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艺术创作特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11 00:08

社火艺术创作特点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地貌广阔,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在这个地方,曾出现过无数名流将相、英雄豪杰,也曾是无数文化典籍、历史典故的出处,更在这片土地上涌现过无数华夏文明,并延续至今,成为华夏文明的根源。关中平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民俗民间文化和艺术,上到节令习俗、建筑民居、婚丧嫁娶,下至饮食习惯、生产生活等,它们既是文明的语言表现,也是文化的行为符号。在关中地区,较为出名的民间艺术有很多,如秦腔、社火、剪纸、毛麻绣、皮影、农民画、布堆花、泥塑、马勺、陶瓷、秧歌等。在这其中,不少民间艺术已申请了“非遗”,如秦腔、华县皮影、凤翔木板年画、凤翔泥塑、澄城刺绣等,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早在2006年关中社火就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其分布范围较广,地区经济和文化基础不同,关中社火主要分为山区社火和平原社火两大类,每一类社火又可以被分为若干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山区社火主要是指丘陵坡塬地带的社火,多以地台社火、黑社火等小型社火样式为主,现在主要以陇县地区较为多见;平原社火则相对综合性较强,种类繁多,规模也较大,有车社火、马社火、抬社火、芯子社火等多种形式,宝鸡陈仓区的社火则属于这一类社火。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化气息浓厚,先后出现过不少文人墨客,帝王枭雄。社火作为这片土地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民俗艺术文化,自然也有着浓厚的陕西民风情怀在里面。社火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活动,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每逢年庆节俗时,社火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盛行于民间的每一个村落城镇。最早有过“社火”记载的是宋代范成大的诗句“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由此可见社火在民间的深渊与广泛。而每当社火开始之际,民众们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精心筹划和准备,奔走相告,在表演当天更是全村全镇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方能表现对社火的喜爱和崇敬之情。社火表演通常在一些重大节俗期间举行。陕西宝鸡地区的社火活动,通常在正月初五左右开始,从正月初五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方达到高潮。期间,社火队开始进行表演,家家户户都要在社火队路过自家门口的时候打开大门,鸣鞭放炮,一时间热闹非凡。到了正月十五,扭秧歌、舞龙舞狮、锣鼓队齐鸣,社火表演可谓达到顶峰,也使整个村镇的节日气氛达到了欢快的顶点。由于社火发源时间早,在历史的长河中,社火艺术早已融入了祭祀、乐舞、百戏、杂耍等多种民间元素。因此,社火的脸谱和服装道具也是吸收了百家之长,并加入自身演出特点逐步发展起来。

社火表演开始之际,远远望去就能看到社火演员们脸上浓烈的色彩和繁复的纹样。原始的社火脸谱,一般以红、黄、青、黑、白等颜色为主,将演员的面部涂满饱和的色彩,同时再用黑、白色等进行五官刻画及纹样细节的表现。这种线条粗细变化、色彩饱和效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往往全凭艺人们的心理感受进行化妆,整体效果虽说不像京剧、黄梅戏等戏剧妆容那样细致完美,却粗中有细,将所要传达的戏剧效果一一呈现,将人物五官神情、心理动态都一一刻画出来。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火脸谱的色彩除了传统的原色外,还会加入一些间色复色在其中,如橙、紫、蓝、灰等,通过多样化的色彩,表现更加丰富的人物内心情感及心理。除了社火的脸谱外,演员们还要根据自身扮演的角色特点搭配相应的服装道具,而在进行服装色彩的选择时,往往要搭配和脸谱本身互为对比的色彩。宝鸡社火艺人有“正面红脸披绿袍、粉红老年白蟒穿;红色花脸穿红蟒,头戴鸡翎紫金冠……”等口诀,如此一来,社火角色的整体形象即能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也能从视觉上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如图1)。除此之外,社火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们还要配用相应的道具来完善角色的表演。这些道具中,包括头帽、鞋靴、把子(武器)等,每一种道具的种类和使用也是极为讲究的,同时,制作是否精致,更是直接关乎到角色是否精致华美、扮相是否威武生动。这样的社火,可以说即粗犷豪迈,又不失细腻完整,通过夸张而又传神的艺术形象,生动传神地将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致。图1作为一场盛大的民俗庆典活动,社火在进行表演时还有相应的锣鼓仪仗队演出。一场社火演出从开始到结束,会有锣鼓演奏表演贯穿其中。这些锣鼓仪仗队的表演,除了能起到过渡和调节作用以外,还起到增添表演内容、烘托阵势的效果。队员们虽然不需要像扮演角色的演员一般进行复杂夸张的化妆,但是也要穿上相应的装扮,与整个社火表演形成相应的效果。一场社火表演还离不开热闹的乐曲伴奏。在社火队到来之前,人们老远就能听到仪仗队热闹的吹拉弹唱,这些曲子被称为社火曲子。社火曲子也称社火小调,包括秧歌歌调、旱船调、竹马调等,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在各地的社火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关系,社火曲子也有不同的内容。这些曲目或风趣活泼,或热烈明快,或清朗婉转……成为了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成为社火演出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近些年,随着社会改革的步伐,在社火的锣鼓队中,同样也与时俱进展示出更加符合当下社会潮流的内容,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展示也成为了当下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烈的脸谱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现了西北人民质朴而又豪气的性格,繁复的纹饰与细致的服装道具搭配,又从另一方面表现了西北地区人民细腻的情感。无论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无论面对的生活是辛劳还是富裕,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永远都会保持着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古老的社火演出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开始,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后,已逐渐转变成了民间节庆时期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千年之前,人们为了祭祀神灵而举行社火,千年之后,社火已从神坛上走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这一切的缘由,大概是民众们从对神的崇拜,逐渐转入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社火才能够在经历了千年文化转变后,仍然历久弥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毕竟,社火的存在需要人们精神的支持,而在崇拜神灵之后,我们更加愿意对美好生活表达自己由衷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赵德利.关陇社火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农,张西昌.宝鸡社火[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继友.民间社火脸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张西昌.宝鸡社火[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王杰文,刘魁立.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社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6]王杰文.民俗文化——民间社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