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驿道上的古村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每年“二月二”万人空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2-25 00:10


阿寿跑鼓车

从阿寿回来已经两天,但耳畔还是不停响起节奏简单却铿锵有力的鼓点声;闭上眼,一幅幅鼓车飞驰的画面仍旧在脑海不停闪烁;深吸一口气,似又有一股浓郁的麦香从画面艳丽的花馍上飘出,源源不断地涌入鼻腔......这样的感觉让我不时地打开电脑,一遍遍翻看从阿寿拍回来的图片和视频,觉得这个初春之行真的太值得了。

阿寿村与我生活的小城隔河相望,位于黄河西岸、秦岭北麓的大荔县羌白镇,隶属于陕西渭南市,是一个夹在渭洛两水之间、有着5000多户大约15000人的大村,有东南西北四社共9个村民小组。这样的村子规模在整个关中平原都应该算比较大的了吧。

据了解,阿寿村坐落在盛唐时期的古驿道上,建村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因西魏时期在此地建有万寿殿、隋唐时又建永寿宫而得名阿寿,是为长寿之意。


阿寿女子进行社火表演

近年来,阿寿村声名鹊起,不是因村人豁达、长寿,而是其越传越远的民间文化。明清以来,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四社八堡十六庙,两座戏楼一台轿,面花锣鼓药王庙,二月二会好热闹”的美好传说。目前,传说中的十六庙和两座戏楼已经不复存在,但面花、锣鼓和二月二药王庙会却一直传承至今,且影响面和美誉度呈扩大之势,日渐吸引像我这样的摄影群体中人。据说,今年的二月二庙会上,就有来自数千里外的多个省份的摄影师们。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作为农耕文化深厚的华夏大地,很多地方都会办庙会、闹社火,敬神娱人,既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在春耕开始前进行的一场大狂欢。地处关中粮仓之地的阿寿也不例外,但阿寿纪念的是药王孙思邈。


阿寿药王庙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老家在耀州孙家塬(现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原村),耀州在大荔县西北,据传孙思邈到华山采药经过阿寿村,村民正遭受瘟疫之灾,药王遂在村边挖窑洞住下,然后采百草配良药,为村民治愈了病患,让村子重现生机。药王离开后,知恩必报的阿寿村民在村中建了一座“药王庙”,日日供奉,并告诉子孙们世世代代都要感恩药王的大德行。

按照世代沿袭下来的习俗,阿寿村的“二月二”庙会一般为三天,从正月的最后一天开始至二月初二。


阿寿二月二赛花馍


在药王庙里展示的花馍

第一天是向药王庙献面花,现在叫赛花馍。全村各居民组集中巧手农妇,用上好的面粉和独特的技艺,捏制出栩栩如生的药王庙建筑、人物和花鸟造型,然后敲着锣打着鼓,热热闹闹、恭恭敬敬地送到庙里供奉药王,然后一字排开进行展示,供村民欣赏、点评。若谁家的花馍被点赞,那一定是最光荣的事情,自豪与荣光会在脸上停留一整年的。


花苫鼓表演


表演花苫鼓的女子

第二天是“接药水”,接来的药水供村民饮用,保一年无病无灾、健康平安,以延续药王的医德之心。这一天是整个庙会活动的高潮,跑骡车、花苫鼓、舞龙、秧歌,包括现代的广场舞都会涌到街头表演。村里的男女老幼,人人身着盛装,顶着浓艳的妆容,满脸喜庆,在鞭炮声中,放开手脚尽情地敲锣打鼓、蹦蹦跳跳、呐喊吼叫。那种抑制不住的、发自内心的笑脸,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想主动参与进去,跟着吼上几嗓子,排出冬天淤积在心中的浊气,迎接春天的芬芳花香。


参加社火活动的年轻人

第三天是唱大戏,让忙碌了两天的村民和药王一起休息一下,静静地听着高亢的秦腔,看着台上的人间悲喜,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其实,阿寿二月二庙会上最吸引我的,是那恣意奔放、狂野不羁的跑骡车。

跑骡车是远古农耕文化和冷兵器战争遗留的产物,在黄河东岸的晋南一带,也有跑骡车的风俗,虽然使用的骡子不少,车也够大,但我总觉得缺点什么。


花布帘苫盖的骡车

阿寿跑骡车是由三匹或者六匹骡子拉着自制的3轮专用骡车,车上有华盖般的四方顶,顶上和骡车四周均用手工针绣着传统花鸟、人物图案的花布帘苫盖,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喜兴。四方顶可以升降,升上去后,车厢就可坐上锣鼓队成员。锣鼓队成员有男有女,一般是8人,由大鼓、小锣、大锣、大铙钹等传统乐器组成。跑骡车时,锣鼓队员、扛骡人、赶骡人、扒车人加上负责清理路面安全人员,一辆骡车大约需要30多人参与。

疫情三年,作为放开后的第一个“二月二”,今年的跑骡车相比往年要多一些,一共有8辆骡车亮相,可谓规模空前,观看者更是万人空巷,热闹异常。


指挥者挥动手中的三角旗


汉子们裸背跑骡车

记得是二月初一上午10点左右,东社的骡车在指挥者手中的三角旗的挥动下,锣鼓“咚咚锵锵”响起,跑骡车的汉子一声“呼哨”,负责安全的男子们挥舞着已经被握得光滑的木棒,将路上的行人和观众吆喝到路边,骡车就在“哒哒”的骡蹄声中向前冲去。

东社的骡车跑过,紧接着,南社的骡车就从另一条巷道里冲出,然后是北社、西社,8辆骡车一辆接着一辆,在数百米的村中东西向主街上依次来回奔跑。此时,锣鼓声、汉子们的吼声、车上的铜铃声与路两边密密麻麻的观众们的喝彩声,如春雷一般震响在阿寿村的上空,场面激荡人心,让人震撼。



骡车加上火把,社火活动达到高潮

夜幕降临后,跑骡车再次上演。夜晚跑骡车,当地人又称为“烧社火”,顾名思义,是点着火把跑鼓车。农历二月虽已是春天,但春寒料峭,骑在马上的汉子、扛骡赶骡的汉子和举火把的汉子竟都赤裸着上身,如同“楞娃”一样,在火把的映照下奔跑着、呐喊着,袒露和宣泄着最纯粹的欲望。


扛骡的男子

楞娃,在很多地方是一个贬义词,但在二月二跑鼓车的阿寿,却是男人们争着抢着要的一种赞誉,因为它在此时是勇敢、彪悍、热烈、野性的同义词。甚至在白天温柔地敲着花苫鼓的阿寿女子,在烧社火时也会把男人赶下马,自己骑上去,和裸背的汉子们一起狂野地展示女人的勇敢和豪迈。

作为一名摄影者,我不停地按下手中的快门,我知道影像的作用是记录,表达观点,现在还增加了解构和重建的影像新语言,但无论哪一种语言,我觉得都无法完整地把阿寿的状态完全完整地表达出来,似乎那是一种思维枯竭、笔墨用尽后的江郎才尽。


活动开始前,一位老人在帮忙整理花苫鼓


参加社火活动的“小演员”

活动结束时,听一位60多岁的老阿寿人说,村里80%的村民都有跑骡车、花苫鼓表演和面花制作的本领,每年二月二庙会时,全村家家户户出钱出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踊跃。“这是我们村的传统,也是文化,更是一种自发的表达。”老人其貌不扬,但说出口的话却是那么地悦耳,让我不由得不去赞美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阿寿,同时祝福阿寿人以及和阿寿人一样的所有人。大河乡土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