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性质认识分歧原因浅探-毕业论文.doc.doc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18 23:43

目录
引言 1
一、当前对汉字性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
(二) 表意文字 2
(三) 意音文字 3
(四) 表音文字 3
(五) 语素文字 4
(六) 其它 5
二、对汉字性质认识分歧的原因 5
(一) 判定汉字的性质时, 各家所持的标准不同 5
(二)混淆两种基本范畴——造字原则与文字功能 6
(三) 对汉字的处理分析角度不同 7
(四) 名称概念模糊不清引起混乱 7
(五) 比较对象所处的比较层面不一致 8
(六) 研究的方法和材料的取舍不一样 8
(七) 受西方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束缚 8
(八) 汉字本身的复杂性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汉字性质是汉字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关于文字分类的命题,研究讨论汉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汉字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根本属性,或者说汉字体系到底属于何种文字类型的问题。文字类型问题的研究始于西方。19世纪末,英国的泰勒首先提出了文字发展三阶段的演化公式: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个阶段。之后,前苏联伊斯特林、英国葛劳德、美国布龙菲尔德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把文字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发展阶段。1916年,索绪尔首次把世界文字分成表音和表意两大体系[1]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0世纪初,这些理论传入中国,对我国的汉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学者接受了西方的三阶段论主张,并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开始研究汉字的性质问题。上世纪20 年代,一些学者接受西方语言学文字体系划分的理论,从这时开始,关于汉字性质的争论便几经高潮,尤其是80 年代初期以后,汉字性质的讨论成了汉字学研究的热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研究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等原因,再加上汉字自身的复杂性,因而至今尚未得出一套比较一致的意见。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汉字性质认识的分歧,会直接影响汉字理论的研究水平以及汉字的教学与应用等。本文拟对汉字性质的主要认识进行介绍, 并结合自己对此的理解,谈谈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一、当前对汉字性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从笔者所能查阅的相关资料统计,总共有二十多种说法。主要类别如下:
(一) 象形文字
上世纪初,孙诒让在《名原》中最早提到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原始象形字”、“省变象形字”、“后定象形字”。孙氏提出了三个阶段的“象形字”概念,从那之后,古汉字被称为
“象形文字”几乎已成为一种****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也一直不在少数。比如1940年吴玉章撰著的《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他认为:“中国的汉字注重形体,表示一个物件的词,就是这个物件的图形“每一件事情也按照事情的意义表示出来”这种就叫做象形文字的系统”。 1943年云中先生在《真知学报》2卷6期上发表《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字学》一文,他说:“中国文字无论如何衍行,不能脱离象形形式,此为中国文字之特殊性,与中国语言有密切之关系。”[3] 余新仁,[J].语文学刊,2006.
3]
(二) 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概念来源于西方。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
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的。
20年代,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字形义学》时把世界文字总括为“意字”和“音字”两类,他说:“综考今日世界所用之文字,种类虽甚繁多,我们把它大别起来,可以总括为两类:(1)意符的文字,亦谓之意字,(2)音符的文字,亦谓之音字。意字的性质,不以声音为主,而以表示形象为主,用文字来形容事物之状态,中国的象形、会意各字皆是;音字的性质以表示声音为主,大都是由意字转变而来的,如欧美各国通用的拼音文字,中国的形声字皆是。”沈氏所说的“意字”和“音字”就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字母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非字母文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同表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孙均锡著《中国汉字学史》中指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里的词和词素有音和义两个方面。作为文字符号,它不是表音的就是表意的。从本质上说,汉字不是表音而是表意符号,就是说它并没有变成字母,它同语言的声音的联系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直接的。”
目前,郑振峰从汉字构形的发展角度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