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被司马氏篡权真的都是刘放孙资引发的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20 17:36

历史上记载,在曹睿临终时,因为曹芳只有8岁,所以才要安排辅政大臣来扶持曹芳。最开始曹睿安排的是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以及曹爽,曹肇等人一起辅政,并没有司马懿什么事情。但后来在刘放和孙资的操作下,罢免了燕王曹宇,而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


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对于刘放和孙资基本上都是批判态度,所以形象都比较负面。但曹魏被司马氏所篡权是完全归因于刘放和孙资嘛?我们今天来一起读一读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读到曹睿终前托孤一事,从历史上记载之所以换上司马懿完全是因为刘放和孙资出于私人与曹宇等人的关系不好,所以才会换上曹爽和司马懿。所以在很多朋友眼里,曹魏时期的刘放和孙资就如同后世的明朝的魏忠贤或者清朝的和珅这样的角色。把曹魏后来被篡夺完全归咎于这两个人。

但刘放和孙资真的就是两个只懂得弄权和拍马屁的人吗?
其实如果我们看一下历史,真实的历史并不是完全如此,这两个人都是有着深厚的背景,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地方。


刘放,是汉广阳顷王刘建的儿子西乡侯刘容的后代,是汉室宗亲,跟刘备类似,刘放也是出生在涿郡附近,所以后来刘放依附了当时盘踞在渔阳也就是现在京津附近的地方军阀王松。

刘放的攀上曹家的枝头是因为刘放劝说王松投靠曹操,在刘放的劝说下,王松献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城,归附了曹操。刘放还替王松拟了给曹操的回复信,回复信很有文采,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所以曹操任命刘放为参司空军事,后来刘放就一直跟在曹操身边。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对刘放也非常器重,任命刘放为秘书令,后来成立了中书部门,任命刘放为中书监。要知道当时最早当时在西汉的时候皇帝为了抗衡朝堂的权力,成立了尚书部门,成为对抗相权的一个部门。到了曹魏的时候,尚书部门逐步归于朝堂,于是皇帝又成立了中书部门来平衡朝堂。所以中书监,中书令这两个角色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皇帝上传下达的中枢部门,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丞相。

刘放之所以能成为中书监,一方面是其文采确实非常好,受到曹操,曹丕和曹睿几代人的赏识,所以起草文件,诏书等实际上都是经过其手。此外就是对于这个特殊的岗位,信任是最重要的,曹家的三代人对刘放都是非常信任的,所以才有了刘放成为了皇家的代言人的角色。

当然历史上还记载当年诸葛亮和孙权想要联合进攻魏国,结果书信被魏国所截获,孙放在书信之中做了一些修改,改成了孙权想要投降曹魏,以此离间孙权和诸葛亮,导致当时孙权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可见刘放修改文书竟然不被双方察觉,其功底还是相当深的。

至于孙资,历史上只记载其小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但孙资能进入太学学习,证明其家庭背景也不一般。


另外孙资是太原人,应该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否则不会被身为太原王氏的王允所结识。大家对王允应该不陌生,就是使用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的东汉末年的大司徒,太原王氏本身就是贵族,影响力非常大,做到国家级干部一点都不意外。

正是因为王允的举荐,所以孙资才走上了仕途。

而孙资还有一个好朋友,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出现过多次,这个人就是在曹魏历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贾逵。记得当年曹操死时,曹丕不在身边,而曹操召的是曹彰。在曹丕继位前,曹魏曾经出现过危机,而当时就是贾逵站出来,拥护曹丕,才让曹魏渡过了那场危机,所以曹丕是非常感激贾逵的。而在周鲂诈降时,也是贾逵力挽狂澜,挽救了曹休。所以贾逵是曹魏的重臣。

正是因为贾逵的举荐,让孙资的职业生涯走上了快车道,先后担任曹魏的功曹、县令,参丞相军事。而当时曹操最信任的荀彧也曾经夸过孙资:“北方承乱丧已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吏乎!所以孙资得到曹操的信任是不意外的。而到了曹丕执政,曹丕更是任命孙资为中书令,跟刘放一起成为了权力中枢。

而孙资在曹魏的历史上,也曾经为曹魏做出过重大贡献。历史上记载孙资对曹魏的贡献包括:

黄初六年(225年),吴国境内彭绮举兵叛乱,宣言替曹魏讨伐吴国,有人提议趁机伐吴,孙资再次劝阻,认为彭绮造反,不会对吴国造成很大的危害。一年后,彭绮果然败亡。

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当时诸葛亮出师攻南郑,朝臣多主派兵征讨。孙资以太祖(曹操)征张鲁攻占城池不久失守为教训,劝谏曹叡据险固守,使蜀汉军徒耗兵力,曹叡纳之。后蜀汉军无功而退。

太和二年(228年),乌丸校尉田豫讨伐轲比能,击破之后退回马邑,轲比能率三万骑兵包围田豫。曹叡问计于孙资,孙资说:“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向来被轲比能归信。发诏书命令阎志说服轲比能,不必劳师动众自然可以解决。”曹叡从之,轲比能果然退兵放回田豫。

太和六年(232年),吴主孙权派周贺率舟百余护使臣渡海抵辽东,诱招辽东太守公孙渊背魏联吴。曹叡得知后欲讨伐,朝臣以为公孙渊受封重爵,与吴隔海,不会舍近求远,奉主吴国。孙资分析后,力主加兵辽东,歼灭吴军,使公孙渊畏惧不敢叛逆。曹叡遂派田豫、王雄分两路率军赴辽东,田豫击斩周贺于成山。同年十二月,公孙渊果斩吴使头颅献送魏都洛阳。孙资以功进爵左乡侯。

所以我们看到孙资在曹魏的历史上,一个是出身显贵,其次就是与当时的士族的关系都非常好,包括贾逵,田豫,满宠等人,是士人的代表。第三就是其非常聪明,对于事物的分析和预判也飞常准,所以得到了曹氏父子的赏识。所以孙资做到权力中枢的位置,是跟他的能力和贡献是匹配的。

而刘放和孙资作为曹操时代的老臣,一路辅佐曹操,曹丕和曹睿下来,他们之间也形成了很多的默契,同时也在朝堂内外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实际上也就代表了一方的利益。

而刘放和孙资为什么在曹睿指定辅政大臣的时候否定了最早指定曹宇等人的方案呢?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是因为刘放和孙资出于个人恩怨,跟夏侯献和曹肇等人关系不好,所以才废掉了最早的辅政大臣方案。但实际上我们如果再理一下这个名单,可能会发现未必完全是刘放和孙资的个人恩怨的问题。


我们看到曹睿的第一版方案中,是以曹宇为首,安排夏侯献,曹肇和曹爽以及秦朗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曹芳。这里面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是曹睿的叔叔,夏侯献是夏侯惇的孙子,跟曹家本身就是血缘关系。曹肇是曹休的儿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当年曹休和曹真可都是曹睿的辅政大臣。而秦朗看起来好像不是曹家人,但实际上秦朗是曹操的继子,其父亲是吕布的部将秦宜禄,曹操喜欢上了其母亲杜氏,所以把杜氏给抢回来,秦朗就成为了曹操的儿子。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版的辅政大臣方案中,实际上都是曹氏宗族。但这样的安排肯定是让站在士族一方的刘放和孙资不满的。在刘放和孙资的角度看来,宗族的权力过大甚至垄断,其实对于曹魏而言并非是好事。


而之后改变这个方案的导火索是曹宇的推辞。曹宇是曹操的儿子,也是大家熟知的曹冲的同母亲兄弟。而曹宇和曹睿从小长大,玩的很好,所以曹睿对于曹宇是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但曹宇的最大缺点就是有点懦弱,不能扛事情。所以当时曹睿要指定曹宇为辅政大臣时,曹宇坚决推辞,搞得曹睿有点无所适从。从而就向刘放和孙资咨询。对于刘放和孙资而言,其实站在曹魏的国家利益上,他们说曹宇不合适也是对的,因为如果曹宇过于懦弱不能抗事,那么作为辅政大臣,也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迟早被人利用。而如果辅政大臣过于懦弱,当时曹魏的政权并不稳固,南方还有孙权的东吴,西方还有蜀汉,在这样的压力下,曹魏很可能会走下坡路,走向灭亡。所以刘放和孙资才会对曹睿建议就不要用曹宇了。而当曹睿问那么辅政大臣应该用谁的时候,刘放和孙资提出的方案就是曹爽和司马懿。为什么用曹爽呢?也许正如《资治通鉴》所记载,曹肇和夏侯尚跟刘放,孙资的关系非常差,但反过来想,实际上也是说明曹肇和夏侯尚跟朝臣们的关系也非常差,所以如果重用曹肇和夏侯尚,可能还是会引发朝堂危机,作为士族的代表的刘放和孙资,是不希望看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才会推选相对温和的曹爽。而作为士族的代表,他们又推选了不是宗族势力的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为什么选司马懿呢?其实从历史上来看,并非是刘放和孙资当时就认定司马懿篡权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可能也是从曹魏的现状去看的。当时在曹魏,真正掌控军事实权的就是司马懿,而在当时的战争的状态下,司马懿这样的强权人物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司马懿还是曹丕任命的辅政大臣,让司马懿担任三朝元老两任辅政大臣也是不意外的。有这样的人在辅政大臣的队伍里,当皇帝非常年幼的时候,才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此外当时司马懿并没有篡位之心,其带兵常年为曹魏东征西讨,是曹魏的顶梁柱,如果不用司马懿,确实也很难说有其它更合适的人选。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刘放和孙资提议让曹爽和司马懿担任辅政大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而出于私心推荐司马懿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宗族独占权力,而是想让士族势力也分一杯羹,来平衡朝堂罢了。


而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反而是曹爽首先暴露了其野心。曹爽首先削弱了司马懿的权力,然后把朝堂大权都抓到了自己手上,将曹魏政权变成了曹爽的政权,这才引发了后面的郭太后与司马懿的联合,发动高平陵兵变。

所以从这段历史来看,即使当时没有刘放和孙资劝说曹睿更改诏书,当曹睿死后,幼小的曹芳只能被其它势力所裹挟,而曹宇懦弱,最终曹氏的天下仍然会陷入纷争之中,曹氏宗族的衰落其实从曹真,曹休死后就已经出现了,而当军权都落入司马懿手中时,司马懿的篡权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曹魏的江山,之所以出现危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曹睿死得太早了,南御东吴,西抗蜀汉,而又收复辽东,曹睿在曹魏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但曹睿三十六岁去世,还是让曹魏的政权出现了权力的空档。如果曹睿再多活十年,能活到其儿子长大,羽翼丰满,活到司马懿的过世,也许三国的历史就将完全不同。


所以不管是国家也好,企业也罢,在考虑接班人的计划时都要有危机意识,如何顺利的接班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势力的竞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如何在一个系统内部形成博弈的平衡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