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宝鸡市渭滨区针对老城区高质量发展问题,聚焦全方位发力,聚力各方面攻坚,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聚焦引领+蓄力,开展“三转三提”激动能。把提高全区干部思谋发展的能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把深化改革作为破局解难的硬措施,把改进作风作为推动工作的强保障,突出再接再厉,转作风、提效能。聚焦项目+招商,全力扩大投资增后劲。把抓项目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推动全员全域招商。聚焦产业+市场,加快促进转型提质效。聚焦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四大工程”,深化商贸振兴“五大行动”,促进商贸消费回暖趋稳。聚焦城乡+资源,持续挖掘潜力强承载。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强化智慧精细管理,强化全域推进、示范带动和项目支撑,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聚焦就业+服务,注重综合施策保民生。全力以赴稳定就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先后荣获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区、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等国家级荣誉22项、省级荣誉19项、市级荣誉33项。
今年以来,渭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对标市委“一四五十”发展战略,聚焦全方位发力,聚力各方面攻坚,全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聚焦引领+蓄力,开展“三转三提”激动能
一是突出解放思想,转理念、提能力。坚持把提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善思善谋、引领发展的能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抓学习,提站位。组织开展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十九届六中全会全员轮训班、每月开展“渭滨大讲堂”专题研讨,通过学、思、悟、研,进一步找准方向定位、找准瓶颈短板、找准路径举措;抓调研,补短板。深入开展“进企业、进项目、进村组、进社区”常态化调研活动,形成区委命题、“四大班子”领衔、区级领导牵头调研机制,不断提高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去,找路子。建立市级周对接、省级月对接机制,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每季度组织区级领导、相关单位“一把手”和驻区企业,开展招商洽谈,找资源、招项目、谈合作、引人才,推动招商理念和招商引资同步取得成效。
二是突出改革创新,转方式、提质量。致力通过改革创新破局解难、推动发展、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开展项目建设“四看四比”、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四大工程”、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六大行动”和商贸振兴“五大行动”,进一步做强产业链条,集聚壮大产业。转变推进方式。成立由区级领导任组长的重点工作专班,每周调度分析,梳理问题、破解难题;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效能。转变服务方式。围绕服务企业,每两周开展一次政银企“早餐会”,每两月举办一次企业家沙龙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围绕服务群众,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变考评方式。创新推行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大督查工作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引导全区各级干部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推动工作落实上。
三是突出再接再厉,转作风、提效能。始终把改进作风作为推动工作的有效保障。强化纪律规矩。全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以严明的纪律规矩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有力、高质高效运行。改进作风顽疾。以“六破六立六建”作风提升专项活动为抓手,加大作风整治和问责力度,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发扬优良作风。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在防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评选表彰先进个人,引导激励全区党员干部苦干实干、努力干、一起干。
二、聚焦项目+招商,全力扩大投资增后劲
1.以“四看四比”为载体,抓项目、扩投资。坚持把抓项目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扎实开展看谋划、比落地,看进度、比位次,看增量、比贡献,看亩均、比效益“四看四比”项目提升年活动,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千方百计抓开工,按月列出项目开工计划,逐一分解细化前期审批、施工许可和土地报批等各个环节责任,实打实解决项目开工难题。全力以赴抓进度,健全“项目吹哨、各方报到”制度,落实“周调度、月督办、季观摩”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强化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切实提高项目组织管理质效。多措并举抓谋划,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持续谋划储备打基础、利长远的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
2.以“六大行动”为关键,抓招商、增后劲。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制定招商引资“聚力行动、精准行动、突破行动、攻坚行动、擂台行动、晾晒行动”六大行动实施意见,出台激励考核办法,推动全员全域招商。做大产业链招商,建立招商引资产业政策库、资源载体库、招商项目库、目标企业库、市场资本库“五库”,大力推广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产业链”招商模式,瞄准十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精准出击,招大引强。聚焦总部企业招引,制定《渭滨区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意见》,整合楼宇资源,明确功能分类,积极落实财政支持政策。探索创新招商方式,抢抓陕西-京津冀产业合作、陕粤港澳推介等活动机遇,组织举办云上签约活动。
三、聚焦产业+市场,加快促进转型提质效
1.以“四大工程”为依托,抓工业、强支撑。大力实施工业企业装备智能升级、生产技术改造、产品换代更新、产业链条延伸“四大工程”,加快实现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抓转型升级,实施“机器换人、数字提升、产能提升、生产换线、产品提质、品牌培养”计划,出台支持工业技改“六条措施”。抓延链补链,发挥产业链“双链长制”机制优势,建立六大主导产业全景图和关联产业资源数据库,奖励链主企业引进和培育配套企业。抓帮扶引导,全力开展“三进五帮”行动,建立工业企业联企服务专员制度,用足用活中省市稳增长支持政策。
2.以“一城两街”为重点,抓商贸、添活力。顺应多元化市场需求,深化商贸振兴“五大行动”,推动恒太城国庆节开业运营,加快提升改造新民巷、马道巷,促进商贸消费回暖趋稳。激活传统商圈,全力抓好商贸升级改造项目,经一路基础提升启动,一城天街商业街、新世纪购物中心等招商运营加速推进。发展夜间经济,以美食节、烧烤节、啤酒节为抓手,举行渭滨夜间经济品质提升行动,聚力打造英达路、石坝河等街区“夜渭滨”地标,打造夜间经济品牌。培育楼宇经济,按照“一楼宇一产业”的思路,大力招引功能性、税源型、总部型企业,探索飞地楼宇等新模式,聚力打造楼宇经济示范点。
四、聚焦城乡+资源,持续挖掘潜力强承载
1.城市品质大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重,品质城市建设强力推动。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统筹推进旧改项目,加速推进南关路片区综合改造项目。提升城市“颜值”“气质”,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10+2”行动。加快实施姜谭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套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完成环境整治项目。强化智慧精细管理,深化市容乱象清零行动,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四长”制,扎实开展精细化管理示范街创建,强化停车场管理和公厕绿地游园管护。
2.乡村旅游促振兴。充分挖掘渭滨乡村自然生态、历史人文、产业特色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实现全面振兴。高点谋划、全域推进。坚持系统化思维、差异化布局、集成化建设,统筹推进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发展战略。培植乡村休闲文化、民宿商业,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养学”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产业链。重点聚力打造茵香河片区休闲康养、清姜河片区文化体验、晁峪河片区生态农耕3个乡村旅游综合体。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确定具有山水资源、产业集成、文化特点的村,优先发展乡村民宿、研学基地、帐篷营地等新型业态。项目支撑、助推振兴。细化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谋划包装基础设施改造、人居环境提升、产业提质增效等重点项目。
五、聚焦就业+服务,注重综合施策保民生
1.精准防疫情。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毫不松懈防控疫情。健全“1办14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扁平化运行模式,保证指挥顺畅;坚持“三公”融合,建立全链条、全覆盖、清单式疫情流调排查,做到快流调、快隔离;坚持全域全员,全面从严管控;坚持保障民生,建立保供体系和配送服务链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坚持严督实查,组建社会面管控、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督查专班和督查小组,滚动式巡回督查。
2.全力稳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和头等民生大事。聚焦重点群体,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等服务活动,组织脱贫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聚集重点区域,持续开展“三送一解”活动,实行社保补贴、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等打包办理,全面落实“降、缓、返、补”支持政策。
3.倾力优服务。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以省级营商环境示范区创建为目标,扎实开展“政务服务提升年”活动。深化“跨区域通办”提点扩面,打造“‘渭’您服务”智慧政务服务2.0升级版,推出涉及商贸服务、教育培训、农工运输,公共服务4种类型117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全面实行“一表申请、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并审批、一证准营”的审批运行机制,实现区级95%以上事项网上可办,办事效率提升七成以上。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每月举办一次政银企早餐会,落实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和留抵退税政策,设立500万元应急转贷资金,建立担保费补贴机制。
4.用情办实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在“实”上下功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扎实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加快建设渭滨第一中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加大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四型”社区示范点,建成“一刻钟便民商圈”。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化网格“四长”制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持续巩固创文成果。健全完善智能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物业矛盾纠纷调解会议等各类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完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