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城市”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4 05:09

日前,联合国人居署公布2021年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名单,宝鸡市成功入选,成为亚洲唯一的获奖城市;4月15日,由中央气象台主办的“中国天气”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资源发布会召开,宝鸡市荣获“最受关注的天气预报城市(宜居宜游)”称号;2020年12月27日,宝鸡市获得“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荣誉称号,是陕西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

屡获殊荣的背后,是宝鸡市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城市”的决心。近年来,宝鸡市久久为功、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融入百姓工作、生活中,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民生实事绘就“宜居底色”

每天傍晚,家住宝鸡市区滨河路的李忠平都会走出家门,到附近的联盟大桥上走一走,远看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近观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从联盟大桥到钛谷大桥,近年来,宝鸡市新建和在建的渭河跨河大桥达到8座,用一座座桥联通了一河两岸居民的幸福生活。

每个周末,宝鸡市民周娟都要和跑友们相约,在渭河健步长廊来一次远距离训练。“在公园里奔跑,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周娟感叹。近年来,宝鸡市依托穿城而过的渭河,打造渭河百里花海、百公里渭河健身长廊,把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馆搬进公园,让市民走出家门10分钟就能进入公园健身休闲。2020年,在全市绿地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宝鸡市新建口袋公园44处,提升改造绿地61.4万平方米,让城市绿地丰富、立体、亲民。

连日来,宝鸡市区中山西路的居民们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居住了快20年的小区越变越美。经过楼顶防水处理、墙体粉刷等,小区从“里子”到“面子”都焕然一新。近年来,宝鸡市相继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商贸市场规范、“厕所革命”等十大行动,2021年,宝鸡市计划改造512个小区,涉及1543栋住宅楼59905户,总投资35.7亿元。

一件件民生工程“落地生根”、一条条民生新政“破浪前行”,宝鸡市以人民为中心,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让群众的笑容成为1.8万平方公里的西秦大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25.3万中低收入群众“住有所居”

说起过去在宝鸡北坡的生活,马清菊感慨万千:“以前的日子跟现在完全不能比。”

今年70岁的马清菊,祖籍河南,她的父亲于抗日战争时期逃难至宝鸡,最后在北坡上扎下了根。“当时北坡上的居住条件非常差,屋子漏水、巷道污水横流,而且地理环境恶劣,要是赶上阴雨天,出行难不说,还动不动就发生山体滑坡。”马清菊说。

为了消除北坡群众的安全隐患,2005年,宝鸡市启动了当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整体搬迁项目——北坡地质灾害搬迁项目。宝鸡市投入资金近16亿元,进行安置房的建设和拆迁工作,使北坡常住人口4547户11811人全部搬迁安置。“2008年,我搬进了新福园小区,周边住户都是当初在北坡上的熟人。在这里,吃、住、行都比以前好太多了!”马清菊说。

除了北坡地质灾害搬迁项目外,近年来,宝鸡还实施了铁路沿线拆迁安置工程,安置居民1517户4207人,建设16个街心公园,形成31公里的绿色长廊;实施了城区内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使5.1万户14.3万余人出棚进楼;建成了金河尚居、龙山雅居、虢镇茗苑等13个小区2.93万套公租房,实现城市住房困难人群“住有所居”。

宝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至2020年期间,宝鸡市通过争取中央和陕西省专项补助资金、发行专项债券资金、吸引企业投入资金等方式,累计为25.3万中低收入群众提供了保障性住房,历史性地解决了全市城区超四分之一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

文明之风提升“宜居指数”

10月初,宝鸡一对父子在海南旅游时勇救杭州溺水游客,26岁儿子张子琛在营救中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开后,众人纷纷为父子两人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点赞。

宝鸡人这样见义勇为的事迹还有很多。出租车驾驶员闫建强开车途经金台区高家湾村时,不顾危险救助4位受伤老人;宝鸡高新区千河镇司家崖村村民赵军斌、赵勇兵等人,合力将一名男孩从引渭渠中救上岸并及时送往医院……目前,宝鸡已涌现出全国、省、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249人,8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52人荣登“陕西好人榜”。

关键时刻绽放出美丽花朵,是因为文明根植于心底。在宝鸡,从四五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捡拾纸屑烟头等垃圾,擦净公共设施上的灰尘,引导他人文明乘车、文明就餐、文明过马路。据统计,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共有30余万名,今年上半年志愿服务时长超过90万小时。

走在宝鸡大街小巷,看不到墙上乱贴的野广告;斑马线前,车让人、人守规,秩序井然;公交车上,市民主动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小区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广大宝鸡群众正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汇聚成一股股强大动力,共筑文明之城、宜居之城。(记者:田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