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关镇
城关镇地处县城,镇区南至千河,北临北河,两河于城东部相汇。南、东、北三面为河水环绕,环境优美。古丝绸之路和历代通往大西北的关路、驿道,穿镇区而过。民国时期兴修的凤(翔)陇(陇县马鹿镇)、宝(鸡)平(凉)两条干线公路,从镇区分道,通往陇东和陇西北。正在修筑的宝(鸡)、中(卫)铁路陇县车站与镇隔河相望。自北周明帝二年(558),陇州、陇东郡、?F阴县在此筑城建镇以来,至今1430余年,一直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委、县人民政府分驻西大街和东大街,中共城关镇党委和镇人民政府驻西关街。
城关镇清代属州西乡廓下里。民国时期属二区(中区),镇区街巷分置民权街(南大街)、中山街(东大街、西大街)、新华街(西关街)。解放初置城关市,后改称第四区,旋又改称城关区。1954年改称城关镇。1958年为红旗第四人民公社。1961年称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从城关人民公社分出单独建立。镇区总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00亩。共有29条街巷路,设1个居民委员会,7个居民站,东街、西街、南街、西关4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1990年末总人口为1.88万人。其中回族315人,维族、蒙古族各1人,满族10人,余为汉族。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616人,占总人口的35.19%。
建国前,镇内街窄房矮,沙土道路,晴天飞尘障眼,雨天泥泞难行。开业铺肆有商业、服务业等6个行业124户。手工业作坊14个行业256户,工、商户多数兼务农业,市面不甚景气,文化、教育、卫生比较落后。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关镇的市容建设和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新建千河、北河大桥各两座,改变了往昔水落淌河、水涨断行的历史。主要街道得到拓宽,路面得到硬化,埋设了排水和自来水管道,安装了路灯,修建了143栋楼房,新辟了北关路、文化路、新建路、炭市街4条大街。修筑了千河、北河防洪堤坝。新建了两个固定集贸市场,购销两旺,市容整洁。镇内有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共6所,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齐备,一个新兴市镇正在崛起。
二、东风镇
位于县城东17公里处,是全县第二大镇。东与千阳县接界。明代属东凉里,清代属东北乡东凉里,民国时期改名娘娘庙,属杜阳镇联保。建国初,属杜阳区,置娘娘庙乡。1954年建娘娘庙区。1958年建红旗第三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东风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镇。镇区南部属千河、梨林河川原区;北部是千山丘陵沟壑地带;东部窑场村海拔800.2米,是全县最低点;北部最高山峰相公山海拔1051米。宝平公路穿镇而过,又是东(风)八(渡)公路的起点,交通便利。总面积81.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3万亩。辖16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68个自然村。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东风街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集市在抗日战争期间,随雍兴公司娘娘庙煤矿的开办而兴起,已有60余年历史。农历双日逢集,是本县东部和千阳县西部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地。
三、八渡乡
清代属州南乡梨林里。民国23年(1934),属二区(东区),置八渡镇联保。29年(1940),置八渡镇。建国后,置八渡区。1956年,属娘娘庙区,置八渡镇乡。1958年,属红旗第三人民公社,置八渡管理区。1961年,改设八渡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八渡街是乡政府所在地。因地处安沟、柳沟、王家沟、薛家沟、马泉沟、牛沟、沙沟、沙原沟8条河流交汇处的北岸而得名。位于县城东南32公里的关山峡谷中。东南接宝鸡县新街、香泉乡,北连东风镇和杜阳、牙科乡,西界关山乡。自明、清时代就有集市,农历双日逢集,是附近山区货物集散地。总面积27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万亩,占总面积的11.69%;林地32.13万亩,占总面积的78.25%。其余10.06%多为荒山草坡。是全县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出产药材、茅栗、黑木耳、生漆、沙棘、核桃,有珍稀动物香獐等。辖11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86个自然村。
四、麻家台乡
麻家台乡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的千山山区。东连千阳县,东北接甘肃省灵台县,西邻河北乡,西南与杜阳乡和东风镇相连。1949年属杜阳区。1958年属红旗第三人民公社。1961年设杜阳人民公社麻家台管理区。1962年为麻家台人民公社。1984年改置为乡。面积78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万亩。设9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有69个自然村。
五、杜阳乡
杜阳乡位于县东125公里的千河北岸。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在此置东秦州、陇东郡、?F阴县(后改为杜阳县)三级政权,至北周明帝二年(558),州、郡、县治始迁到今县城址。清代名杜阳里。民国时期名杜阳镇。建国后初设区。1956至1960年,先后归属娘娘庙区、红旗第三人民公社和娘娘庙人民公社。1961年设杜阳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为乡。
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杜阳街。明清时就有集市,农历单日逢集。全乡面积74.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万亩。辖16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55个自然村,3206户,1.43万人,是本县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六、牙科乡
牙科乡位于县城东南。东连杜阳乡,南接八渡乡,西邻天成乡,北接东南、?俚紫孪纭6?鞒?7公里,南北宽4公里,总面积60.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6万亩。设16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村,2776户,1.27万人,乡政府所在地牙科村距县城9公里。
民国时期乡域属八渡镇。建国后属八渡区。1955年析属八渡、东南二区。1957年设乡,属娘娘庙区。1958年属红旗第四人民公社。1962年建牙科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七、东南乡
东南乡位于县城东南。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2万亩。设18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1989年末有5956户,26万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乡。
民国时期,东南乡属中区东南乡联保。建国后分属杜阳、城关、八渡区。1955年设东南区。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东南管理区。1961年成立东南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为乡。乡政府驻地梁家村,距县城3公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盛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乡村企业发展快。边家庄、河沟一带的芦苇、竹木条编织历史悠久。
八、城关乡
城关乡是县城郊区。周围与城关镇、曹家湾、温水、唐家庄、杜阳、东南、?俚紫碌认缃尤馈6?鞒?2.5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39.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3万亩。设10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28个自然村。1989年末有3379户1.5万人,其中回民14户76人。
民国时期,城关乡先后属中区、西区辖地。建国初,成立城关市。1951年改称第四区。1952年改名城关区(包括除北坡、赵家坡以外的现辖村组及梁家村、菜园、郑家沟、桑家咀)。1954年改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分设为城关镇(驻西关街)和城关人民公社(驻朱家寨)。1984年改社建乡。农业条件好,乡村企业收入已超过农业收入。神泉等村的葡萄驰名省内外。
九、?俚紫孪?BR> ?俚紫孪缥挥谙爻俏髂稀6?佣?舷纾?狭谘揽葡纾?髁?斐上纾?币郧Ш佑氤枪叵缥?纭O缯???俚紫麓澹?嘞爻?公里。总面积47.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4万亩。辖12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共有44个自然村。1989年未有3537户1.5万人。
民国时期,东部属西乡联保(驻城关),西部属天成乡联保(驻天成堡)。建国后,西南大部地区属天成区,东北部分属城关区。1958年分属红旗第四、第八人民公社,后为东南人民公社,置?俚紫鹿芾砬??962年成立?俚紫氯嗣窆?纭?984年以社建乡。麦枣村的大葱、?俚紫麓宓拇笏猓?谙啬谕飧河惺⒚??/P>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