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临潼区油槐街道油街村,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关中高跷嘟嘟驴”的表演者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戏服,载歌载舞,神采奕奕。
十里八村的村民们早早在街道两旁等候,观看精彩的“关中高跷嘟嘟驴”表演。他们拿起手机记录着精彩的瞬间,为表演者的绝活齐齐叫好。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关中高跷嘟嘟驴”的表演者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戏服,载歌载舞,神采奕奕。
饰演嘟嘟驴的表演者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撒欢嘶鸣,时而又昂首勒缰;或卧、或立、或蹬腿尥蹶子、或两驴互相咬仗,将驴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表现出来。其表演风格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关中自古盛产毛驴,出产有一种个头稍小、活泼欢快的品种,被当地人称为“嘟嘟驴”。由于这种毛驴深为农家喜爱,遂衍生出一种在社火中表演的乡村舞蹈——关中高跷嘟嘟驴。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关中高跷嘟嘟驴”的表演者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戏服,载歌载舞,神采奕奕。
据“关中高跷嘟嘟驴”第六代传承人杜冬至老人讲,油槐街道槐李村南赵组的“关中高跷嘟嘟驴”起源于1880年左右,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关中高跷嘟嘟驴”既能随社火表演又能够独立表演,表演时一般由3至4人进行,分一人两驴、两人两驴两种形式。出场时,牵驴人手持驴鞭,随着场上节奏作出牵驴、调驴、排驴、拽驴和赶驴的动作。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关中高跷嘟嘟驴”的表演者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戏服,载歌载舞,神采奕奕。
据了解,油槐街道将以此次非遗社火表演为契机,进一步丰富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广大群众了解非遗文化、参与非遗保护,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