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宝鸡争取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对提升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宝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文章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升算力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的内在需求;打造副中心、建设先行区、奋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选择;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等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宝鸡争取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重要意义,分析指出了具备产业发展、资源禀赋、政策支持方向、市场需求四方面综合条件和发展优势,以及思想认识不到位、现有技术储备落后、产业承载能力不足、资源开发共享难度大、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等五个方面发展瓶颈和现实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宝鸡积极抢抓“东数西算”二期扩容战略机遇,建设立足本地、服务西北、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的总体思路,在具体工作举措上,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布局;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体系;三是筑牢数字底座和算力基础;四是培育创新动力和发展生态;五是壮大人才队伍和智力支撑。
算力,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和加工处理能力,是指基于芯片、加速计算、服务器等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的完整系统,也是承载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平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谋划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的战略决策部署,对提升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宝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推动谋划建设“东数西算”
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势在必行、蓄势待发
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吸引东部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我市发展,围绕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服务业务,为推动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助力。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是提升算力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的内在需求,能进一步提升我市算力供给水平,有效降低企业上云用数成本,加快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推动宝鸡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与活力。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是打造副中心、建设先行区,奋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选择,可持续提升宝鸡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提升我市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间、省域内城市间的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带动区域数字经济高效互补和协调发展。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能提高我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速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更能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和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谋划建设“东数西算”
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优势明显、机遇难得
从产业发展现状看,具备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市数字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83亿元,同比增长28.5%。现有关天经济区大数据中心、宝钛集团等各类数据中心9家,装机1.5万架。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依托“两园一平台”,众多工业企业赋智上云,“两化融合”指数全省第一。网络购物、视频直播等新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展,连续三年荣膺“全国优秀电子商务城市”。“一个数据中心,两个云平台,三类资源整合,四类行业智慧应用,五个通用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宝鸡框架基本形成。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谋划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打下坚实基础。
从资源禀赋分布看,具备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要素储备。我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秦岭北麓,全市年平均气温较低,可利用自然环境实现数据中心冷却降温;能源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足,能满足数据中心建设用电用能用水需求;同时,全市建设用地价格相对较低,再利用土地资源充足,能有效支持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这些都为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政策支持方向看,具备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重大机遇。国家将优化算力网络布局,推进东数西算“二期”扩容,按需建设各省新型数据中心、灵活部署边缘数据中心,为我市融入国家战略带来难得机遇。省发改委明确支持在宝鸡建设省级算力枢纽节点。我市也围绕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5G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制定了详细举措,为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提供了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撑。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具备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市场需求。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截止2021年底,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每秒一万三千亿次浮点运算,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就我市来看,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9.5%。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目标要求,我市将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因此,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提升算力服务水平和数据存储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谋划建设“东数西算”
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面临的发展瓶颈和现实挑战
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我市算力产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算力、大数据、数字经济等理解还不够深刻,在推进工作的实践中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部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抓机遇促发展的意识不强等问题,谋划推进此项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
现有技术储备落后。与中东部相关省会城市及西部算力枢纽节点城市相比,我市新型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大型综合智能计算中心,算力资源主要集中在重点工业领域和电子政务领域,相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实力较弱,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尚未形成,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
产业承载能力不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快,尚未建立市级层面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数字化转型步伐滞后,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高,数字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快速发展的动能仍需提升。
资源开发共享难度大。我市数据中心布局分散,园区建设统筹不足,数据资源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和企业,数据标准体系不统一,彼此之间独立运行,数据联通、整合难度大,发展协同性不强。政策支持不强,对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少,“云端”互联资金扶持不足。数据安全监管不到位,数字经济发展制度体系不完备。
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我市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高校仅有宝鸡文理学院一所,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万人,企业研发中的仿真、嵌入式开发等方面,都必须依托第三方进行,数字经济和算力发展人才缺乏,再加之西安的“虹吸效应”,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突出,对我市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谋划建设“东数西算”
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
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布局。围绕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部署要求,编制宝鸡市算力网络建设规划、数据中心集群发展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全市一体化布局调整,重点统筹好市内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加强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等重要规划的对接,实现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等资源的协调发展,推动全市通信网、算力网、碳力网的协同建设。
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体系。建立健全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建议设立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专项资金,对数据中心建设等进行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尝试设立专项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参与算力节点建设。做好土地储备,加强与中国电信、华为等企业的合作,为“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提供土地和技术支持。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对参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推动企业尽快“上云、上平台”。深入研究政策,提早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中省资金,以高质量项目助推我市“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
筑牢数字底座和算力基础。围绕“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目标,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进“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重点集群产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引领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能源等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政务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引进中国电子等龙头企业来宝投资,拟在中国电子云西北节点、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算力中心给予支持。加强本地数字经济企业培育,形成大中小数字经济企业梯队。建立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及服务商等构成的伙伴团队,打造数字产业发展全链条。
培育创新动力和发展生态。深入推进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关天经济区大数据中心整合,积极申请建设宝鸡市智能计算中心,构建我市一体化数据中心、算力服务资源库,实现数据联通调度。发挥数据中心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在工业软件等领域开展底层核心算法研究,加快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的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和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地方数据立法权。参照国家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加快我市工艺、设备等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与东部数据接驳,积极参与国家、省级之间算力级联调度,开展算力与算法、数据、应用资源一体化协同创新,为纳入国家算力网络二期扩容工程提前布局、打下基础。
壮大人才队伍和智力支撑。加大人才招引,制定具体引进计划和政策细则,对新引进人才落实生活补贴、租房购房补贴等政策,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创业扶持等便利化服务。加强与浪潮、用友等知名企业对接,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在宝鸡设立研究院,通过“头雁效应”吸引更多一流人才来宝创业就业。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高校,为我市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人才。支持引导相关企业加强与智能制造领域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的技术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建设国家“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