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当代剪纸艺术研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10 02:19

最新艺术与非遗工作

编者按:世界剪纸艺术

中国是世界剪纸的原乡,世界最早的剪纸就产生于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宝鸡陇县、敦煌、新疆吐鲁番三地考古发现的剪纸实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剪纸悠久的历史,以及至今仍活态传承的现实,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独特的纸文明现象。

三四世纪,造纸术首先在亚洲地区得到了最早的传播;7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10世纪以后造纸术开始传向欧洲,至文艺复兴时期造纸术在西方已得到普及,逐渐取代羊皮纸。中国古代剪纸的传播、交流与融合是如何开展的,这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但剪纸的文化传播与融合不会是孤立发生的,也不会简单依托于造纸术传播的路径去进行。丝绸之路考古发现的剪纸,以及这个区域今天仍然活态的剪纸遗存,都呈现出中外多元文化影响的痕迹。中国的传统剪纸是区域性民俗生活的产物,依托于区域文化信仰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的需求,并有其约定俗成的纹饰谱系和具体的民俗使用功能。剪纸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与媒介,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传统剪纸,同样具有这个基本的文化属性。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为剪纸成为世界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21世纪初,我们在中国剪纸申报世界非遗名录的过程中,已经基本了解到世界剪纸艺术的大体分布,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有关剪纸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具体信息,仍是一个文化盲区。我们在后续十多年中国剪纸多民族基础田野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中国剪纸与东亚和南亚一些国家传统剪纸的关联,也发现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非纸材的剪制传统与北亚及世界萨满文化区域的关联。我们不能把中国剪纸的历史生成与发展游离于世界剪纸领域的文化视野之外,从中国剪纸看世界剪纸,从世界剪纸反观中国剪纸,这应当是一个双向互补的文明认知视野与方法观,其中包含着许多我们未知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仉凤皋先生陆续编著出版了《日本剪纸艺术》《外国剪纸集》《中外剪纸艺术》等画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剪纸艺术先行的推介者。但整体上讲,我们对国外剪纸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还未开始。

关于中国古代剪纸传播的研究还是一个有待发掘的领域。日本至今保留着中国唐朝时期的剪纸,在古代的日本,中国的造纸术、佛教、道教、古典艺术等,这些不断传入的文化都在为剪纸的传播提供了可能。中世纪的欧洲和阿拉伯地区,已经在跨区域跨文化的经济贸易与地缘文明传播中,促进了艺术的传播与交流。而17世纪以后欧洲和远东之间频繁的贸易活动,也为中国的陶瓷等手工艺品带来了传播的途径。纸作为一种生存情感与信仰精神的载体,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民众生活中,被投射进不同的文化情感寄托与叙事象征,而剪刀与刻刀的发明与使用,又使人类共有的手作镂空意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挥与发展。

在《民艺》杂志“他山之石”栏目中开设“世界剪纸艺术”专辑,是对世界不同国家剪纸艺术传统认知的一个开始,目前的约稿作者大多是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与民间美术研究方向毕业的同学,这些同学目前有的正在不同国家攻读硕、博士学位,也有已经在国外定居生活的,他们通过烦琐的资料搜寻和编译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比较具体深入的世界剪纸艺术信息。我们希望更多有志于世界剪纸艺术研究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推动世界剪纸艺术认知的普及。

——乔晓光

德国现当代剪纸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20世纪上半叶,青年风格艺术运动以及表现主义运动先后在德国产生并发展,受其影响的剪纸艺术在这一时期具有典型的青年风格特征以及表现主义风格特征。20世纪末至今,“纸”作为一种艺术媒材通过平面与立体、形象与抽象、光与影、静与动的相互作用在装置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以及动画艺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突破传统剪纸固有属性的“新剪纸”进入当代艺术视野。

【关键词】摄影术;青年风格;表现主义;当代艺术;“新剪纸”

一、青年风格与剪纸艺术

1.1剪纸艺术的短暂复兴与欧洲新艺术运动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欧洲剪纸艺术经历了从长达几十年的沉寂到复兴的过程。摄影术于1839年的正式诞生改变了此后几十年剪纸艺术的历史轨迹。当1839年德国第一本关于银版摄影术的书籍《银版摄影术的奥秘——一种通过暗箱来完成的照片艺术》[1]在莱比锡出版时,人们尚且将这种新兴技术看成某种类似炼金术和巫术的操作方式。[2]然而在1839年接下来的几年,这种技术对自然对象,首先是植物之后扩展到人物令人吃惊的逼真再现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图1),其受大众欢迎的程度堪比歌德时代人们对剪影的痴迷。对于希望取代传统油画、获得个人肖像作品的普通民众来说,剪影相较于摄影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剪影受其自身艺术属性的局限,只能表现人物的侧面轮廓,而摄影却可以毫不费力地表现人物的侧面以及正面肖像。其次,剪影简洁精炼的造型使其无法表现细节化、表情化的人物面部特征,而这些却可以通过摄影逼真再现。摄影术的流行,极大地冲击了剪纸的艺术市场,作为德国剪纸艺术最典型的代表——剪影逐渐被摄影取代。

受摄影术强烈冲击的剪纸艺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之后,于1900年前后呈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复兴趋势[3],并且在德国青年风格艺术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剪纸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复兴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首先,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为剪纸艺术的复兴奠定基础。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飞速前进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商品批量化生产在艺术家眼里成为人与自然脱离的过程以及人类道德价值不断丧失的过程。在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等人的带领下,一场主张复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手工艺传统、重新建立手工艺价值的“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展开,其影响波及欧陆各国和美国。这场运动拉开了作为一门重要的手工艺术的剪纸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帷幕。

其次,1900年前后的欧洲“新艺术运动”[4]为剪纸艺术的复兴正式吹响号角。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之为“Jugendstil”,意为“青年风格”,该词来源于1896年慕尼黑的先锋派杂志《Jugend/青年》(图2),代指19、20世纪之交的艺术和文学。除了《青年》杂志外,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 Dekorative Kunst》以及《极简主义/Simplicissimus》等杂志共同推动了这一艺术运动的发展。[5]德国“青年风格”的代表性特征即是发展成植物形式的弧形线条,这是一个被自然和植物主题的装饰纹样深深打上烙印的时代。[6]然而,这种繁复蜿蜒的弧形装饰风格并不适合机械化生产,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并且倡导手工制作。因此,德国的手工艺术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新的繁荣,需要手工操作的剪纸以及木刻版画随着“青年风格”运动的潮流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图1 塔尔博特(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1800-1877)

植物叶片的拓影 1844-图2 《青年》杂志1896年第一卷第三期封面,出版于1896年1月18日

图2 《青年》杂志1896年第一卷第三期封面,出版于1896年1月18日

此外,日本艺术的流行进一步刺激了剪纸艺术的复兴。19世纪,日本彩色木版画以其简洁明快的色彩、有节奏的线条和圆点、简化的轮廓、二维的空间处理和有剪裁效果的构图对当时的艺术家尤其是法国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艺术家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热爱不仅引发了欧洲的“日本主义”,而且还将与这种艺术风格相似的剪纸艺术重新拉回到大众面前。

最后,个别人物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在剪纸艺术的复兴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世纪末期,萨利斯(Rodolphe Salis 1851—1897)和里维耶尔(Henri Rivière 1864—1951)在巴黎的黑猫剧场用剪纸作品排演了一系列剧目,这种类似中国皮影戏的舞台展示引起强烈的反响,作为“影戏”最重要的道具——剪纸受到人们的重新关注。瓦洛顿(Félix Vallotton 1865—1925)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清晰的轮廓线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作品《游行/ la Manifestation》(图3)中简洁的色彩处理、精准的轮廓线具有与剪影作品极为相似的风格特征。[7]插画家比亚兹莱(Aubrey Vincent Beardsley 1872—1898)的作品在这一阶段也非常流行,他于1893年给维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的《莎美乐》所作的插图(图4)不仅展示了青年风格的艺术特征,而且以最纯粹的形式展示了其绘画作品与剪影的关系。

图3 瓦洛顿:游行 37.8 x 58.2cm, 现存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图4 比亚兹莱- 高潮1893

1.2 受青年风格影响的剪纸艺术家

贝克曼(Johanna Beckmann 1868—1941)是德国青年风格的代表性剪纸艺术家。1886年,18岁的贝克曼来到柏林进行艺术学习, 19世纪80年代,柏林的艺术圈——如建筑艺术、书籍艺术以及一些艺术沙龙机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风格,贝克曼在初到柏林之时也遵循这种风格,但不久之后,当她接触到“青年风格”——这种迅速蔓延到艺术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全新的艺术风格的时候,青年风格中对自然和植物主题的偏爱让她迅速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贝克曼是一个对植物保有热切情感的艺术家,她将这种风格运用到瓷器、手工艺品的装饰纹样中。

图5 贝克曼- 草图

青年时代的贝克曼通过对弗勒利希(Karl Hermann Fröhlich 1804—1865)和科内卡(Paul Konewka1840—1871)剪影作品的模仿不断完善自己的剪纸技术。[8]剪纸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被其视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贝克曼所有的剪纸作品都是用剪刀和纸来完成的,既没有借助刻刀为那些错综复杂的纹样增加操作的便捷性,也没有用颜料为剪纸作品补充色彩。

贝克曼的剪纸大多数都伴有蜿蜒曲折的植物纹饰,这也是青年风格最典型的艺术特征。图5展示了她为柏林皇家陶瓷制造厂所作的瓷器装饰纹样,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在新旧两种艺术风格之间探索和转化阶段的代表作。贝克曼为杂志创作的剪纸插图(图6)创作于1929年,展示了其剪纸艺术生涯后期管用的创作手法,即在一张黑纸上撕下一部分,因此而产生的不规则的、凹凸不平的轮廓线成为这类作品的典型特征。另一幅插图(图7)以高超的剪纸技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纤细的、脆弱易断的植物茎干组成的花环,那种连续不断的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让人很难相信这幅作品完全是由剪刀来完成的。此外,贝克曼还为童话书创作了很多插图,她曾给《安徒生童话》和《德国童话I》分别创作“丑小鸭”和“睡美人”形象(图8、9),艺术家巧妙地将细节丰富的植物纹样、风姿优雅的人物和动物形象通过巧妙地构图和精准的剪法表现在一个和谐的剪纸画面中,营造出一种田园诗般浪漫的氛围。贝克曼的剪纸作品为我们展示了青年风格的剪纸艺术特征,如弧形的线条、对平面的强调、对称性构图以及着重表现植物纹饰等,她毫无疑问地掌握了这门艺术的技法并为观者展示了她丰富的表达方式。

图6 贝克曼- 《Das Feuer》中的插图 1929

图7 贝克曼《Wald-Sagen》中的插图 1913

图8 贝克曼 《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插图 1909

图9 贝克曼 《德国童话I》中“睡美人”的插图 1917

作为德国“青年风格”运动的代表性剪纸艺术家,贝克曼对剪纸作为一种手工创作的艺术饱有真挚的情感,然而除了以贝克曼为代表的坚持手工创作的艺术家之外,还有一些既受到青年风格的强烈影响、同时又顺应工业化潮流的剪纸艺术家,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迪芬巴赫(Karl WilheimDiefenbach 1851—1914)和他的学生赫普纳(Hugo Höppener 1868—1948)。师徒二人的作品都有一些“甜美的新古典主义”意味。[9]赫普纳的剪影作品《春天的喜悦/Frülingslust》(图10)出版在《青年》杂志第一年的刊物上,展示了艺术家最热衷表现的主题——裸体的、游戏着的孩子和少女, 凭借这种可爱的题材,其剪纸作品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并且成为未来几年这种世俗风格的剪纸作品泛滥于市场的导火线。[10]

图10 赫普纳 春天的喜悦 25 x 47.5cm

二、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的剪纸艺术

2.1德国“表现主义”运动与剪纸艺术

“青年风格”运动大概在1905年走向衰退,“表现主义”[11]艺术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继“桥社”于1905年在德累斯顿成立之后,表现主义第二个重要社团“青骑士”于1911年在慕尼黑的成立将这场运动推向高潮。与“青年风格”那种蜿蜒流动的植物装饰风格截然不同,表现主义艺术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以对比强烈的色彩、有意简化的形象以及夸张变形的线条来表现黑暗、阴郁、痛苦、恐惧等主题。这种线条、色彩和形体都为表现艺术家的情绪和感觉而服务的狄俄尼索斯[12]式的艺术公开向法国印象派提出挑战,除了在当时的文学如戏剧、诗歌以及电影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之外,对剪纸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剪纸作品也具有表现主义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的剪纸与木版画联系紧密(图11、12)。事实上,在表现主义艺术中,除了绘画和雕塑,与剪纸艺术语言相似的木版画艺术在这一艺术运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家如“桥社”成员黑克尔(Erich Heckel 1883—1970) 以及佩克斯坦(Max Pechstein 1881—1955)除了油画以外同时进行版画创作。这一时期的剪纸与木版画在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都具有的高度相似性使得观众必须参看作品说明才能分辨究竟是剪纸作品还是木版画作品。[13]

图11 马克(Franz Mac 1880-1916) 动物传说 木板画 1912

图12 诺尔德(Emil Nolde 1867-1956)-行进中的战士 木版画 1917

德国表现主义剪纸在主题选择和艺术形式语言上与这一时期的其他艺术门类具有一致性。首先,在剪纸主题上主要围绕人的社会处境和生活状态展开,除了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外,还将人物塑造成机械化的人类或者战胜的受害者以及社会的边缘人等,人类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以及人与上帝的联系也是这个阶段非常典型的主题。[14]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主义剪纸以其夸张扭曲的线条、高度概括性的造型以及强烈的黑白对比为特征。

2.2 受“表现主义”风格影响的剪纸艺术家

1892年出生于日本横滨的恩格特(Ernst Moritz Engert 1892-1986)受表现主义风格强烈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恩格特成长于一个爱好艺术的家庭,他的父亲除了经营商行和银行,还是一个艺术品收藏者,这在当时在日本的德国银行家圈子里并不是普遍现象。1904年、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让这一家人被迫回到德国。

在慕尼黑和柏林的艺术学习以及与当地艺术家团体的频繁往来和积极交流在恩格特的艺术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1909年,17岁的恩格特来到当时的艺术中心慕尼黑,在这里,恩格特结识了对其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施瓦宾(Schwabing)的艺术家圈子,尤其是为恩格特剪纸艺术发展铺平道路的画家、版画家亨斯勒(Franz Seraph Henseler 1883—1918)。通过亨斯勒,恩格特认识了当时经常活动于艺术家膳宿公寓[15]的先锋派作家和艺术家。[16]他还将这个圈子里非常著名的人物通过剪影作品联系起来,这些作品后来被出版于《施瓦宾头像》一书中(图13)。

图13 恩格特-《施瓦宾头像》的封面1921

此外,恩格特还对以剪影作品为道具的“影戏”产生浓厚兴趣。1907年,在伯恩努斯(Alexander von Bernus 1880—1965)成立的“施瓦宾影戏”[17]表演中,恩格特是一个常客,有时候甚至参与其中。[18]1911年 11月16日,第一场用他自己的剪影作品来完成的影剧在柏林新俱乐部(Neue Club)上演。正是基于恩格特在慕尼黑和柏林两地的频繁往来、积极参与艺术家们在酒馆、剧场以及工作室举行的活动,他才得以了解到当时最新潮的流派。

恩格特的剪纸创作活动还与商业联系紧密,他不仅作为前卫艺术家,还是纪实画家以及插画家和商业艺术家,为多家报刊和杂志工作,其剪纸作品被当做封面或者插图被多家媒体出版,如《德国通报/Deutsche Allgemeine Zeitung》《德国戏剧报/Deutsche Theaterzeitung》以及当时著名的杂志《新线条/Die neueLinie》和《妇人/Die Dame》。

图14 恩格特 自画像 1921

图15 恩格特 安德斯头像 1914

图16 恩格特 海姆 1911

恩格特用剪纸为自己以及为安德斯做的《自画像》(图14、15)向观众展示了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剪影艺术,经过夸张变形的人物轮廓和精简的整体造型展示出与传统的剪影风格大相径庭的新面貌,这一点通过与恩格特为好友海姆做的头像剪影(图16)的对比尤其明显。此外,恩格特为影戏剧院所作的剪纸作品也尤为出色,如作品《演木偶戏的人/Puppenspieler》(图17)和《剧院场景/Theaterszene》(图18)。艺术家以棱角分明的几何线条、平面化的空间塑造、夸张的人物形象以及戏剧化的场景处理构成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语言,他的这种艺术实践——对传统剪纸风格进行大胆转化所带来的剪纸艺术语言的巨大变化将剪纸艺术带入现代艺术的视野,为剪纸作为现代艺术的表达媒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此外,建筑师雷普索特(Wilhelm Repsold 1885—1969)的剪纸艺术也受到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雷普索特经常以表现主义手法创作日常生活主题的剪纸作品,如办事处、银行、音乐会以及树等,他的这种表现主义风格为剪纸艺术多元化的主题带来全新的表现方式(图19)。另外,战争也对一部分剪纸艺术家的风格产生影响,同时作为画家、雕塑家、作家和剪纸艺术家的彭措尔特(Ernst Penzoldt 1892—1955)的剪纸作品在20世纪初从毕德麦雅时期的装饰风格转变成表现主义风格,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图20)。

图17 恩格特 演木偶戏的人 1917

图18 恩格特 剧院场景 1922

图19 雷普索特 与磨坊的斗争 1925

图20 彭措尔特 梦

三、当代剪纸艺术

3.1 当代艺术中的“剪纸”

20世纪90年代开始,剪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的注意,他们从操作技术、艺术形式、表现主题等方面将剪纸艺术带入当代艺术的语境。事实上,自60年代的波普艺术以来,将日常通俗的、亚文化的或者老式的艺术进行转化更新以及丰富、使其成为高雅艺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9]而剪纸真正进入高雅艺术的领域则要归功于法国艺术家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晚年孜孜不倦的剪纸创作。剪纸这种处理阴面和阳面的“平面游戏”在马蒂斯的艺术形式语言简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以丝网版画的形式出版的20幅剪纸作品(图21、22),将艺术家“用剪刀来画画“的表达理念以极具表现力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马蒂斯的艺术实践进一步解放了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在艺术形式尤其是色彩语言等方面的表达潜力。

图21 (法国)马蒂斯:堕落的伊卡路斯

图22 (法国)马蒂斯:Codomas

当代剪纸艺术突破了传统剪纸固有的静态二维属性、征服了三维空间。剪纸不再单纯地作为一种平面艺术,它更多的是扮演一种几乎对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开放的媒介。这种突破自身传统属性的“新剪纸”在当代艺术如装置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和动画艺术中都可以见到,正是它的这种多元属性和可操作性对当代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形式的突破还伴随着风格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当代剪纸艺术在平面与立体、形象与抽象、阴剪与阳剪、光与影、静止与移动的相互作用中显示出其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媒介的巨大张力,艺术家根据各自的艺术策略找寻自己的剪纸语言。总体来说,当代剪纸艺术具有抽象性特征,他要求观众对作品进行认知补充,同时激发观众的自我投射。同样具有多样性特征的还有当代剪纸艺术的主题,除了表现传统剪纸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植物花卉主题,当代剪纸艺术中表现政治、种族、战争等宏大主题或者某种观念的剪纸作品非常常见。

3.2 当代剪纸艺术家

尼古拉(Olaf Niocolai 1962— )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看成某种思想性工作,他致力于在其作品中表达外在和内在、形象和抽象、自然风景和人为构造的关系,这是理解其剪纸作品的前提和基础。思考——知识的理智行为在他那里是与视觉技术同样重要的艺术工具,这一点在其作品《Hortus/Konstrukt》(图23)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这件表现植物主题的作品由六幅剪纸组成,艺术家以阴剪技法将完成后的黑色剪纸覆盖在白色的背景纸之上,每一个单一画面都呈现了酷似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然而通过近距离观察会发现植物的枝干和根须的分支呈现出某种非常规性——叶片和花朵都经过装饰性处理,整幅作品给人一种介于建构、自然和艺术之间的总体观感。

这件作品反映了尼古拉对自然性和艺术性的思考,他将自然形象塑造成通过社会生产的、受审美和文化影响的形象,因此对他来说自然和艺术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通过变形进行转换。自然和艺术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是他多样化的艺术概念中最中心的主题之一,他的作品不以表达感性的自然经验为主旨,而是为了展示半艺术、半工艺的被建构起来的自然的截面。[21]

图23 尼古拉:Hortus_Konstrukt 单幅尺寸 29.7 x 21cm 1995

尼古拉的艺术表现方式结合了人文科学的符号学,同时涉及文字、姿态、手势、公式和语言。艺术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了高度改造和变形,为达到其想表达的内容而服务,这就要求观者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进入这个视觉空间与艺术家进行交流,这种视觉呈现方式与艺术家语言学的教育背景有关。此外,他的作品具有象征性内涵,所以观者可以在其中找到与其鉴赏力相适应的不同层面的内容:纯粹视觉美学的、物质的、精神的单一层面或者上述内容互相穿插在一起的多个层面。[22]尼古拉的剪纸作品具有的较高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他对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和剪纸艺术家伦格(Philipp Otto Runge 1776—1810)作品的继承,与伦格在其剪纸作品中追求艺术和科学的深度集成不同,尼古拉更进一步地将艺术表达成自然的象形文字——自然是设计。

德勒泽(Felix Droese1950— )是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将剪纸与政治联系起来的艺术家,其作品多反映政治和社会主题,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和讽刺性。他在其纯粹的剪纸作品或者以剪纸为媒介的装置作品中拟定了一种推动反射进程的思考模型,其作品给观众提供了清晰可辨的第一印象,使观众有可能进入其中,紧接这种清晰可辨的形象而来的则是一种模糊不清的神秘感。[23]如作品《饥饿/Hunger》(图24),这幅作品由一个细长型的中空的框形结构组成。作品最下方有四个用阴剪技法表现的人,最上方则是一个让人联想起绞刑架的门框,这幅作品的题目“饥饿”以大写字母的方式赫然立于门框之上,一种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氛围被整幅作品所营造的“空”带给观众。另一幅大尺幅作品《反恐部队——去往艺术葬礼的路上/ Antiterroreinheit- unterwegs zu einem Begräbnis der Kunst》(图25)被放置在两面墙上,表现了所谓的“反恐者”正在列队游行的场面,每个人手中都持有一个形似输液支架的架子,输液器上悬挂着的被切除的人体器官让观者触目惊心,整个游行队伍像是一个棺材状的房子。

图24 德勒泽 饥饿 315 x 113cm 1980

图25 (1) 德勒泽 :反恐部队-去往艺术葬礼的路上

12幅剪纸组成 每幅290 x 110cm 1992-2000

图25(2) 德勒泽 :反恐部队-去往艺术葬礼的路上

12幅剪纸组成 每幅290 x 110cm 1992-2000

一次在跳蚤市场上的偶然所得,让施勒特尔(Annette Schroter1956— )对这种民间艺术呈现出来的活泼热烈的气氛以及迷人大胆的主题产生兴趣,因此,在进行绘画创作的同时,剪纸在其艺术生涯中叶占有重要地位。她以本土流派和可爱的精灵题材替换社会和政治以及传记性题材,借助这种母题艺术家成功地将个人化的、日常的、通俗的剪纸转化成一种当下流行艺术的媒介。[24]施勒特尔的剪纸艺术与传统剪纸风格有密切联系,她将17世纪精致优美的白色剪纸和18世纪常见的用于剪影的黑纸联系起来,创作了《武装中的女人/ Frau in Waffen》(图26),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用极大地耐心表现了精巧纤细的植物纹饰,花纹的雅致美好与剪纸反映的残酷主题之间的反差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

图26 施勒特尔 武装中的女人 250 x 190cm 2002

艺术家福斯特(Jeanne Faust 1968— )的电影和摄影作品追求画面的暗示力量和叙事潜力,剪纸在此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媒介。福斯特擅长从人们文化记忆中的视觉代码中汲取营养,其作品让人联想到超出作品表面、可视的简单意义的之外的深层次内涵。此外,艺术家还对当代的图像机制提出质疑,并鼓励人们对其进行反思。其作品《Car Down》(图27)是从伊拉克一系列被轰炸和摧毁的车辆照片发展而来的。另一件作品《聚会/Party》(图28)从关于乌克兰的毒品交易团伙的相关报道发展而来。在其视频装置作品《Dreierbande》(图29)中,艺术家用剪纸塑造了一个角色,并且忽视这一角色是作为破坏和愤怒的元素服务于整个视频的事实,将其表现成俏皮的、几乎童话般的角色。通过剪纸的影视化展示,福斯特的作品呈现出与最初的图像模式大相径庭的全新效果,最终实现了一种看起来几乎是田园诗般浪漫的全新的图像美学。[25]

图27 福斯特 Car Down 100x 165cm 2005-2010

图28 福斯特- 聚会(局部)90x 204cm 2005-2010

图29 福斯特 Dreierbande 2009

注释:

[1] Paul Baumgärtner: Geheimnis der Daguerreotypie, oder die Kunst: Lichtbilder durch die Camera obscura zu erzeugen: mit einer Anweisung zur Bereitung des photographischen Papieres nach Talbot und Daguerre. Leipzig: Baumgärtner 1839.

[2] 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Tectum 2013. S.128.

[3] 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Tectum 2013. S.131.

[4]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有专门的称呼,法国和比利时称之为“Art Nouveau”意为“新艺术运动”;英国称之为“Modern Style”意为“现代风格”。

[5] Sembach, Klaus- Jürgen: Jugendstil. Die Utopie der Versöhnung. Köln: Taschen 1996. S.89.

[6] Dewiel, Lydia L: Schnellkurs Jugendstil. Köln: DuMont 2002. S.9.

[7] Judith Steinheider: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Tectum 2013. S135.

[8] Gudrun Mohr: Johanna Beckmann: die Meisterin des Scherenschnitts. Berlin: Steffen 2011. S.9f.

[9] Ernst Biesalski: Scherenschnitt und Schattenrisse: kleine Geschichte der Silhouettenkunst. München: Georg D.W.Callwey. 1964.S.120.

[10] 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 Tectum 2013. S.136.

[11]这里的“表现主义”是以“桥社”和“青骑士”艺术家成员为代表的早期表现主义潮流,具体时间在20时期初至二战前。

[12]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古代艺术分为阿波罗式的和狄俄尼索斯式的,前者代表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后者代表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参见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 1986年。

[13] 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 Tectum 2013. S.148.

[14] 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 Tectum 2013. S. 148-149.

[15]艺术家膳宿公寓/Künstler-Pension Fürmann, 由瑞士人富尔曼(Heinrich Fürmann 1870—1936)和他的妻子经营。在艺术家公寓的饮食几乎是免费的,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16] 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 Tectum 2013. S.152.

[17] Schabinger Schattenspielen.

[18] 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 Tectum 2013. S.153.

[19]具体参见Antje Buchwald;Deutsche Scherenschnittvereine.V. : Randscharf- Scherenschnittheute. Ausstellung des Deutschen Scherenschnittvereins e. V. mit Gästenaus der Gegenwartskunst im Deutschen Klingenmuseum Solingen. München: August Dreesbach 2013.S.26.

[20] Maximilian Lechler: “Olaf Nicolai, in Ausstellungskatalog”. Stephanie Buck;Galerie Stihl Waiblingen: Scharf Geschnitten: vom Scherenschnitt zum Papercut. Waublingen: Galerie Stihl 2018.

[21] Maximilian Lechler: “Olaf Nicolai, in Ausstellungskatalog”. Stephanie Buck; Galerie Stihl Waiblingen: Scharf Geschnitten: vom Scherenschnitt zum Papercut. Waublingen: Galerie Stihl 2018.

[22] Maximilian Lechler: “Olaf Nicolai”. Stephanie Buck; Galerie Stihl Waiblingen: Scharf Geschnitten: vom Scherenschnitt zum Papercut. Waublingen: Galerie Stihl 2018.

[23] Antje Buchwald:“Felix Droese”. Hamburger Kunsthalle: Cut: Scherenschnitt von 1970-2010. Hamburg: Hachmannedition 2010. S.66.

[24] Natalja Mischein:“Annette Schröter”. Hamburger Kunsthalle: Cut: Scherenschnitt von 1970-2010. Hamburg: Hachmannedition 2010. S.68.

[25] Astrid Wege: “Outlandisch. Zu den Filmen und Fotografien Jeanne Faust ”. Jeanne Faust: Jeanne Faust. Outlandos. Zürich: Bozen 2008. S.54f.

参考文献

[1] _Judith Steinheider: Schattenbild und Scherenschnitt als Gestaltungsmittel der Buchillustration, Geschichte und Bibliographie. Marburg: Tectum 2013.

[2] _Olivier Berggruen, Max Hollein: Henri Mattisse – Mit der Scherezeichnen` Meisterwerke der letzten Jahren. München: Prestel 2002.

[3] _Hamburger Kunsthalle: Cut: Scherenschnitt von 1970-2010. Hamburg: Hachmannedition 2010.

[4] _Sembach, Klaus- Jürgen: Jugendstil. Die Utopie der Versöhnung. Köln: Taschen 1996.

[5] _Dewiel, Lydia L: Schnellkurs Jugendstil. Köln: DuMont 2002.

[6] _Gudrun Mohr: Johanna Beckmann: die Meisterin des Scherenschnitts. Berlin: Steffen 2011.

[7] _Ernst Biesalski: Scherenschnitt und Schattenrisse: kleine Geschichte der Silhouettenkunst. München: Georg D.W.Callwey. 1964.

[8] _Antje Buchwald;Deutsche Scherenschnittverein e.V. : Randscharf- Scherenschnitt heute. Ausstellung des Deutschen Scherenschnittvereins e. V. mit Gästen aus der Gegenwartskunst im Deutschen Klingenmuseum Solingen. München: August Dreesbach 2013.

[9] _Jack D.Flam : Henri Matisse. Über Kunst. Zürich: Diogenes 1982.

本文选自《民艺》2019年第6期,图文略有改动

作者: 展倩 柏林自由大学

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王芊

乔晓光

艺术与非遗工作发布平台

Qiao Xiaoguang Studio: Artwork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ion

“乔晓光工作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