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旦刚过,南方正是雨雪绵绵的时节。陕西陇县实验中学校长孟小军顾不上回到学校给教师们送去新年祝福,带上4名骨干教师,迎着2019年的第一场雪,匆匆踏上了前往一座南方小城的列车。 小城名叫监利,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名气不大,不通火车,需要辗转好几番才能抵达。但因为一场特别的开年活动,这个冬天监利吸引了不少像孟小军一样的学习者慕名前来。 1月3日,由中国教师报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主办的“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在监利县举行,本次活动以“课堂转型·学习共同体”为主题,围绕课堂转型的策略与方向、合作学习的“痛点”与“难点”展开深度剖析。尽管活动没有发布招募启事,但得知消息的校长、教师还是纷至沓来,远至北方的内蒙古,近至相邻的湖北省洪湖市、石首市等,1000余人将会场挤得满满当当。 “学习的热情充塞了我们求知若渴的心房。”一名参会教师说。 我们的课堂怎么了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究竟如何转型?这依然是许多一线教师高度关注的命题,也是吸引他们前来“取经”的重要动力之一。 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在学校这个场域中,课堂无疑处于核心地位。课堂变,教师才变;教师变,学校才变;学校变,教育才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在会上表示,课堂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和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课堂样态还不尽如人意。 “全世界先进的教育都已经换了赛场,而我们却还让自己的孩子在旧有的跑道上拼命。我们的教育必须离开旧有跑道,让孩子迈入世界公认的教育新赛场。否则,在陈旧、封闭的跑道上,我们的孩子跑得越快,距离教育的本质就越远。”回应课堂教学的症结这一主题,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田保华表示,全球主流教育一直在关注人的意义,而我们的课堂却依然充斥着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 课堂之弊,已积累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林忠玲梳理了当下课堂上存在的“十大病症”,包括“瘦小症”“唠叨症”“急躁症”“软骨症”“贪食症”等一系列“怪现状”,深刻反映了当下课堂中的种种偏离教育航向的行为。 比如,当教师患上“急躁症”,他会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等学生说完,强行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学生已经懂得、可能会懂的教师都要讲给学生听。当教师患上“软骨症”,教师可能抓不住学习重点,在枝节上浪费时间,在非学科本质的内容上耗时费力。 在林忠玲看来,每一种表象的背后都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把握不足。比如,教师之所以患上“急躁症”,在于他们不懂得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教师之所以患上“软骨症”,在于他们忘记了学科应当有自己的坚守和风骨。 一线教师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的课堂还出现了一种情况:许多看似客气、礼貌的背后其实是虚假交流,课堂看似有合作有交流,实则还是没有实质性对话、没有生成;有些教师自己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了,但课堂没有充分倾听,没有积极思维,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生命成长,这不是理想的课堂。”内蒙古赤峰市明德小学教师万素丽在分享中说。 课堂,究竟拿什么献给学生?田保华提出,教育改革最终要发生在课堂,课堂是一种生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堂里寻找到共同的家园。只是,家在何方? 要找到回家之路,必须针对课堂的弊病“开药方”,林忠玲说,重塑课堂必须靶向发力,构建以倾听关系为主的新课堂——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生命,从关注如何教走向关注如何学,从灌输中心走向对话中心——如此,课堂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改课深化课改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曾说,从总体上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未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还未真正得以改变。因此,课堂教学仍是当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就是重点、难点。由此,成尚荣提出“课改”一定要“改课”。 “以改课深化课改”也是本次活动的主题宣传语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用的精力最多,在改变教学方式上用的力气最足。”万素丽说,我们不要坐等教材和考试方式的改变,而是要主动改变自己。 针对课堂弊病,林忠玲提出,改课要坚守教育常识、坚守儿童立场、坚守学习本质,他同时提出了以“学习共同体”为指向的课堂改革之路。在林忠玲看来,“学习共同体”课堂至少拥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一是安全、润泽的课堂环境;二是以倾听为主的学习关系;三是设定高水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挑战高质量的学习;四是形成交响的课堂。 1月3日,北京市特级教师张宏伟、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秦亮、上海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郑艳红分别在监利县章华小学、翔宇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监利一中与三位本地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完美呈现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特质。 郑艳红当天上了一节“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静悄悄”的语文课,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郑艳红首先训练学生倾听的基本规则:凝视听,不打断,给回应。接下来的时间里,郑艳红一再强调“与同桌相互轻声交流”“倾听对方的基础上”,甚至在某个时刻,她似乎闲了下来,悄悄藏在教室的一角,甚至悠闲地捧起一本杂志看了起来。 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也并非全是静悄悄,它对教师最大的考验是设计冲刺挑战性问题。当天,郑艳红设计了一个“母亲到底是高兴还是无奈”的问题,在7分钟思考交流之后的分享环节中,持三种观点的学生“唇枪舌战”,掀起了一场课堂高潮。 “当她安静,分明告诉大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可以超脱其外。当学生分享起来,他们用事实证明,只要无限相信,学生就会还课堂无限精彩。”林忠玲在观课后说。 陕西省陇县实验中学教师马红娟作为学情观察员,坐在距离黑板最近的小组中,近距离观摩了这堂课。“以往的课,是教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大的受益者是认真听讲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课,是教师引导下的全体学生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马红娟说。 与此同时,另两个分会场依然精彩,秦亮在有趣的实验中让学生探索金属化学性质,在宽松润泽的课堂氛围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奥妙;张宏伟则化身“数学疯子”,“以全景,育全人”的课程建构理念呈现了他的“全景式数学”。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改革,正是由‘教师教的场所’切换为‘学生学的场所’,是完成了一种‘学与教的翻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马红娟感慨地说,未来的教育,需要超越知识界限,要有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拓展。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里,正实现着这种超越。 从单向走向综合 学习共同体的探索为“改课”提供了方向,但“改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转型还需要寻找更多的支撑。 没有一种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改革,当单项改革无法解决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的诸多疑难杂症时,综合、系统、完整的改革是未来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 田保华认为,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在进行综合性教育的探索,比如关于项目式、团队合作、多学科融合、问题导向式、人工智能辅助、体验式、探究式等多样的学习形态。 在目前,超越学科、超越教材的教学探索已变成可能而且流行起来。 “分科学习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人最早站在世界面前认识世界的时候是没有学科的。”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首届荆楚教育名家徐莉在演讲中提出,我们的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回馈,给予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这一点,特级教师张宏伟在当天的演讲与公开课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在现有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上,关于几何的介绍几乎全是非欧几何,但事实上几何是欧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统一。在张宏伟看来,目前的几何学启蒙是不完整的,他特意在自己的数学课上加入了新奇、有趣、好玩的罗氏集合、黎曼几何、拓扑(图论)和分形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 在教学形式上,张宏伟更是独具一格,他主张从生活出发重建数学教学方式。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传统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分纸、分图形、涂一涂来学习。但张宏伟设计了“舌尖上的分数”这一课: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他拿来蛋糕向学生提出:只有切出比较标准的1/4,才有资格吃;先吃1/4,再把剩下的3/4放到嘴里,体会口腔的感觉、吞咽的感觉。 “这节课上,学生不仅用视觉,还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地感受数感,全身心地认识分数。”张宏伟说。 不仅如此,张宏伟还将音乐、语文、物理等多种学科融入数学学习之中,建设了跨领域的融合性项目课程。 这些可贵的探索,都在回应一个命题:让孩子看见更多的可能。 “什么样的教育是最有价值的,那就是让孩子以适合自己的进度、方式学习,可能比我们把自己认为的所有好东西全部教给孩子更重要——那就是尊重孩子学习当中的特色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选择机会。”徐莉说。 如此而言,教师的成长与探索之路依然漫长。 “一个人如果对课堂改革满怀激情,就能让一个孩子、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所学校发生改变。为真学而教,我们身负重塑课堂的使命,是时候去做好你自己的分内之事了。”林忠玲呼吁,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更多相关内容见4-5版)
课堂转型,转向何方?
本报记者 黄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