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河流介绍(1)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8 06:37

一、渭河
    俗称“禹河”,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陇西、天水和陕西省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于潼关县港口镇花园处注入黄河,全长787公里,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的支流。
    渭河是本市最主要的河流。由宝鸡县凤阁岭乡的建河镇附近入境,东流至扶风县揉谷乡的法禧村出境,横贯本市中部,境内流长206.1公里,约占其总长的26.18%,流域面积约1.329万平方公里,占其总流域面积9.92%。
    市境内渭河南北两岸支流较多,约有180余条,其中一级支流46条,二级支流87条,三级支流37条,四级支流10条。北侧支流少而长,支沟密布,含泥沙量大,流域面积约8281.65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62.3%左右;南侧支流多而短,水流湍急,含泥沙量小,流域面积约5008.35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7.7%。两侧汇水面积差异悬殊,其流域流量的补给,主要来自北侧。
    渭河在本市境内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51亿立方米(1950~1981年平均值),占境内总径流量45.8%。其中每年从甘肃入境的过境水约25.88亿立方米,约占渭河年平均径流量的79.9%,境内年补给水约9.63亿立方米,占27.1%。除宝鸡峡引渭灌溉总渠每年引水9亿立方米外,其余均东流出境。据魏家堡水文站测量,渭河最大年径流量为78.55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径流量为16.4亿立方米(1972年)。据林家村水文站(1935~1937年及1944~1964年)记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6亿立方米,水量变差大,分配不均。
    渭河的常流量为30~50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达6550秒立方米(1933年),最小枯水流量仅3.7秒立方米(1972年),多年平均流量为81.4秒立方米,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57.5%。渭河的含沙量较大。据1966年6月14日林家村站实测断面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83.1公斤,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为65.2公斤,年平均输沙量约1.7亿吨;其中汛期占全年输沙量95%以上。
    渭河在宝鸡市境内的河道,以林家村宝鸡峡大坝为界,分两大类型。大坝以上,渭河穿行在变质岩、砂岩组成的山地中,形成一段长约105公里的深切峡谷河段(即宝鸡峡)。峡内河宽50~200米,河床纵比降为15~20‰,水流湍急,沉积物以不同粒径的卵石为主,分选程度很差。峡内谷窄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据计算水力蕴藏量约70万?。大坝以下至扶风县东界,渭河进入关中平原,流长102公里左右,地势平坦河床骤宽,福临堡附近河宽约500米,河床纵比降突减,仅2‰左右。扶风县境内河宽达2000多米,若计入滩地,可达4000~5000米。依据宝鸡县林家村至扶风县牛蹄村附近的河道特征和冲淤变异,此段又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林家村至千河口段。长28.4公里,平均比降2‰,水流平缓,横断面上的洪水能量逐渐分散,冲刷力减弱,近百年河床向南稍有移动,近四十年基本稳定,河槽变化不大,南岸受牛家门、石嘴头等天然调节点的控制,两岸阻尼基本平衡,主流相对稳定。河岸、河床多为砂卵石,河道平面形态无明显变化,具有微曲性特点,三五年一遇的洪水基本不出槽。为确保市区安全近年对渭河大堤加高加宽,已整修大堤21.3公里,可预防特大洪水的袭击。
    千河口至眉县渭惠渠段。河长43公里,平均比降1.5‰,由于石头河,千河等较大支流从南北两侧汇入,流量增加,河槽增宽,出现较大的边滩。岸坎南高北低,水深变浅,中水量时,平均水深0.9米多。1954年洪水期,河宽达4000米,常水时叉流较少,河道平直,很少出现夹心滩。河岸可动性表现为南小北大;虢镇以上,近几十年河道向南摆动,虢镇以下,二十年来向北冲塌严重。河槽有周期性展宽趋势。1936年渭惠渠大坝建成,成为侵蚀基准面后,河道自然调整过程已基本稳定。此段属于微曲性周期展宽河型。
    渭惠渠至法禧段。河长30.9公里,平均比降1.2‰,中水量平均水深1~2米,1954年洪水期,河宽达5400米,本段位于眉县境渭惠渠大坝以下,为坝下冲刷段。河床为砂卵石组成,除两处夹心滩外,河道水流比较顺直。除南岸的铁家嘴、蔡家岩等处形成高20~30米的局部高岸外,河岸一般高2~4米。5~10年一遇的洪水不出槽,河道比较稳定,属微曲性稳定河型。
   (一)主要支流 1.千河 发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唐帽山南麓的石庙梁,由西北流向东南,因经千山脚下,故名千河。从陇县固关乡唐家河附近入本市境,流经陇县、千阳、凤翔、宝鸡等县,在宝鸡县的冯家嘴注入渭河,全长152.6公里,流域面积约3493.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8亿立方米,汛期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的54.6%以上;多年平均流量为15.4秒立方米,历史(1907年)最大洪峰流量达3840秒立方米(千阳水文站调查值),实测最大洪峰3200秒立方米(1954年),结冰期约80天左右,最小流量仅0.17秒立方米(1974.7.22)。
    千河支流较多,一级支流29条,二级支流14条,支沟密布,纵横交错,为本市河网密度最大的流域。流域几乎全部处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冲刷严重,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0公斤。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39万吨,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千河河道比较平直,河床以砂砾、砂卵石和卵石为主,河道平均比降为5.8‰,水流较缓。
    新中国成立后,千河流域先后建成冯家山、王家崖等大、中、小型水库31座,合计库容4.28亿立方米,蓄水量约1.278亿立方米,实现了千河流量的全人工调节,减小了洪峰威胁。1981年8月21日,在洪峰流量达1180秒立方米的情况下,河道仅有800秒立方米的流量,下游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