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16 15:06

摘  要: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宝鸡装备制造业起步于“一五”时期国家安排的重点工程,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宝鸡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工业强市“1553”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高地,初步建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2022年,集群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64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17%,呈现出“强、优、高、响、多”的五大特点。

但与省委要求宝鸡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任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小、低、弱、缺”四大困境和问题。为此建议,今后一个时期,宝鸡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坚持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围绕“六大”重点,凝聚“六力”,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强龙头,提高带动力;二是壮大集群,强化聚集力;三是勇于创新,激发源动力;四是狠抓项目,夯实支撑力;五是培育人才,增强推动力;六是政策扶持,提升服务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按照宝鸡市委安排,我带领调研组先后多次深入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企业进调研,摸清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存在问题,就今后的产业发展作了深入思考。

一、基础良好,集群发展优势突出

近年来,宝鸡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工业强市“1553”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高地,初步建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2022年,集群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64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17%,对稳固宝鸡经济基本盘起到重要作用。集群发展呈现出“强、优、高、响、多”的五大特点:一是竞争实力强。宝鸡优势装备产业集群的五大产业链,共有龙头企业12户,集聚企业2334户,其中规上企业170户。大部分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铁宝桥高速道岔等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宝石机械万米深井石油钻机技术世界领先,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秦川集团螺纹磨床国内市场占有率75%,排名第一。这些装备制造产业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成为宝鸡经济版图上最鲜明、最生动的影像。二是融合发展优。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走上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先后有10户企业被命名为国家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企业,14户企业获得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11户企业荣获国家绿色制造命名,3户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双创”平台。三是技术含量高。宝鸡优势装备制造产业拥有“石油天然气管材”“石油钻采设备”“轨道交通车辆”等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分中心,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室,拥有专利1050件,制定各类标准132项。拥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户,占全市总数(17户)的29.4%;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户,占全市总数(13户)的61.5%。这些硬核科技,为集群未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品牌声誉响。集群许多产品知名度高,成就了“宝鸡制造”靓丽名片,一批制造业国之重器在宝鸡诞生。“宝石机械”作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被中国品牌研究院确定为“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宝光牌”真空灭弧室是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名牌产品。秦川集团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宝石油机械沙漠快速移运钻机、宝鸡中车时代换轨车等21个产品被认定国家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五是新建项目多。宝鸡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大力培育装备制造“产业树”、壮大“产业林”,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建项目31个,总投资47.8亿元,先后建成了石油机械产业园、中铁宝桥天元公司搬迁、渭河工模具、秦川机床18万套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重点项目。

二、困境犹在,发展问题亟需解决

宝鸡市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行业发展需求不足、企业内生动力不强等多重因素影响,与省委要求宝鸡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任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小、低、弱、缺”四大困境和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体量不大,产值刚过百亿元的企业仅有中铁宝桥1户,10亿元以上的只有12户,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集群企业总数的4.5%。龙头企业大部分缺乏整车整机制造企业,大多属于产业链的配套企业,市场规模接近或达到了行业的天花板。中铁电气化的接触网、宝石机械的钻机等,市场占有率均已达到了70%以上,主导产品的市场规模提升空间有限。石油装备企业生产、销售受行业内统购统销、以销定产影响,企业自主作用很难发挥,制约了生产规模扩大。集群内各产业链配套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配套能力弱,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外,其它产业链工业产值均未超过200亿元。二是集群程度低。龙头企业制造业务交集不多,对上中下游的配套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集群缺乏一批产值10亿—30亿元之间的“中产型”骨干企业和1亿元以上的专业配套企业。轨道交通产业链中的三大龙头企业,产品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协同能力不强。数控机床产业链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品大多需要省外企业协作。轨道交通、数控机床、石油装备、输变电装备本地配套率分别为19%、23%、25%和12%,总体配套水平水平偏低。三是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5%- 4%的平均水平。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的模仿创新模式,数控机床的高端数控系统、石油装备的精密轴承、高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仍未突破,应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以进口产品为主,国际竞争力不高。四是发展人才缺。受多重因素影响,装备制造产业仍然存在着人才引进难、留用难的困境。中铁宝桥、秦川集团等龙头企业虽然拥有众多科研人员,但至今没有1名在职院士,博士研究生占科研人员的比例不到10%,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集群内民营中小企业至今没有1名研究生学历的科技人员。“工匠”级的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70%的民营企业反映招聘研发人员困难,超过40%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招聘难。

三、凝聚“六力”,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今后一个时期,宝鸡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坚持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围绕“六大”重点,凝聚“六力”,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现“54321”目标,即:5户企业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轨道交通装备、石油装备、数控机床和输变电装备产值分别达到4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和20亿元,将宝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1、做强龙头,提高带动力。一是向国际化拓展。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和协作创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并购国外科技、生产企业,支持特色装备产品“走出去”,建立现代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鼓励宝石钢管、中铁宝桥等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企业,抢占国际市场,加快核心产品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型。二是向高端化拓展。紧紧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高端产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在本地新建、扩建项目,扩大产品的覆盖面。轨道交通产业要围绕城轨、轻轨、高铁等上千种产品需求,研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数控机床、输变电产业要瞄准前沿技术,加快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特高压装备,石油装备产业要加快发展深海钻机、可燃冰钻采设备等高端产品。三是向智能化拓展。大力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鼓励机器人整机生产制造企业、宝鸡机器人产业园等积极参与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提升整机装备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与市场相关信息高效共享交互。四是向服务化拓展。鼓励龙头企业向全生命周期转型,向后端的维保服务上延伸。围绕制造业发展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增值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

2、壮大集群,强化聚集力。一是加强布局规划。加快制定宝鸡市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引导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整合配套加工产能,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配套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上下协作、供需配套的完备产业链。二是培育企业梯队。建立企业“倍增”名录和梯次培育库,做大“第二梯队”企业,壮大年产值10亿以上企业队伍;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定期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引导本地企业间进行上下游配套合作,对市域内采购产品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给予一定补助,提升本地配套水平。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企业之间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产品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互通,促进市域内企业联合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在资金入股、管理指导、人员培训方面与配套企业合作,培育壮大配套企业的数量和质量。

3、勇于创新,激发源动力。一是健全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宝鸡装备制造产业研究院,积极与科研院所、名牌高校、核心企业协同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集群整体研发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链条,定期征集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市企联动进行“揭榜挂帅”式攻关,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支持企业创新。引导中小微企业对接“秦创原”研发平台,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对新建成认定后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三是加强自主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并购优质研发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紧盯行业发展前沿,对标对表、协同发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中省重大装备首台(套)政策,瞄准国家重点项目开发新品、拓延市场,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4、狠抓项目,夯实支撑力。一是强化项目引领。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中车时代轨工基地、宝鸡机床智能化工厂及大型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宝石机械海洋钻井系统研制等重点项目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早日达产达效。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精挑细选优秀人才,协调整合全市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组建专业招商团队。紧盯装备制造龙头、核心企业,围绕延链、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链招商。三是强化合作交流。全面对接大西安发展,围绕智能电网装备、数控机床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项目引进、技术研发合作、承接科技成果落地等合作,培育形成一批标杆项目。争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机构通过技术投资、孵化落地、合作共建等形式在宝鸡创建“飞地园区”和“科创飞地”。

5、培育人才,增强推动力。一是培养人才。支持宝鸡文理学院面向工业企业调整专业设置,鼓励与市内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探索订单式、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具有“宝鸡工匠”特色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引进人才。围绕宝鸡优势高端装备制造重点产业,每条重点产业链聘请1名院士(或知名科学家)担任首席科技顾问、5名以上知名专家担任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和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建立柔性化用人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实习基地。积极从“世界技能大赛”“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获奖的高技能人才中挖掘人才、引进人才。三是留住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提高科技人才在薪资、股权激励、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待遇,做好人才团队在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生活性服务业上的服务保障。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给予经费资助,在人员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6、政策扶持,提升服务力。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制定扶持各产业链发展的“1+N”政策体系,建立高规格市级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资金安排,形成推动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快编制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升级规划,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完善园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加快配套优质教育、医疗、住房、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生活服务设施。二是强化资金支持。由市财政出资1-2亿元,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制造业各个环节发展的奖励。对落户宝鸡的制造业配套企业或项目,前三年实行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入驻园区的装备制造企业,用电价格下调10%,以税收返还方式兑现。三是支持多方融资。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抓好对拟上市公司的辅导,促使企业规范经营,早日达到上市条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四是搞好横向联合。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权益,避免无序竞争;深入研究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搭建交流平台,协调合作关系,推动集群链内各企业紧密连接、互联互通,分享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促进企业共建共享共赢。