见证这一 文化 的发展过程。

  属长拳类。源于西北一带,元初即已流行。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红拳名家有三原的高三、临潼的邢三、潼关的苏三,时称“三三”,其中尤以高三最为出名,人称“鹞子高三”或“高鹞子”。

  红拳内容有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盘乃基础训练,称十大盘功;法即打手打法。

  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汉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

  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称,这片土地和生活于此的人,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书写了辉煌篇章。

  古人即语“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表明了古长安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曾经是中国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地。这里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热土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

  “红拳”就诞生在这片的黄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红拳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修德、墨家的侠义、道家的和谐、佛家的慈怀。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

  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 谚语 “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出的名将。

  流派

  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这是众所公认的。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

  “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拳法流派繁多,虽有百川一源,直传、再传之议,亦具同化旁出新生崛起之别。明清籍载有“红”无“洪”,“红”在“洪”前自不待言,洪拳乃后生拳种。是以红、洪实为不相统属的两个拳种。《国技略论》“以红拳亦洪拳”传误尔。至戚氏三十二势拳法,又似一脉相承。冀式拳法之洪拳,鲁兼有六合、燕青、密宗之势;豫省许昌洪拳,据查是冀、鲁之传,因查制有查拳之风;至闽、粤、川、鄂省的洪拳、洪门拳,虽同属南拳范畴,亦各自有别。

  少林寺红拳的介绍

  少林寺虽名尊佛教禅宗祖庭,亦海内百家荟萃圣地,以地邻关中而冀、鲁远,豫西宛洛又是红拳直传之域,历代交流不息查之有籍。关中红拳之入少林,为少林寺拳法所兼习,白衣殿行拳壁画,风神韵势势犹在,然迭经损益,渐失其原貌。至瞻仰今之少林僧红拳势法演练,架势紧凑、打法朴实、身稳步健、套路简干,力法刚中寓柔,兼有六合、心意、罗汉、通臂诸般少林势法,多拳同化,早已“庙是神非”、“貌合神离”,失却红拳本像,名虽曰红、俨然另家(少林)红拳(注○27○28)。

  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之红拳

  元代有“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少林)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之说(注○34),明承宋制、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则当本自陕西或经少林再传之红拳。然而尚阙同代断言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即源自关中红拳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史料。

  而《小知录》载之“西家拳”与《清稗类钞》之大小红拳、关西拳中的关西拳(潼关与函谷关以西),显然为红拳拳法无疑。而戚氏撰著之《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内又记有“少林寺之棍”之说,以少林红拳元有陕传之说,以少林、宛、洛乃为红拳直传之域,戚氏罗织教师多有河南、山东教师,亦可推知戚氏军中或有善少林棍法而兼擅红拳之教师(注○29)。

  是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所撷之红拳势,为少林再传之红拳。加之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雀地龙势与清关中为发源地、域及十省之红拳雀地龙势,同名、同势、同法,雀地龙势又为清红拳套路和盘功之主法要势,确为具有该势之他拳所不及。以现代状当为历史遗存的发展,借助现状又可以推知历史的梗概之说,要造就拳域广阔、三十六路(套)红拳套套皆有雀地龙势的局面,绝非少数人朝夕所为,必然是累代长期研练所致。所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的红拳,可能直接源自陕西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与明之红拳一脉相承。

  鄂西之洪门拳

  鄂西宜昌地区之洪门拳,经考查,乃渝州(四川重庆)传授(注○30)。或船夫相殴,或争一港津,地远偏僻,以拳武为恃。渝、宜有大江相通,六十年产渝州拳法,以红拳为宗,乃关中高氏所授,红拳由渝而宜,流传至今,及目睹宜昌洪门拳传人演红二路洪拳套势,褛二路红拳拳势拳法风貌。所以鄂西之洪门拳,实为关中红拳再传(注○31)。“洪”乃“红”字误传。究其原因与帮会袍哥有关。

  豫之许昌洪拳

  洪拳是受冀、鲁、豫三省地方拳流熏陶、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生拳派。《国技略论》误称“红拳同洪拳”,实红、洪乃不相统属的两种拳派。《国技概论》一文中载有“洪拳法七套:黄莺落架二十四式、六十四式、统拳、串拳、老架拳等。虽洪拳有十趟为初学入门之基础,练法以飚疾为主,拳法招数繁多,又以短拳为甚,一百余手。故虽仅七套,已足资应用矣”。

  然经实地考察:冀鲁传许昌之洪拳,套路有十,无外帮拳,以小洪拳为基础,以四趟洪拳为最。其步型拳套有弓、马、铺、虚,实战散打则有三才、弧形、三角、跟步;招数擅长风摆荷叶捶、掌、转花拳、连环腿;至进身则有贴身靠打;战术上讲究闪展腾挪、虚实应变。其械长短兼有,皆东路传系(注○32)。洪拳传习者回、汉族均有,缘民族杂居之地,纠纷械斗时起,互相窥研对方之秘,学习对方打法,所以回族在传习共传统之弹腿、七势、查拳、心意的同时,亦兼习洪拳,少林他拳。

  然以查、洪均为十路(套),均以四路为崇,显然洪拳直接受查拳影响,因查制入洪拳。闽、粤之洪拳  唐豪在《伪托的十八罗手》一文中称闽粤之洪拳,乃“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纯系南拳之属,与北方洪拳迥然有异。渊源与清末反清秘密结社有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因地处大江南北拳派交汇之地,拳法亦兼南北,名虽属南,又多长拳之手。综上所述,首先由于红拳特点和主要内容的概括介绍,红拳历史和发展的追述,使我们认识到红拳确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点、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个拳系,是我国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与兄弟拳系一起通过各自的本体研练,兼取他长的长期实践和杰出人物的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对于全面研究明清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代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法——十五盘功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套路的继承与新编新创,或者是基础与专业的训练,都须在综合性、技术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挖潜”工作,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于红拳打手的母子——九拳,如能坚持长期九拳训练,并逐渐掌握红拳打手规律,则不仅奠定实战打手的基础,而且把握了武术训练、套路创编和武术教学及突出武术特点的依据。

  而红拳的棍法,与俞大猷棍法有密切棍缘关系的二十四母子双头棍与十六母子单头棍法,则又是探索荆楚长剑、俞氏棍法与少林棍法关系及“西棍”的形成,开展长兵棍法对抗不可多得的珍品遗作。

  红拳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它的继承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红拳谱本和传教中的封建灰尘、唯心主义说教,是当大力剔除的糟粕。而属于运动心理学的两种 记忆方法 (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与记录打手要言、套路动作名称的七字歌方亦是继承精华的方面。本文的撰写,仅仅是探索拳系的开端。面对如此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的遗产,全面深入地发掘和整理工作,尚有待于今后与同道的共同努力。

  洪拳的主要分类

  老洪拳

  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

  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洪家拳

  洪家拳南拳拳种之一。俗称洪拳,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东流传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届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其流传区域亦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

  据说系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传起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

  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此说尚未得到可靠证实。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等套路。洪拳气势刚猛、劲道十足而又十分实用,因此作为南拳代表,国标武术南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势拳路,就来自洪拳拳套。

  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彪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

  套路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杂,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龙拳、虎拳、豹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鹤拳、蛇拳、彪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五行拳(分别是伏虎金星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和土地拳)、铁线拳、闯少林拳、铁功三线拳、叠掌、洪门拳、青龙手、武松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

  主要器械套路有

  单头棍、双头根、铁包金棍、七点半棍、十点半棍、八封棍、二十四枪头棍、海底藏针棍、十七连枪棍、十八连棍、平西棍、飞龙棍、桥梁棍、中栏棍、洪家伏虎凳、青龙刀、洪家二龙刀、大斩四门刀、关刀、大刀、双龙拐、洪家双刀、雪花盖项双刀等。

  主要对练套路有

  十二连拳、六合棍对练、棒对练、棒对凳等。

  练习要诀

  该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

  洪拳盘功,风摆杨柳

  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区域影响

  洪拳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有流传尤以湛江、花县、广州、佛山、南海、顺德较为广泛。

  花洪拳

  另一枝由梁二娣传入佛山而至顺德,顺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兴,当时称为花洪拳。二战后,黎三兴的外孙陈家廉后正式定名为永春拳。

  花红拳极有可能是从东莞之莫家拳衍演出来。并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桩,钓鱼及盘龙棍。

  洪拳 - 拳术套路 洪家著名的三套套路

  工字伏虎拳

  修改十八罗汉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为洪家母形拳(初级拳套路),学习扎马,桥手、及内功基础。

  铁线拳

  铁桥三所传。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铁线拳主练内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

  虎鹤双形拳

  修改自五形拳而成,属应用套路。

  其他套路 五形拳,五禽拳,十二桥手及十二桥马。

  洪拳套路中有五形拳与五禽拳之分,所谓五形拳是指龙、虎、豹、蛇、鹤等五种形拳;而五禽则指虎、鹤、龙、蛇、猴五种象形武术。这两种形拳在洪拳中都属于中级套路,而且都偏向应用型的武术。

  五形拳主要为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龙形练神。而五禽则为虎走刚猛、练筋骨劲力,鹤讲轻巧、明角度攻守,蛇主飘缠、气沉连绵,猴则手眼明快、迅速灵敏,龙写神意、化刚柔。故虎形刚猛、鹤形清而巧、龙形合刚化柔、蛇形气沉连绵、猴态快速轻灵。

  五禽诀有虎似下山出林之壮、鹤似休枝啄食之意、龙似出云游腾之观、蛇似草行急步之形、猴似上树取物之态。洪拳的套路很多取自飞禽走兽之形态,并藉由形拳以达习其形、究其意、成其真的效果。这和兵法中所谈到的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相同。因为洪拳有以内劲为主的学习方向,也有以招式之应用为得道之法,所以五形也好、五禽也好,都是藉由不同的形意,使学者能偏己所好,或者藉不同型态之激汤以提升自己的武术程度。

  十二桥手及十二桥手法

  一般讲洪拳十二桥手是指十二诀,乃“刚、柔、逼、直、分、定、寸、提、流、运、制、订”等十二桥手诀。而十二桥手法则为“穿、沉、分、架、摸、推、寻、磨、挂、撞、锁、劈”等十二种桥手法。

  十二桥手诀是十二种心法,以刚为天、柔为地,配合其馀十种建立起洪拳的整体劲道要领;十二桥手法则是十二种桥手用法,讲求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故二者一为心法,讲究体会;一是手法、主在应用。

  十二桥马

  洪拳十二桥马是指十二步法,这十二种步法为四平马、子午马、伏虎马、麒麟马、吊马、独鹤马、中字马、三角马、败马、二字钳羊马、跳马、丁字马。

  拳术三宝

  洪拳三宝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及虎鹤双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

  工字伏虎拳传说是洪熙官改十八罗汉伏虎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桥手、桥马与气息内劲。特色在于气势雄壮,刚劲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劲贯骨髓,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使达到“气吼山河动,举步风云起。”的神态和气概。

  铁线拳为洪拳的内功拳术,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传武功,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以开合吞吐,配合十二桥手诀,刚柔互用,再加上五脏六腑的调息锻炼,使达到“内练一口气”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说法,指铁线拳为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所传。

  乃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特色为以喜、怒、哀、乐调五脏六腑,可达健身、强身的效果。

  虎鹤双形传说乃洪熙官与方咏春武术交流后所创的一套武艺。主要取自虎之威猛与鹤之轻巧灵敏,达到“虎鹤合一、天下无敌”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为洪拳桥手、步法、身法的综合变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刚猛及鹤形拳的巧劲,使之成为一套实用、多变化的高级套路。

  此三套拳术之所以称三宝,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桥手、桥马及内功基础,尤 其它 的手法及桥马、劲法可奠定学习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为母形拳,所以称为洪拳的代表套路;

  铁线拳主扎内功,乃洪拳 名言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故称为洪拳至宝;虎鹤双形则为洪拳之表演及应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补互用之特点。

  拳术盘功

  洪拳是一种长拳拳法。该拳内容有盘、势、法、理四个方面:盘即基础训练;势即套路;法即打手打法;理就是拳法理论。基础训练有“五大盘功”,其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乌龙盘打(仆步抡拍)

  乌龙盘打是练习肩臂的功法,经常练习能使肩关节灵活,增强肩关节的柔韧性,发展手臂的协调性,是洪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1.预备姿式

  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臂垂于体侧,指尖向下,拇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2.弓步插掌

  左脚向左迈进一大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身体左转,右臂伸直向左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左臂屈肘于右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3.弓步抡臂

  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臂向上、向右抡臂,左臂向左抡臂,目随右手环视。上体继续右转,右臂向下、向后抡臂,左臂向上、向前抡臂。

  4.仆步拍地

  上体左转,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成右仆步;右臂向上、向右、向下抡臂至右腿内侧以掌心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抡臂至左上方,掌指尖斜向后,拇指斜向上,目视右手方向。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左臂伸直向右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右臂屈肘于左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然后照上述方法,做反式练习。

  学士打躬(正侧俯腰)

  学士打躬是练习腰部柔韧性的重要功法之一,经常练习能使腰部关节灵活,增强腰腿的柔韧性,能提高动作的质量。

  1.并步托举,两脚并步站立,两手手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向上,目视两手手掌。

  2.前下俯腰,上体前俯,两手向前下伸,尽量贴地。

  3.左右侧俯,上体向左、向右转动,两手手心向下,随之在左、右外侧触及地面。

  4.面贴小腿,两手松开,向后抱住跟腱部位,逐渐使胸、面部贴靠在腿部,持续一定时间再起立。照上述方法,可反复进行练习,两腿挺膝蹬直,挺胸、塌腰、收髋,并向前折体。

  风摆杨柳(甩耍转腰)

  风摆杨柳也是腰部的一大基本功。腰是连接上下肢运动的枢纽,是躯干范围最大的部位,武术中的吞、吐、开、合、拧、转、折、叠、含、闪、展等身法的变化,都表现在腰部,武术对腰部的灵活性、协调性、速度、柔韧、力量要求及高,因此腰部功法显得特别重要。

  1.甩腰,两脚开步站立,两臂上举,指尖向上,掌心均向前。以腰、髋关节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甩腰动作,两臂也跟着甩动,两腿伸直。

  2.涮腰,上体前俯,两臂随之向左前下方伸出,接着向前、向右、向后、向左翻转绕环。照上述动作方法,左右反复进行练习。两腿伸直,甩腰的速度、幅度逐渐加快、加大。尽量屈体,经增大绕环幅度。

  大臣吻靴(平地正压)

  大臣吻靴是在平地上进行正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正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势,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正压腿,右脚尖外摆,右腿屈膝,上体前俯,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腿伸直,两手指交叉按在左膝关节上,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前、向下压振。反复练习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侧身卧靴(平地侧压)

  侧身卧靴是在平地上进行侧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侧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侧压腿,右腿屈膝,上体向左侧俯,左脚向左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向上翘起,腿伸直,右掌屈臂向上、向左举于头上方,掌尖斜向下,掌心斜向左,左臂屈附于胸前,掌尖向上,掌 心向右,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左、向下压振。左腿做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拳术步法

  洪拳金锁连环步法是通过进步连环锁扣对方前脚或后脚,施以相合的劲,拧、别对方,令其倒地的动作。练习时先以基础的锁扣步为主,来回一条线单操。扣脚时以前肩及膝关节向下扣压,形成螺旋的拧合劲,做到身法与步法协调一致。

  待步法熟练后,再施以特殊的手法综合练习,形成精、神、气力、功。手、眼、身法、步,八法合一。应用时随实战之变化可连环锁扣对方。令对方顾上不顾下。顾前不顾后。步步锁扣。如环无端。

猜你喜欢:

1. 中国武术有哪些门派

2. 俞大猷的棍法

3. 红拳的内容简介

标签:西北武术红拳的精髓是什么()

上一篇:武术最厉害的武功是什么,感觉现在的武术都不厉害,现在最厉害的武术是什么?
下一篇:为什么练武术的不能打架,成年人练习武术还会挨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