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民俗名村南康庄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01 14:03

南康庄村属石家庄市井陉县南王庄乡,村落四面环山,现有240户,885口人,以邢、张、马、王四大姓氏为主。翻开《井陉县志》,里面关于南康庄的描写很简短。“南康庄,位于井陉县城东南17.5公里处。人口800余人,耕地1500亩。据查,元大德年间康氏迁此立庄,故以姓氏名村,为康庄。为躲重名,民国初年改称南康庄。”

走进南康庄,一股山泉绕村,常年流淌,满山遍野的珍稀石头火焰石。千年古槐、邢家祠堂、明清古院、石佛寺以及跑灯、红脸社火、撵虚耗、晋剧、传统粉条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你讲述和证明着这个远近闻名和被人们称为风水宝地的民俗文化古村落。

一、千年古槐孕育悠久历史



在井陉县南康庄村,有一株据传为栽种于隋朝的老槐树,其十几米的身高、五六米的胸围让观者啧啧称奇,再加上当地流传的“老树养活村民”的传说,如今,村民已将老树视若神物,修碑供奉,希望老树永远枝繁叶茂,守护乡邻。当地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证实,老树至少已有千年光景,将考虑挂牌保护事宜。

这棵老槐树已生长了千年,胸围达到5.5米。传说有一年天下大旱,村民因此陷入饥荒,这时,有村民开始采食树叶,神奇的是,村民采摘旧叶后,新叶很快就会长出来,无论村民如何采摘,大树始终枝繁叶茂,最终,全村人从饥荒中挺了过来。对于这个传说,村主任说,这应该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缺乏科学根据,但这反映了村民对大树的敬仰之情。

在大树东侧有一块“槐树记”石碑,上面提到:“树出隋朝,因地肥沃、树壮茂、农人耕于此,每以树作荫。隋八年,田地灾荒,民无所获,食尽命危,唯此树之叶茂,民取叶充饥,食之叶复生,再食再生,民感激,视为神树,建庙谢之,每五月十三,聚会上供,自康人迁于庄,倍加爱之,叶茂冠伟,百里无双,民引以为荣。时代变迁,树貌犹损,今复修庄之古宝,望后人珍之惜之。”

大树自古以来就一直枝繁叶茂,见证了历史的风霜雪雨,在村民心中,大树俨然就是村子的守护神。抗日战争爆发后,村里一些血性男儿毅然从军、保家卫国,村民也与侵略者周旋。听说老树被村民视为神物,恼羞成怒的侵略者竟放火烧树,妄图以此征服村民,幸亏村民拼死护树,但南侧树身上还是留下了永难抹去的烙印。

随着时间推移,树身上的树洞一年年变大,流进去的雨水更是使得内侧树干枯朽,为此,村民急忙为老树披上了水泥外衣,希望老树万年长青。如今,老槐树下成了村里的“快乐操场”,早晨或者傍晚,往往会有几十名村民聚在树下休息聊天。

二、一村三进士,人杰地灵村



南康庄村现在没有康姓,邢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占到了一半人口。现在村里的邢家祠堂建于清光绪 19年,系村民为明湖广按察司副使邢端所建,邢端是南康庄村出来的第一位级别颇高、有典可查的官员。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这样记载:“邢端,井陉人,永乐举人。授监察御史,擢湖广副使。抚辑苗夷,甚有恩纪。秩满,父老恳留。卒官。”《井陉县志》里对邢端的一生有着生动的记述。邢端一生历经四代皇帝,政绩显赫,最后战死在南方沙场,至今井陉一带还流传着邢端的许多故事。

明朝永乐年间,除邢端外,该村还出过康宁、柴本共3个进士,这对于一个只有数百口人的小村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近现代,我国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张效曾,也是南康庄村人。此外,南康庄一块革命烈士碑上还记载着该村出过几十名为国捐躯的烈士。

三、民俗古朴,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井陉的特色民俗数不胜数,南康村亦是,目前小小村庄已有3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红脸社火、粉条制作技艺、跑灯、撵虚耗等为该村最具特色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跑灯



南康庄村明朝永乐年间,本村出了柴本、康宁、邢端三位进士。全村老百姓在自家门前举灯庆贺。大伙在春节、元宵节晚上,结合社火里面的阵法,举灯跑阵,后演绎成为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强身健体和观赏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跑灯”,为节日增加了欢乐气氛。

灯具有旗灯、宫灯、坛灯、猴灯、狗灯、公鸡灯、蜡灯、斧灯、表灯等各种动植物、生活生产用具造型灯。灯具由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用铁丝和高粱秸做成骨架,外面用画有不同图案的纸糊上,里面用稍粗一点的铁丝做一个架子插蜡烛,灯的一边留一个可卷起放下的小口用以伸手安装蜡烛,灯把是1米多长的木棍。跑灯时,由最年长传承人举旗灯,率领青壮年高举各种各样的灯具,按阵法奔跑,十分壮观。

南康庄跑灯流传在南康庄及周边地区。自明朝永乐年间传承至今,现在老人们能回忆起来的就有10代,第一代为康氏、柴氏和邢氏家族(明朝永乐年间),二代:张文贵(清朝),三代:张有(道光十年),四代:张跃林 (清末),五代:张四红 (诞辰1131年、已故),六代:张承泽 (诞辰121年,已故),七代:张喜栋(90岁,已故),八代:张义兵(79岁)、邢廷义 (72岁)等,九代:梁留玉(73岁)等,十代:邢会国(48岁)等。现主要传承人有张义兵、邢廷义、梁留玉、邢会国等。

南康庄跑灯具有参加人数多,阵势宏大,观赏性强等特点。它源于社火的跑阵,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群众参与性强,可以强身健体,促进社会和谐,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有着很好的社会价值;跑灯用的道具为各种各样造型的灯具,集手工制作、美术、编制等艺术于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跑灯这种民间艺术演出为特色表演,场面宏大,非常适合参加大型晚会的广场演出,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然而,近年来,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民间艺人年老,村委经济困难,投入少,演出难以组织,濒临失传。

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县文化馆多次到村下乡采访、挖掘和整理,鼓励恢复跑灯技艺。近年来,南康庄党支部村委共投资1.5万元资金,成立了南康庄跑灯艺术研究会,动员各家各户参与跑灯,给老传承人补助,对参与者进行奖励,派专人负责,加强领导和管理,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制订了出版光盘和阵图书籍,扩大宣传推介力度,组建跑灯表演艺术团,开展对外交流演出,发展文化娱乐产业等内容的五年保护计划,力争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跑灯艺术广泛传承、发扬光大。

2.红脸社火



南康庄村红脸社火,以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宋朝水浒传等传说中英雄故事为主,加以改编,四大回子主要有三战吕布、杨林对棒、任原打擂、蜈蚣岭,着古代戏装,戏剧脸谱化妆演出;跑阵有六鬼兴兵、八葫芦对籽、四门兜底、一蛇盘九蛋、狮子大张嘴、单牛扒杆、双牛扒杆等等。

传说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有一避难马流落于南康庄村,获救后觉得此地村民朴实厚道,为答谢救命之恩,遂传授武艺,教了四大回子,临走时嘱咐康庄村民,一定要守住四大回子,传承下去。后代主持张承泽1992年去世前也是一再嘱托,千万不要扔了四大回子,对外称南康庄村红脸社火为“少林派”,属中三路武功。已经没有可考证的解放前的社火历史历史。据在世的老艺人回忆,解放后情况:

第一代主持(拿蓝旗者):张士洪(1965年去世)

第二代主持:张承泽(1992年去世)

第三代主持:张喜栋(2004年去世);马双庭(2009年去世)

第四代主持:张玉兵(现年84岁,健在);邢庭义(现年79岁,健在)

第五代主持:王拉义、张国文、马梅平、张海庭、邢会国等。

南康庄社火演出时以战鼓伴奏,两面大鼓、锣、钹等,道具为兵器(历史传说中人物各自使用的), 服装为古代戏装,化妆为戏剧人物脸谱。2006年,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杜志华曾到南康庄对红脸社火进行过挖掘和专题采访。

南康庄红脸社火曾参加井陉县第五、十三、十五、十六届民间艺术节花会大赛,分别或二、三等奖;解放前后经常参加苍岩山福庆寺庙会,为护驾社火;经常参加龙阁洞、大王庙等周围的庙会活动。每到春节期间正月初一、十六经常在本村组织演出。

近年来,由于小孩子大部分在外地上学,老艺人体质弱不能继续表演,中青年拉家带口,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火训练和演出,所以演出时断时续,时起时落,濒临失传。

从2006年开始,村两委领导开始重视社火的保护工作,与县文化馆一起挖掘社火资料,制定5年保护计划,鼓励老艺人对年轻人和儿童的传承,许多十几岁的孩子逐渐加入社火队。随着村领导积极组织发动,演出活动增多,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2006年入选井陉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他传承人有邢娄小、张义兵、邢五子、邢三子、邢七奎、马吉祥、邢庭义、邢才苟、邢兵双、张贵楼、邢根祥、张吉吉、王凤山、梁尚玉、王二生、马录录、王孟云、张锁堂、邢秋祥、张舍兵、邢录兵、马兵虎、马墨文、李英堂、张海庭、王拉义、张海文、张海林、邢建林、张国文、邢积庭、邢玉柱、邢雪平、邢会国、张彦亮、邢永柱、马墨平、王珍义、张彦明等。

3.传统手工粉条制作技艺



山药粉条在当地何时开始流传无从考证,但历史悠久。传承人张垚平的先祖张世旺自幼学做粉条,练就一把好手,老人凭做粉条手艺养家户口,救济流浪苦命人。垚平的爷爷—张景玉,受先祖感化学做山药粉条,在当地小有名气,传承做山药粉条的张垚平,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传承做山药粉条原来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粉条工艺,能适应多种人的需求。目前“井陉南康庄粉条”,远销石家庄、山西阳泉、太原、北京等地,覆盖不断扩大,需求逐步增大。“井陉南康庄粉条”,形状没有严格的标准,主要有长方形、圆柱形,具有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等特点。不加任何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无大气污染,无水污染,食用安全,原滋原味,常食有益健康,是天然的山地农家产品,绝对的绿色有机食品。主要原料为山药(红薯)。将山药(红薯)挑拣后洗净粉碎,用石磨磨成沫状备用,大箩放在大缸上,将山药沫放入大罗中加水连续用杵子挤压,使芡液流入大缸中,大缸芡液满后为止。然后将大箩中杂质取出。大缸内芡液放置24小时,加水分次过缸,再放置24小时澄芡。然后将大缸中清水到出,将精致芡放入芡包,吊起芡包12小时后将芡取出晾晒,将芡碾成芡粉,开始用芡粉打糊煮糊,然后将的糊和芡粉放置在用奎架架好的大奎内和面揉面,将揉好的面团放入瓢内。等大锅内水开后,用力砸磕瓢沿使面团经瓢眼流入大锅中,在等锅开后用笊篱捞出,放入冷水中冷解后开始整粉,整好后将粉条放在粉杆上再放置粉架上晾晒。晾干后即可食用。

做粉条很讲究技巧,温度、湿度、认真掌握火候,才能漏出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透明的粉条。“井陉南康庄粉条”为传统农家手工艺食品,原料工具,充足简单,易于长期存放,方便运输。

“井陉南康庄粉条”为传统农家食品,历史悠久,井陉山药粉条,以当地山药为原料取材方便,本身营养均衡,含多种微量元素,富含植物纤维物质和淀粉,对人体具有丰富营养价值。食用安全,原滋原味,使人大开胃口,常食有益健康。能批量生产,是一项很好的特色食品。

四.靠山吃山打造美好未来

南康庄民风淳朴,民俗古朴,新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不仅举办大槐树艺术节,重修石佛寺,传承红脸社火、跑灯、撵虚耗、晋剧等传统民俗活动,开发荒山、发展养殖,大力发展经济。坑洼的小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边的垃圾场变成了农民公园,有了可以休闲的健身器材,新盖了大戏台。

从2000年开始,南康庄不少村民开始搞起了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村里已经有13家养猪场、11家养鸡场,不少村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邢国栋从2003年开始养猪,当时只养了一头母猪,现在他已成为了年出栏500头成品猪的养猪大户。邢国栋说,去年他家的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他未来的计划是自动化养猪,年出栏成品猪达到上千头。村民邢国文的养鸡场有8000只蛋鸡,产出的鸡蛋不用自己推销便有元氏、栾城的收购商上门来取货,然后销往南方各个城市。每年的收入,他自己称都能保证在10万元左右。

“养殖业的确让村里一部分村民富起来了。”村支部书记张锁双说,按照南康庄村制定的计划,今后将大力鼓励、扶持村民们搞养殖业。此外,靠山吃山,南康庄已经开始开发荒山,大力搞核桃采摘业。“还有村里的粉条产业,我们正在搞品牌化,打破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村主任张国文说,目前南康庄每年可以生产2万斤粉条,已经在井陉县创出了名堂,村委正在成立产业公司,让南康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用雄厚的经济实力传承发展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