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见证脱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17 13:05

文 | 乔晓光

熙地社火演艺公司演员在关山草原表演步社火。2018 年10 月3 日,薛海亮摄影

我几乎每年都会考察黄河流域的乡村民间艺术,至今已有20 多年。这次接受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 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的乡村调研与拍摄创作任务,就带队又来到了曾经熟悉的陕西乡村。但这次是从扶贫工作的视角展开调研,记录乡村脱贫过程,是之前我不曾有过的经历。我和团队成员都经历了一次独特的调研工作,有幸见证了乡村脱贫攻坚的决定性时刻。

民间艺术就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从艺术里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了村庄,也看到了一方乡土的自然与文化。所以,经过多年乡村民俗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我们对乡村的贫困并不陌生。而这次陇县调研,使我们更深入地靠近了村庄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接触到了以往那些没有深入过的细节。此外,我们还靠近了在乡村一线工作的扶贫干部、第一书记,以及贫困户与致富能手。村庄里的新老故事在不断地触动着我们,更多直面生存的难题凸显了出来。昔日慰藉生存情感的民间艺术已衰退了许多,村庄里的生活困境也使民间艺术成为节日生活稀有的点缀。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生存理念,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旧观念交替的村庄,也看到了乡村走向未来的一个新起点。

城关镇北关村90 岁的王仍燕奶奶每年都会给家里的窗户贴上自己剪的窗花,这在村里是独特的一户。2018 年11 月5 日,张冬萍摄影

尹芳芳展示自己制作的团花。2019 年1 月31 日,张建摄影

河北镇东坡村朱玉娣正在往老房子的窗户上贴窗花。2019 年2 月2 日,薛海亮摄影

陇县地处关中,古称“陇州”,是农耕文明发生比较早的地方。陇县的黄土层比较厚,土地肥沃,光照好,以梯田为主,适合农作。但这些曾经的农业优势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渐渐失去了竞争力,陇县成为国家级贫困县,进入21 世纪后有10 个村庄成为深度贫困村。截至2018 年初还有60 多个贫困村,2019 年4 月基本实现走出贫困县的标准。我们看到了陇县在脱贫路上的拼搏努力,也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扶贫的决心与力量。所以,这次全国性扶贫工作的开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举措,也是中华民族由农耕文明转型现代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

然而矛盾的是,一方面我们希望城市化进程覆盖更多的乡村,使农民早日进入现代城市生活,使已经长期在城市打工并适应城市生活的青年农民工能够早日成为真正的城市公民,而不是一个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却因为没有户籍而毫无保障的城市暂居人。另一方面,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也因为贫困,许多地方的村社日常生活中保留和遗存了许多积淀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这也是我们民族活的文明。这个文明中不仅蕴含着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也遗存了诸多的文化物种。21 世纪前30 年是乡村许多传统文化物种的衰退流变转型期,一些物种由于失去生活的需求成为濒危物种而消失。因此,村社的一些文化传统在结束自发传承的时代后,也因乡村文化需求的内驱力衰退而停止了。

村社文化的矛盾在于现实生活与原有文化传统出现了此前未曾有过的不和谐性,彼此已逐渐失去原有的依赖关系。在乡村的习俗生活中文化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存在,生活在变,文化自然受到了影响。文化一方面是对生活变化的适应与发展,另一方面却是失效后的自然淘汰。21 世纪初以来我国开展的非遗保护事业,在很大一方面关注的是文化的传统形态。发展需要创造,创造就会产生新的物种,新的文化物种也是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其新的适应功能。但现实发展不是用新事物替代旧事物这么简单,乡村文化的创造依然需要文化传承主体的自发选择与接纳。

其实在20 世纪90 年代,乡村已经经历了自己最后的平安夜,传统乡村小农耕作的贫困趋势在20 世纪末已经形成。20 世纪80 年代,从乡村走出近2 亿农民工,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农民工潮,都是中国近100 年发展史上最壮阔的史诗,也是由农民创造的历史史诗。中国的农民在生存的底线上蕴藏着巨大的承受能力和奋斗精神,今天农民工潮背后的支撑,就是农民自身的生存精神。

应当说,陇县的一些民间艺术类型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像皮影戏、木偶戏、剪纸、刺绣、编席、木版年画等传承已经陷入一种不可逆的困境,而像秦腔、社火、花灯虽然还在生活中表演和使用,但其衰退与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民间艺术,和与丧俗相关的手工艺传承保留得相对好一些,这是村庄文化身份最后的底线,也是农民生存观念中仍然保留的一些根性的东西,更是民族性中集体潜意识的存在。

调研中的许多细节都使我们隐约感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创造时代正在乡村中悄然开始,面向未来,这就是一个快速变革发展的时代。

54 岁的前场表演艺人李列珍正在挑线,皮影戏曾是很受村民欢迎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2018 年8 月21 日,张冬萍摄影

陇县华艺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刺绣作品。2018 年10 月29 日,张冬萍摄影

演峪山村步社火。2019 年2 月10 日,薛海亮摄影

陇县张家庄村正在点火罐灯的娃娃。2019 年2 月11 日,张冬萍摄影

图文摘自

《古乡厚土——陇县乡村扶贫纪实》

主编:乔晓光

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定价:7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陇县为驻点地,自2018年8月起,陇县驻点调研创作项目组一行5人6次到陇县做调研与回访调查,走访了20多个村庄,深度采访了20多个乡村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干部,也采访了陇县县委书记,并一同走访调研了乡村扶贫工作中的典型个案。其后则着重叙述了陇县当地的民俗艺术,以及以脱贫个案的形式展示了当地是怎样以民俗艺术为依托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

系列图书推荐

“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 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系列图书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等15个驻点地的调研创作为素材,运用摄影、绘画、视频、文字等多元化手段,全面展现这15个具有代表性的驻点地的脱贫攻坚过程和取得的成果。透过典型人物和鲜活故事,记录下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反映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给贫困地区带来的深刻变化,讴歌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留存一份宝贵的脱贫攻坚时代影像。

包括《十八洞村脱贫记》《石榴红了——淅川脱贫档案》《古乡厚土——陇县乡村扶贫纪实》《迈过石门坎》《光耀州城》《科尔沁草原上的脱贫路》《沸腾的西海固》《寻乌——寻迹脱贫攻坚路》《梅林村——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影像档案》《一“页”鱼龙舞》在内,该系列图书中的10册率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限量珍藏版同步发售。

原标题:《影像见证脱贫|陇县扶贫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