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农学女教授:离开胡适的日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27 08:58

纪念曹诚英教授(1902-1973)逝世五十周年

1973年1月18日,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在故乡安徽绩溪旺川村去世。

临终前,她嘱咐亲友把自己安葬在旺川村口通过上庄的公路边。人们都说,她是希望有一天,自己一生守望的表哥胡适魂兮归来,与她在那里相遇。

不久,遵照她的遗嘱,汪静之将她留下的所有文稿、日记和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或许,对于曹诚英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爱,而是为爱守候的感觉,这让无所适从的人生有了目标,给空虚的生命,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她,也是一个爱上爱情的女人。

重修后的曹诚英墓,墓碑上面写有“曹诚英先生之墓”的字样。墓碑的后面还有一块“曹诚英墓志”,上面写着:曹诚英(1902-1973),乳名丽娟,字佩声。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历任安徽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和沈阳农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成员。诗人,我国第一代女农学家

曹诚英:离开胡适的日子

文 | 群学君

01

1923年6月,32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前往杭州疗养。23日,他和侄子胡思聪住进了烟霞洞旁的烟霞寺,“半空虚阁有霞住,六月深松无暑来”,对于此时因为隐疾困扰而身心俱疲的胡适来说,这里是难得的休养胜境。

胡适在这里住了三个月。快要离开的那一天,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睡醒时,残月在天,正照着我头上,时已三点了。这是我在烟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下弦的残月,光色本凄惨,何况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继续这三个月的烟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过屋角去,不禁黯然神伤。

终其一生,胡适对这一段“神仙生活”念念不忘。多年以后,他曾经在小诗《多谢》中再三回味:

多谢你能来,

慰我山中寂寞,

陪我看山看月,

过神仙生活。

匆匆离别便经年,

梦里总是相忆,

人道应该忘了,

我如何忘得。

这个让胡适一生不忍割舍的“你”,就是在烟霞洞与他朝夕相处,缠绵厮守三个月的表妹曹诚英(1902-1973)。

胡适与曹诚英在烟霞洞

02

曹诚英是安徽绩溪旺川人,与胡适老家绩溪上庄一箭之遥。胡适与曹诚英,没有血缘关系,他同父异母的二哥娶了她同父异母的二姐,他同父异母的三哥娶了她同父异母的三姐,这种亲密的非血缘关系无以名之,姑且互称为表兄妹。

1917年,26岁的胡适博士赴美留学归来,成为北大教授。这位“新文化运动”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此时却选择尊奉母训,回安徽老家与小脚女子江冬秀成婚。

胡适与江冬秀

在婚礼上,15岁的曹诚英第一次见到胡适,她是新娘子的伴娘。至于曹诚英是否像坊间各种添油加醋的文字所言,所谓“一见胡适误终生”,当事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谁也不该妄论。不过根据常识判断,胡适那时已是举国闻名的新文化旗手,指点江山,风流倜傥,给安徽山村里情窦初开的姑娘留下深刻印象,自在情理之中。不过那时的胡适大概不会对这位小表妹记挂太深——用曹诚英的发小“湖畔诗人”汪静之(1902-1996,按辈分算,汪静之是曹诚英的远房侄子)的话来说,曹诚英尽管自有迷人魅力,但终究属于并不很漂亮的女性。

青年曹诚英

胡适婚后第二年,16岁的曹诚英也结婚了,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是上庄村的胡冠英。站在古典小说式的价值立场上,这位指腹为婚的夫婿,必须是一个反面人物,必须游手好闲或者冷漠无情,才会让曹诚英婚后“心境悲怆,郁结在心,酿成当时极为可怕的肺结核病”。然而这种说法恐怕不是事实,新婚燕尔,小夫妻还算琴瑟和鸣。1920年春天,胡冠英、曹诚英与汪静之、程仰之(1901-1950),四个绩溪青年结伴同行,走出大山,沿着几百年来徽商踏出的古道去往大城市杭州,只不过他们不是去做生意,而是去见识一个崭新的思想世界——三位男生一同考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曹诚英则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

他们是第一批受惠于新文化运动的年轻人,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崭新的思想世界的大门,是胡适先生为他们打开的。

在杭州,汪静之与朋友们组织了文学社团“晨光社”,程仰之和胡冠英、曹诚英夫妇都是这个社团的活跃分子,与他们时相往来,谊在师友之间的,是朱自清、叶圣陶这些新文化运动的骄子。

“晨光社”成员,右起:汪静之、曹诚英、胡冠英、朱自清、叶圣陶、程仰之

按照胡适传记作者江勇振教授的说法,在杭州读书期间,曹诚英充分展示了她“热情、外向、交游广阔”的“领袖型”人格,早为人妇的她,业余时间最热心帮着家乡的子弟张罗姻缘,却不浑然不知自己的婚姻已经暗流涌动。

1923年春天,曹诚英、胡冠英的婚姻走到尽头。直接的导火索,是夫家嫌弃曹诚英婚后三年不育。但是一桩婚姻的成败,旁观者的三言两语,实在并无足道。

只是多年来时隐时现,却从未离去的表哥胡适,即将在曹诚英的生活中,留下最凄婉悱恻的一笔。

03

关于胡适和曹诚英在烟霞洞的“神仙日子”以及此后的种种纠葛,包括江冬秀、徐志摩、汪静之、曾景贤等人轮番出台的生活戏剧,作家闫红曾有一篇长文《曹佩声:后五四时代的爱情》详细描述,文中曾经引用了曹诚英1923年5月29日写给胡适的一封信:

糜哥:

你的信叫我感激得笑了,我自发出你那封信之后,便困倒了,直到今天才起床。病仍是未好,不过一个人困在楼上很不便,饭是不吃的,可以不去问他。但是整日整夜的发烧,口是很渴的,我只有酒当茶的拿来解渴。

……

你问我为什么不能高兴,我也回答不出;我只觉得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脑所想的,无一件能令我高兴得起。就是我这样的身体,也叫我不能高兴呢。我所感当的:宇宙中只有罪恶,虚伪,另外是没有什么了。请你告诉我,我说的对不对?我醉了,狠醉了,因为我今天没有吃饭,只吃几口酒,所以狠醉了。我要去困一会再来。我不去困了,困着总是做些极无聊的梦,令人讨厌。

……

糜哥,你待我太好了,教我不知要怎样感激你才是!哦,我只要记得,世上除掉母亲哥哥之外,还有一个糜哥。

……

妹丽娟

12,5,29下午

(注:胡适原名嗣穈,曹诚英乳名丽娟)

1923年9月,曹诚英(左三)、胡适(左四)与徐志摩(左一)等到海宁观钱塘潮

闫红的评价是: 夸张的语气,过度的感触,一封典型女文青的来信。……女文青就是比一般的女青年更受欢迎,,她们夸张、矫情,际遇堪怜,需要解救 ……男人果然去解救她们了,其实是解救了他们自己的寂寞难耐。

当然,对于胡适这桩婚外的恋情,是非对错,留给后人评说就好。

1923年9月,曹诚英(右二)与胡适(左四)等在杭州

04

1934年,年过而立依旧孑然一身的曹诚英,在二哥曹诚克的资助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念的还是农学(学校和专业和胡适当年初到美国时一模一样,而胡适也确曾写信给昔日女友韦莲司,嘱她照顾曹诚英)。

三年以后,曹诚英在康奈尔获得遗传育种学硕士后回到祖国,先后安徽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担任遗传学教授,她是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单身女教授的生活,清苦而孤独。

绩溪小同乡程彩芬曾经为曹诚英做保姆,据她的回忆,40多岁的个头不高,头发齐耳朝后梳,面孔清秀,皮肤白皙,人有点消瘦。她喜欢穿蓝色旗袍,和蔼可亲,举止优雅,很有风度。“卧室里摆着一张单人床。洁白的床单和被褥,清洁干净,书房里摆有长方形的办公桌,还有一个"榻榻米"。所有物件摆放整齐,井井有条,生活设施基本齐全。”

常年独居的曹诚英如断雁孤鸿,身心俱伤。她常常抱病上课,坚持熬过每个50分钟,即使已无力气把一句话完整讲出来,她仍然坚持分两段说明。“下课铃一响,她赶紧在几条板凳搭起的"床"上休息。气还没有喘过来,上课铃又响了,她只好勉强爬起来,再捱过一个50分钟。”有学生回忆说,解放以后的复旦,曹诚英是唯一坐着讲课的教授,有时病得实在不能到校,她会把学生叫到家里,坚持上课。

中年曹诚英

因为体弱多病,曹诚英深居简出。她的常相往还的朋友圈,以少数绩溪同乡,例如汪孟邹、程仰之、石原皋为主。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同在复旦任教的汪静之。

汪静之遵循“五四”习惯,让孩子们叫曹诚英为“曹伯伯”,以示男女平等。汪静之的女儿汪伊虹说,“曹伯伯可以随便数落爸爸、笑爸爸老土……而爸爸一点都不生气。……有一次天黑尽了,父母都没有回来,我感到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便哭着跑到家住A区的曹伯伯家里而说不出话来,她是我唯一知道住址的爸爸的朋友。”

在儿时的汪伊虹眼中,“曹伯伯是留美的,她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情调,生活也很讲究,很有优越感”,曹诚英还请她喝过下午茶。“后来我才知道她心里其实是很苦。”

一位邻家小孩回忆:“(曹诚英)每晚要按摩足部,她的脚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得出是缠过小脚后放开的,脚的骨骼已经变形……她告诉我:我们乡下不缠小脚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接着又补上一句:"不过,你看我缠了小脚还是嫁不出去。"

这样的自我调侃,从一个独居的中年女教授口中说出来,只是无限的感伤。

1949年2月,曹诚英和胡适见了最后一面,从此天各一方,生离死别。终其一生,在她的卧室里,常年保存着两件东西:一块当年胡适为她在美国买的手表;一幅胡适亲笔书写的条幅。

晚年曹诚英

05

1952年9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曹诚英所在的复旦大学农学院除茶叶专修科外全部迁到沈阳。按照政策,年过半百又体弱多病曹诚英教授完全可以不去寒冷的东北,但是因为不忍放弃被她视为唯一精神支柱的学术研究,50岁的女教授,依然决定随院同行。从此直至1969年离开沈阳回到故乡,东北苦寒之地,却让曹诚英度过了悲苦人生中温暖静好的十七年。

曹诚英在沈阳农学院,先后讲授“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教学内容结合马铃薯种性退化研究而展开。她主持了当时农学系的十项科研项目之一——“马铃薯正方丛播”试验研究,“每当播种或收获时期,哪怕是在病中,也要拿个板凳坐在田里亲自照顾。”1954年,这项试验使马铃薯亩产达到了2163公斤,而当时马铃薯平均亩产仅为605公斤。

1956年,曹诚英教授被推举为沈阳市政协委员。她很激动:

我这样一个旧社会被人鄙弃的穷教书匠,今天也居然参与起国家大事来了。

我从没像今天这么专心致志地从事过理想的事业……为了把课教好,我想尽办法,收集最新的资料,联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充实教学内容。有病的时候,我也不轻易缺课,宁愿坐着讲授,不能写黑板就让助教帮着写。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尽到教师的天职。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党的恩情。

这样的文字,当然有很深的时代印记,但是对大半生凄苦一人的女教授来说,她在数千里之外的苦寒他乡,确实感受到了温暖。——1962年60岁生日时,几位长期照顾她的青年教师为曹诚英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他们精心制作了一块寿匾,点着蜡烛,每个人手捧礼物,从楼下到楼上,按顺序送上。张克威院长亲自祝酒,并特意请人照相留念。

1962年,曹诚英教授生日照。左起:陈其本、张克威、曹诚英、谢群、王缺、徐仁杰

06

1958年,曹诚英提前退休后深居简出,她的房间里没有电灯,一张旧床,一个书架,一个床头柜,,两把破椅子,唯一看上去值钱的一个旧皮箱,就是她的全部家当。退休后,她领50%的薪水,每月大约120多元。她把这钱分做三份,一份是伙食费,一份给保姆,一份存起来,从不挪用。

1958年,曹诚英与学生在沈阳农学院综合楼前合影

60年代末,曹诚英回到家乡养老。她曾经想定居胡适的祖籍上庄,但终未如愿。为酬遗憾,她捐资重修了上庄杨林石桥——那曾经是胡适外公出资翻造的。

除了为胡适的祖村修桥,那笔多年累积的存款被曹诚英拿出来,为村里买了第一台碾米机和拖拉机,此外每年资助200元给旺川小学,帮助解决民办教师工资。

1973年1月18日,曹诚英因肺癌去世。临终前,她嘱咐亲友把自己安葬在 旺川村口,通过上庄的公路边。人们都说,她是希望有一天,胡适魂兮归来,与她在那里相遇。

不久,遵照她的遗嘱,汪静之将她留下的所有文稿、日记和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或许,对于曹诚英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爱,而是为爱守候的感觉,这让无所适从的人生有了目标,给空虚的生命,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她,也是一个爱上爱情的女人。

参考文献

闫红:《曹佩声:后五四时代的爱情》

《离开胡适的日子:曹诚英的复旦岁月》

https://mp.weixin.qq.com/s/13NBjdKW95UuB-cC3HYncw

曹诚英教授在沈农的17年温暖岁月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